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學習筆記 基礎知識回顧(3)
一、 OSI參考模型
七層
應用層 抽象語言---->編碼
表示層 編碼---->二進位制
會話層 應用程式提供會話地址 類似:QQ號碼
*上三層就是應用程式對資訊程序加工處理,直到可以被傳輸(相當於OSI"工廠"生產貨物的車間);
傳輸層 分段(受MTU限制)、提供埠號 TCP/UDP
網路層 IPV4/IPV6; 主要用於邏輯定址–IP地址
資料鏈路層 核心作用控制物理層工作; 乙太網、PPP、HDLC、幀中繼…
物理層
注:TCP除了提供分段、提供端號之外,還提供其他的,所以可靠,但是對頻寬消耗大
UDP只提供分段和端號,不可靠,但是對頻寬佔用小
MTU:最大傳輸單元,1500k
埠號:0-65535:其中1-1023註明埠 1024-65535:高階口-動態埠
目標服務 源端程序
(可以同一個伺服器提供不同的服務) (即分配給QQ等程式的,電腦中的程序號)
TCP: 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線的可靠傳輸協議
除完成傳輸層基本工作外,還需要保障資料的可靠傳輸;
面向連線: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的虛鏈路
可靠傳輸:確認、重傳、排序、流控(滑動視窗機制)
注:對於頻寬的佔用較高;不建議傳輸實時流量 僅支援單播
排序:每個包上都有相應的序號;流控一般視窗號是幾就發多個包一次性回確認,
再加包1000變成2000回確認,如果只收了前1500後500沒有收到則變成1500
(即降速——>升速——>降速——>升速——>… …)
UDP:使用者資料報文協議–非面向連線的不可靠傳輸協議
僅完成傳輸的基本工作–分段、埠
對於頻寬的佔用較低,常用於實時流量的傳輸
支援單播、組播、廣播
注: Window size: TCP視窗機制(主要是滑動視窗機制)中TCPheader中的欄位;
指接收端的視窗,即接收視窗,用來告知傳送端自己所能接收的資料量,
從而達到一部分流控的目的
IPV4報頭:
ARP:地址解析協議—通過對端的某個地址來獲取對端的另一個地址
AARP:正向ARP —已知對端的IP地址,通過廣播來獲取對賭的MAC地址(在一個廣播域內)
RARP:反向ARP — 已知對端MAC地址,通過二層單播來獲取對端的IP(二層單播)
FARP:無故ARP ---- 剛使用IP地址時,對將要使用的IP地址,進行正向ARP;用於地址的衝突檢測(即在手動配IP後做的地址衝突檢測)
TCP/IP和OSI模型的區別:
1、層數不同 5層或4層;7層
2、TCP/IP僅支援的IP協議;OSI支援所有的網路層
3、TCP/IP協議支援的跨層封裝 應用層直接封裝到3層或2層;用於裝置間溝通的流量
補充: 應用程式間溝通的流量正常不會跨層
跨層封裝只有5層—>3層和5層—>2層
當4層被取消時,分段和程序標記的功能就沒有了,此時3層報頭將完成這一工作
使用分片行為,將流量分片後逐一填充到IPV4報頭內,使用協議號來標示上層的資訊
當3/4層都被取消時,2層報頭將完成分段和程序標記的功能
乙太網第二代封裝技術,僅存在型別號可以標記程序, 但無分片功能 ,若需要跨層封裝到二層時,將使用乙太網第一代幀——IEEE802.2和802.3標準(即使用LLC和MAC兩個子層構成)
二、 IPV4地址
子網劃分–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通過延長掩碼掩碼的長度,來將主機位借位到網路位;
起到將一個網路號劃分為多個,便於管理,減少地址浪費
子網彙總—取相同位,去不同位
存在兩種----CIDR-無類域間路由 彙總後掩碼長度大於或等於主類長度
超網- 彙總後掩碼長度小於主類長度
例:192.168.1.0/24和192.168.2.0/24彙總成192.168.0.0/22 超網:
192位c類地址有24位彙總成16位的B類
(一般在企業網和區域網中用不到超網,
在網際網路或者廣域網中會用到)
172.16.1.0/24和172.16.2.0/24彙總成192.16.0.0/22 CIDR:172為B類彙總後仍為B類
三、 靜態路由
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0/24
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2.1.1.1
字首 目標網路號 出介面或下一跳
出介面寫法適用於點到點網路;下一跳針對MA網路;
MA–多路訪問網路–一個網段內的節點數量不限制
點到點–一個網段內只能存在兩個節點,強制增加節點將無法正常通訊
1、若在MA網路中使用出介面寫法,路由器為獲取正確的下一跳MAC地址,將使用代理ARP和ICMP重定向來獲取;
ARP:若路由器接收到不屬於該廣播域內地址的ARP請求時,將查詢本地路由表,若可達,將代理回覆本地的MAC地址,來幫助轉發流量
2、ICMP重定向:
即流量從此口進又從此口出則需要ICMP重定向
即3把同一流量給2端f0/0再從f0/0到1
重定向後3直接給1
若流量通過本地F0/0口進入,查表後依然通過F0/0轉出,那麼證明本地不是最好的路徑,將告知上一跳最佳路徑;
3、彙總
4、黑洞 --彙總地址中包含網路內不存在的網段;
5、預設
6、空介面 —黑洞與預設相遇必然出現,使用空介面來避免
在黑洞源路由器上配置到達彙總地址的空介面路由;
7、浮動靜態–修改預設的管理距離,起到路徑備份的作用
四、 動態路由
基於AS— IGP EGP
IGP—1、更新時是否攜帶子網掩碼 攜帶為無類別 不攜帶為有類別
2、特點:DV距離向量 鄰居間直接共享路由表 —鄰居告知路由 --RIP/EIGRP
LS鏈路狀態 鄰居間共享拓撲 ----本地通過拓撲計算–OSPF/ISIS
五、 RIP—路由資訊協議
鄰居間直接共享路由表;週期更新(30s)和觸發更新,使用跳數作為度量;
基於UDP520埠工作;支援等開銷負載均衡,預設4條,最大6條;IOS版本12.4以上支援16條;管理距離120;
V1和V2的區別:
1、V1有類別,V2無類別;V1無法支援子網劃分和彙總,支援連續子網;
V2支援子網劃分和CIDR,不支援超網;
2、V1廣播更新–255.255.255.255 V2組播更新–224.0.0.9
3、V2支援認證
防環機制:
1、水平分割–從此口進不從此口出 僅用於直線拓撲防環,用於減少MA網路的重複更新
2、最大跳數–15跳
3、毒性 逆轉水平分割–觸發更新(防環需要快,只要收斂速度夠快就不會出環)
4、抑制計時器
擴充套件配置:
1、V2的認證–用於鄰居間身份的核實,保障更新的安全性
2、V2的手工彙總–在更新源路由器上所有更新發出的介面上配置
3、被動介面----只接收不傳送路由協議資訊,只能用於連線使用者pc的介面,
不得用於連線鄰居的介面,否則鄰居間無法收發路由資訊
4、加快收斂 計時器 30s更新 180s失效 180s抑制 240s重新整理
按比例修改計時器可以加快收斂速度,但不易修改過小
全網裝置修改一致
5、預設路由–邊界路由器上配置命令後,將向內網所有裝置傳送預設路由條目;
之後本地需要管理員手工配置靜態預設指向ISP
6、干涉選路 ---- 偏移列表
在控制層面(與資料層面相反即與ping的方向相反)流量進或出的介面上,
人為的加大度量值,可以疊加,來干涉選路;
7、V1和V2相容
預設V1裝置僅收發V1路由,V2裝置僅收發V2路由;升級版本1裝置,接收1/2,發1;
無論裝置此時使用什麼版本,均可修改介面收發的版本標準
8、V1的連續子網問題
連續子網—母網相同,掩碼一致;可以被彙總
在V1協議中,若本地將傳送給鄰居的路由條目,與鄰居間直連網段是連續子網,那麼將攜帶主機位傳送;鄰居接收到後,將使用直連網段的掩碼來作為這條路由的掩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