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式的呼叫10-29日(第九週週一)
1.一個奇怪的函式呼叫程式
- 問題:如何完成兩個資料的交換?
分析:同學A和同學B如何交換雙方座位?都會輕功的話,雙方不用著地且同時朝對方的座位飛過去即可。但我們都是凡人,怎麼辦?
通過細心思考,聰明的我們發現通過以下步驟即可:
- 步驟1:同學A先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個其他地方先待著;
- 步驟2:同學B離開自己的座位,去坐在A的座位上;
- 步驟3:同學A離開待著的地方,去坐在B的座位上。
通過這三步,雙方完成座位的交換。同理,也可以先讓B同學離開座位,效果是一樣的。
1.1 具體到程式中,如何程式設計實現兩個資料的交換?
1.2 單用main來實現交換
如果單採用一個main函式來實現交換的話,程式碼如下: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int i,j,temp;
scanf("%d%d",&i,&j);
temp=i;
i=j;
j=temp;
printf("i=%d,j=%d\n",i,j);
return 0;
}
i和j順利完成了交換。
1.3 採用子函式來實現交換
如果想自己定義一個子函式,來實現交換功能,該子函式則在main函式中呼叫。具體程式碼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swap(int a,int b) { int temp; temp=a; a=b; b=temp; } int main() { int i,j; scanf("%d%d",&i,&j); swap(i,j); printf("after:i=%d,j=%d\n",i,j); return 0; }
分析:主函式main中通過swap(i,j)對子函式swap進行了呼叫,i把它的值傳給了swap的a,j把它的值傳給了swap的b,通過稱i和j為實參,稱a和b為形參。然後,在swap中完成了a和b的交換。接下來,執行輸出語句printf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為什麼呢?該如何修改程式呢?
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區域性變數(區域性變數的作用域和生存期引發的)。
既然有區域性變量了,就會有全域性變數,二者有和區別?同學們可以自行思考下。
修改該程式有兩個方法:(1)指標;(2)C++裡面的引用。
感興趣的可查閱資料,這部分內容上課講述。
此外,編寫好一個子函式,其目的就是讓呼叫它,因為子函式被呼叫了,它的程式碼才能被執行,函式功能才能得以體現。函式的呼叫方法有很多,較為重要的有:巢狀呼叫和遞迴呼叫。
2. 函式的巢狀呼叫
C語言中,函式的定義是獨立的,即一個函式不能定義在另一個函式內部。但在呼叫時,可以在一個函式中呼叫另一個函式,即函式1呼叫了函式2,而函式2又呼叫了函式3,這就是函式的巢狀呼叫。
例項:輸出四個資料中的最大者。
假如如下設計程式:
#include<stdio.h>
int max2(int a,int b)
{
if(a>b)
return a;
else
return b;
}
int max4(int a,int b,int c,int d)
{
int res;
res=max2(a,b);
res=max2(res,c);
res=max2(res,d);
return res;
}
int main()
{
int a,b,c,d,max;
scanf("%d%d%d%d",&a,&b,&c,&d);
max=max4(a,b,c,d);
printf("max=%d\n",max);
return 0;
}
分析:
該程式中,max2計算兩個資料中的最大者,max4計算四個資料中的最大者,在max4中對max2進行了呼叫。這就是巢狀呼叫。
該程式執行的流程為:
步驟1:執行main函式的開頭部分;
步驟2:遇到main函式中的max=max4(a,b,c,d);時,中斷main函式的執行,轉到max4函式中執行;
步驟3:執行max4函式的開頭部分,遇到res=max2(a,b);時,中斷max4的執行,轉到max2中執行;
步驟4:執行max2函式,如果該函式中沒有巢狀其他函式,則完成該函式的全部操作,然後返回到max4函式中剛才呼叫max2時中斷的位置;
步驟5:繼續按照上述思想執行max4函式中尚未執行的部分;直到max4函式結束;
步驟6:當max4函式執行結束後,返回到main函式中剛才呼叫max4時中斷的位置;
步驟7:繼續按照上述思想執行main函式中尚未執行的部分,直到main函式結束。
- **拓展:函式呼叫時最多可以巢狀多少層?
- 答曰:直觀上感覺,可以無限層。很遺憾,函式可以巢狀呼叫多少層是由程式執行時一個名為“棧”的資料結構決定的。一般而言,Windows上程式的預設棧大小約為1Mbit,每一次函式呼叫至少佔用8位元組,因此粗略計算,函式呼叫大概只能巢狀約一千層,如果巢狀呼叫的函式裡包含許多變數和引數,實際值要遠遠小於這個數目。
當然,單純手動書寫程式碼寫出一千層巢狀函式呼叫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遞迴”的方法就可以輕鬆達到這個上限。**
3. 函式的遞迴呼叫
前面計算1+2+3+…+n的方法:用迴圈實現逐次相加。其實,這類問題也可以通過函式的遞迴呼叫來實現。
什麼是函式的遞迴呼叫?也即一個函式間接或直接呼叫自身的過程。遞迴演算法的實質是將原有問題分解為新的問題,而解決新問題時又用到了原有問題的解法。按照這一原則分解下去,每次出現的新問題都是原有問題的簡化的子集,而最終分解出來的問題,是一個已知的問題,這便是有限的遞迴呼叫。
遞迴的過程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遞推。將原問題不斷分解為新的子問題,逐漸從未知向已知推進,最終達到已知的條件,即遞迴結束的條件,這時遞推階段結束。
例如,求1+2+3+4+5,可以這樣分解:
1+2+3+4+5=(1+2+3+4)+5——>1+2+3+4=(1+2+3)+4——>(1+2+3)=(1+2)+3——>1+2=(1)+2——>1=1
第二階段:迴歸。從已知的條件出發,按照遞推的逆過程,逐一求值迴歸,最後達到遞推的開始處,結束迴歸階段,完成遞迴呼叫。
遞推不能是無限的,否則無法迴歸,所以遞迴呼叫必須有結束條件,不然會陷入無限的狀態,永遠無法結束呼叫。
例項1:先講一下課本上的常用例子吧。求n!
在前面,針對該問題,我們採用了迴圈語句來實現的。其實,也可以採用遞迴來實現該問題。
#include<stdio.h>
unsigned fac(unsigned n)
{
unsigned f;
if(n==0)
f=1;
else
f=fac(n-1)*n;
return f;
}
int main()
{
unsigned n;
scanf("%u",&n);
printf("%u!=%u\n",fac(n));
return 0;
}
注意:對同一個函式的多次不同調用中,編譯器會為函式的形參和區域性變數分配不同的空間,它們互不影響。例如,在執行fac(2)時呼叫fac(1),編譯器會用1為被調函式fac的形參n初始化,但不會改變主調函式fac中的形參n的值2。當fac(1)返回後,主調函式fac中的形參值仍然為2,同理,區域性變數f也一樣。
例項2:採用遞迴呼叫來計算1+2+3+…+n。具體程式如下:
#include<stdio.h>
int GetSum(int n)
{
if(n==1)
return 1;
else
return GetSum(n-1)+n;
}
int main()
{
int m;
scanf("%d",&m);
printf("%d\n",GetSum(m));
return 0;
}
例項3:設有一對新生兔子,從第3個月開始,它們每個月都生一對兔子,新生的兔子也如此繁殖。假設兔子沒有死亡,問一年後,共有多少兔子?
在前面,針對該問題,我們採用的迭代的方法來解決的。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
第3個月的兔子對數=第2個月的兔子對數+第1個月的兔子對數(因為第1個月的兔子在第3個月時開始生寶寶了)。
同理,第4個月的兔子對數=第3個月的兔子對數+第2個月的兔子對數(因為第2個月的兔子在第4個月時開始生寶寶了)。
同理,第5個月的兔子對數=第4個月的兔子對數+第3個月的兔子對數(因為第3個月的兔子在第6個月時開始生寶寶了)。
。。。
依次類推,可知這是一個遞迴問題,month月的兔子總數等於month-1月的兔子數+month-2月的兔子數。
#include<stdio.h>
int RabNum(int month)
{
if(month==1||month==2)
return 1;
return RabNum(month-1)+RabNum(month-2);
}
int main()
{
int month=12;
printf("%d\n",RabNum(month));
return 0;
}
例項4:遞迴呼叫的神奇應用——解決漢諾塔問題!
有一個梵塔,塔內有3個座A、B和C,最初時A座上有64個盤子,盤子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要求把這64個盤子從A座移到C座,在移到過程中可以藉助B座,每次只允許移動一個盤子,且在移到過程中始終保持大盤在下,小盤在上。請程式設計實現移動的過程。
分析:假如A座上有3個盤子,可以通過:
A——>C,A——>B,C——>B,A——>C,B——>A,B——>C,A——>C這7個步驟來實現移動。
假如是更多盤子呢,我們該怎麼移動,假如是n個盤子呢?這個步驟將異常複雜。但採用遞迴的思想可以輕易實現。可通過3步來完成:
步驟1:將A座上的n-1個盤子藉助C座移動到B座上;
步驟2:將A座上剩下的1個盤子移到C座上;
步驟3:將B座上的n-1個盤子藉助A座移到C座上。
#include<stdio.h>
void move(char src,char dest)
{
printf("%c-->%c\t",src,dest);
}
void hanoi(int n,char a,char b,char c)
{
if(n==1)
move(a,c);
else
{
hanoi(n-1,a,c,b);
move(a,c);
hanoi(n-1,b,a,c);
}
}
int main()
{
int n;
scanf("%d",&n);
hanoi(n,'A','B','C');
return 0;
}
問題:計算一下把n個盤子從A座移到C座所需的移動次數是多少?
分析:當n=1時,只需把盤子從A座移到C座,則f(1)=1;
當n=2時,將A座上面的那個盤子移到B座,然後將A座下面的那個盤子移到C座,最後將B座上的盤子再移到C座,則f(2)=3;
當n=3時,A——>C,A——>B,C——>B,A——>C,B——>A,B——>C,A——>C這7個步驟來實現移動,即f(3)=7
…
依次類推,可以得到如下規律:f(n)=2*f(n-1)+1
#include<stdio.h>
int getNum(int n)
{
if(n==1)
return 1;
else
return 2*getNum(n-1)+1;
}
int main()
{
int n,num;
scanf("%d",&n);
num=getNum(n);
printf("%dpierce needs %d\n",n,num);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