1. 程式人生 > >幾個常用演算法的適應場景及其優缺點

幾個常用演算法的適應場景及其優缺點

https://blog.csdn.net/u010159842/article/details/52918815

本文主要回顧下幾個常用演算法的適應場景及其優缺點!

機器學習演算法太多了,分類、迴歸、聚類、推薦、影象識別領域等等,要想找到一個合適演算法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一般都是採用啟發式學習方式來實驗。通常最開始我們都會選擇大家普遍認同的演算法,諸如SVM,GBDT,Adaboost,現在深度學習很火熱,神經網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假如你在乎精度(accuracy)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對各個演算法一個個地進行測試,進行比較,然後調整引數確保每個演算法達到最優解,最後選擇最好的一個。但是如果你只是在尋找一個“足夠好”的演算法來解決你的問題,或者這裡有些技巧可以參考,下面來分析下各個演算法的優缺點,基於演算法的優缺點,更易於我們去選擇它。


偏差&方差

在統計學中,一個模型好壞,是根據偏差和方差來衡量的,所以我們先來普及一下偏差和方差:


偏差:描述的是預測值(估計值)的期望E’與真實值Y之間的差距。偏差越大,越偏離真實資料。


方差:描述的是預測值P的變化範圍,離散程度,是預測值的方差,也就是離其期望值E的距離。方差越大,資料的分佈越分散。


模型的真實誤差是兩者之和。


如果是小訓練集,高偏差/低方差的分類器(例如,樸素貝葉斯NB)要比低偏差/高方差大分類的優勢大(例如,KNN),因為後者會過擬合。但是,隨著你訓練集的增長,模型對於原資料的預測能力就越好,偏差就會降低,此時低偏差/高方差分類器就會漸漸的表現其優勢(因為它們有較低的漸近誤差),此時高偏差分類器此時已經不足以提供準確的模型了。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生成模型(NB)與判別模型(KNN)的一個區別。


為什麼說樸素貝葉斯是高偏差低方差?


以下內容引自知乎:

首先,假設你知道訓練集和測試集的關係。簡單來講是我們要在訓練集上學習一個模型,然後拿到測試集去用,效果好不好要根據測試集的錯誤率來衡量。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假設測試集和訓練集的是符合同一個資料分佈的,但卻拿不到真正的測試資料。這時候怎麼在只看到訓練錯誤率的情況下,去衡量測試錯誤率呢?


由於訓練樣本很少(至少不足夠多),所以通過訓練集得到的模型,總不是真正正確的。(就算在訓練集上正確率100%,也不能說明它刻畫了真實的資料分佈,要知道刻畫真實的資料分佈才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隻刻畫訓練集的有限的資料點)。而且,實際中,訓練樣本往往還有一定的噪音誤差,所以如果太追求在訓練集上的完美而採用一個很複雜的模型,會使得模型把訓練集裡面的誤差都當成了真實的資料分佈特徵,從而得到錯誤的資料分佈估計。這樣的話,到了真正的測試集上就錯的一塌糊塗了(這種現象叫過擬合)。但是也不能用太簡單的模型,否則在資料分佈比較複雜的時候,模型就不足以刻畫資料分佈了(體現為連在訓練集上的錯誤率都很高,這種現象較欠擬合)。過擬合表明採用的模型比真實的資料分佈更復雜,而欠擬合表示採用的模型比真實的資料分佈要簡單。


在統計學習框架下,大家刻畫模型複雜度的時候,有這麼個觀點,認為Error = Bias + Variance。這裡的Error大概可以理解為模型的預測錯誤率,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由於模型太簡單而帶來的估計不準確的部分(Bias),另一部分是由於模型太複雜而帶來的更大的變化空間和不確定性(Variance)。


所以,這樣就容易分析樸素貝葉斯了。它簡單的假設了各個資料之間是無關的,是一個被嚴重簡化了的模型。所以,對於這樣一個簡單模型,大部分場合都會Bias部分大於Variance部分,也就是說高偏差而低方差。


在實際中,為了讓Error儘量小,我們在選擇模型的時候需要平衡Bias和Variance所佔的比例,也就是平衡over-fitting和under-fitting。


當模型複雜度上升的時候,偏差會逐漸變小,而方差會逐漸變大。


常見演算法優缺點

1.樸素貝葉斯

樸素貝葉斯屬於生成式模型(關於生成模型和判別式模型,主要還是在於是否是要求聯合分佈),非常簡單,你只是做了一堆計數。如果注有條件獨立性假設(一個比較嚴格的條件),樸素貝葉斯分類器的收斂速度將快於判別模型,如邏輯迴歸,所以你只需要較少的訓練資料即可。即使NB條件獨立假設不成立,NB分類器在實踐中仍然表現的很出色。它的主要缺點是它不能學習特徵間的相互作用,用mRMR中R來講,就是特徵冗餘。引用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比如,雖然你喜歡Brad Pitt和Tom Cruise的電影,但是它不能學習出你不喜歡他們在一起演的電影。


優點:

樸素貝葉斯模型發源於古典數學理論,有著堅實的數學基礎,以及穩定的分類效率。

對小規模的資料表現很好,能個處理多分類任務,適合增量式訓練;

對缺失資料不太敏感,演算法也比較簡單,常用於文字分類。


缺點:

需要計算先驗概率;

分類決策存在錯誤率;

對輸入資料的表達形式很敏感。


2.Logistic Regression(邏輯迴歸)

屬於判別式模型,有很多正則化模型的方法(L0, L1,L2,etc),而且你不必像在用樸素貝葉斯那樣擔心你的特徵是否相關。與決策樹與SVM機相比,你還會得到一個不錯的概率解釋,你甚至可以輕鬆地利用新資料來更新模型(使用線上梯度下降演算法,online gradient descent)。如果你需要一個概率架構(比如,簡單地調節分類閾值,指明不確定性,或者是要獲得置信區間),或者你希望以後將更多的訓練資料快速整合到模型中去,那麼使用它吧。


Sigmoid函式:

g(x)=1/(1+exp(-x))

優點: 

實現簡單,廣泛的應用於工業問題上;

分類時計算量非常小,速度很快,儲存資源低;

便利的觀測樣本概率分數;

對邏輯迴歸而言,多重共線性並不是問題,它可以結合L2正則化來解決該問題;


缺點:

當特徵空間很大時,邏輯迴歸的效能不是很好;

容易欠擬合,一般準確度不太高

不能很好地處理大量多類特徵或變數;

只能處理兩分類問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softmax可以用於多分類),且必須線性可分;

對於非線性特徵,需要進行轉換;


3.線性迴歸

線性迴歸是用於迴歸的,而不像Logistic迴歸是用於分類,其基本思想是用梯度下降法對最小二乘法形式的誤差函式進行優化,當然也可以用normal equation直接求得引數的解,結果為:


而在LWLR(區域性加權線性迴歸)中,引數的計算表示式為:


由此可見LWLR與LR不同,LWLR是一個非引數模型,因為每次進行迴歸計算都要遍歷訓練樣本至少一次。


優點: 實現簡單,計算簡單;

缺點: 不能擬合非線性資料.


4.最近鄰演算法——KNN

KNN即最近鄰演算法,其主要過程為:

1. 計算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中每個樣本點的距離(常見的距離度量有歐式距離,馬氏距離等); 2. 對上面所有的距離值進行排序; 3. 選前k個最小距離的樣本; 4. 根據這k個樣本的標籤進行投票,得到最後的分類類別; 


如何選擇一個最佳的K值,這取決於資料。一般情況下,在分類時較大的K值能夠減小噪聲的影響。但會使類別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一個較好的K值可通過各種啟發式技術來獲取,比如,交叉驗證。另外噪聲和非相關性特徵向量的存在會使K近鄰演算法的準確性減小。


近鄰演算法具有較強的一致性結果。隨著資料趨於無限,演算法保證錯誤率不會超過貝葉斯演算法錯誤率的兩倍。對於一些好的K值,K近鄰保證錯誤率不會超過貝葉斯理論誤差率。


KNN演算法的優點

理論成熟,思想簡單,既可以用來做分類也可以用來做迴歸;

可用於非線性分類;

訓練時間複雜度為O(n);

對資料沒有假設,準確度高,對outlier不敏感;


缺點

計算量大;

樣本不平衡問題(即有些類別的樣本數量很多,而其它樣本的數量很少);

需要大量的記憶體;


5.決策樹

易於解釋。它可以毫無壓力地處理特徵間的互動關係並且是非引數化的,因此你不必擔心異常值或者資料是否線性可分(舉個例子,決策樹能輕鬆處理好類別A在某個特徵維度x的末端,類別B在中間,然後類別A又出現在特徵維度x前端的情況)。它的缺點之一就是不支援線上學習,於是在新樣本到來後,決策樹需要全部重建。另一個缺點就是容易出現過擬合,但這也就是諸如隨機森林RF(或提升樹boosted tree)之類的整合方法的切入點。另外,隨機森林經常是很多分類問題的贏家(通常比支援向量機好上那麼一丁點),它訓練快速並且可調,同時你無須擔心要像支援向量機那樣調一大堆引數,所以在以前都一直很受歡迎。


決策樹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一個屬性進行分枝,因此要注意一下資訊增益的計算公式,並深入理解它。

資訊熵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的n代表有n個分類類別(比如假設是2類問題,那麼n=2)。分別計算這2類樣本在總樣本中出現的概率p1和p2,這樣就可以計算出未選中屬性分枝前的資訊熵。


現在選中一個屬性$x_i$用來進行分枝,此時分枝規則是:如果$x_i=v$的話,將樣本分到樹的一個分支;如果不相等則進入另一個分支。很顯然,分支中的樣本很有可能包括2個類別,分別計算這2個分支的熵H1和H2,計算出分枝後的總資訊熵H’ =p1  H1+p2  H2,則此時的資訊增益ΔH = H - H’。以資訊增益為原則,把所有的屬性都測試一邊,選擇一個使增益最大的屬性作為本次分枝屬性。


決策樹自身的優點

計算簡單,易於理解,可解釋性強;

比較適合處理有缺失屬性的樣本;

能夠處理不相關的特徵;

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能夠對大型資料來源做出可行且效果良好的結果。


缺點

容易發生過擬合(隨機森林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過擬合);

忽略了資料之間的相關性;

對於那些各類別樣本數量不一致的資料,在決策樹當中,資訊增益的結果偏向於那些具有更多數值的特徵(只要是使用了資訊增益,都有這個缺點,如RF)。


5.1 Adaboosting

Adaboost是一種加和模型,每個模型都是基於上一次模型的錯誤率來建立的,過分關注分錯的樣本,而對正確分類的樣本減少關注度,逐次迭代之後,可以得到一個相對較好的模型。是一種典型的boosting演算法。下面是總結下它的優缺點。


優點

adaboost是一種有很高精度的分類器。

可以使用各種方法構建子分類器,Adaboost演算法提供的是框架。

當使用簡單分類器時,計算出的結果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弱分類器的構造極其簡單。

簡單,不用做特徵篩選。

不容易發生overfitting。

關於隨機森林和GBDT等組合演算法,參考這篇文章:機器學習-組合演算法總結


缺點:對outlier比較敏感


5.2 xgboost

這是一個近年來出現在各大比賽的大殺器,奪冠選手很大部分都使用了它。

高準確率高效率高併發,支援自定義損失函式,既可以用來分類又可以用來回歸

可以像隨機森林一樣輸出特徵重要性,因為速度快,適合作為高維特徵選擇的一大利器

在目標函式中加入正則項,控制了模型的複雜程度,可以避免過擬合

支援列抽樣,也就是隨機選擇特徵,增強了模型的穩定性

對缺失值不敏感,可以學習到包含缺失值的特徵的分裂方向

另外一個廣受歡迎的原因是支援並行,速度槓槓的

用的好,你會發現他的全部都是優點


6.SVM支援向量機

高準確率,為避免過擬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保證,而且就算資料在原特徵空間線性不可分,只要給個合適的核函式,它就能執行得很好。在動輒超高維的文字分類問題中特別受歡迎。可惜記憶體消耗大,難以解釋,執行和調參也有些煩人,而隨機森林卻剛好避開了這些缺點,比較實用。


優點

可以解決高維問題,即大型特徵空間;

能夠處理非線性特徵的相互作用;

無需依賴整個資料;

可以提高泛化能力;

需要對資料提前歸一化,很多人使用的時候忽略了這一點,畢竟是基於距離的模型,所以LR也需要歸一化


缺點

當觀測樣本很多時,效率並不是很高;

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是模仿隨機森林,對資料分解,訓練多個模型,然後求平均,時間複雜度降低p倍,分多少份,降多少倍

對非線性問題沒有通用解決方案,有時候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核函式;

對缺失資料敏感;

對於核的選擇也是有技巧的(libsvm中自帶了四種核函式:線性核、多項式核、RBF以及sigmoid核):

第一,如果樣本數量小於特徵數,那麼就沒必要選擇非線性核,簡單的使用線性核就可以了;

第二,如果樣本數量大於特徵數目,這時可以使用非線性核,將樣本對映到更高維度,一般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第三,如果樣本數目和特徵數目相等,該情況可以使用非線性核,原理和第二種一樣。

對於第一種情況,也可以先對資料進行降維,然後使用非線性核,這也是一種方法。


7. 人工神經網路的優缺點


人工神經網路的優點:

分類的準確度高;

並行分佈處理能力強,分佈儲存及學習能力強,

對噪聲神經有較強的魯棒性和容錯能力,能充分逼近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具備聯想記憶的功能。


人工神經網路的缺點:

神經網路需要大量的引數,如網路拓撲結構、權值和閾值的初始值;

不能觀察之間的學習過程,輸出結果難以解釋,會影響到結果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

學習時間過長,甚至可能達不到學習的目的。


8、K-Means聚類

關於K-Means聚類的文章,連結:機器學習演算法-K-means聚類。關於K-Means的推導,裡面有著很強大的EM思想。


優點

演算法簡單,容易實現 ;

對處理大資料集,該演算法是相對可伸縮的和高效率的,因為它的複雜度大約是O(nkt),其中n是所有物件的數目,k是簇的數目,t是迭代的次數。通常k<<n。這個演算法通常區域性收斂。

演算法嘗試找出使平方誤差函式值最小的k個劃分。當簇是密集的、球狀或團狀的,且簇與簇之間區別明顯時,聚類效果較好。


缺點

對資料型別要求較高,適合數值型資料;

可能收斂到區域性最小值,在大規模資料上收斂較慢

K值比較難以選取;

對初值的簇心值敏感,對於不同的初始值,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聚類結果;

不適合於發現非凸面形狀的簇,或者大小差別很大的簇。

對於”噪聲”和孤立點資料敏感,少量的該類資料能夠對平均值產生極大影響。


演算法選擇參考

之前翻譯過一些國外的文章,有一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演算法選擇技巧:

首當其衝應該選擇的就是邏輯迴歸,如果它的效果不怎麼樣,那麼可以將它的結果作為基準來參考,在基礎上與其他演算法進行比較;

然後試試決策樹(隨機森林)看看是否可以大幅度提升你的模型效能。即便最後你並沒有把它當做為最終模型,你也可以使用隨機森林來移除噪聲變數,做特徵選擇;


如果特徵的數量和觀測樣本特別多,那麼當資源和時間充足時(這個前提很重要),使用SVM不失為一種選擇。

通常情況下:【XGBOOST>=GBDT>=SVM>=RF>=Adaboost>=Other…】,現在深度學習很熱門,很多領域都用到,它是以神經網路為基礎的,目前我自己也在學習,只是理論知識不是很厚實,理解的不夠深,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演算法固然重要,但好的資料卻要優於好的演算法,設計優良特徵是大有裨益的。假如你有一個超大資料集,那麼無論你使用哪種演算法可能對分類效能都沒太大影響(此時就可以根據速度和易用性來進行抉擇)。


參考文獻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as%E2%80%93variance_tradeoff

[2] http://blog.echen.me/2011/04/27/choosing-a-machine-learning-classifier/

[3] http://www.csuldw.com/2016/02/26/2016-02-26-choosing-a-machine-learning-classifier/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