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為何失敗--看 漢武大帝 中的李廣與程不識
五一長假,在家裡把我喜歡的《漢武大帝》看了一部分,因為平時工作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看一些我喜歡的歷史劇,所以五一也算是好好享受了一回了。
在看到第三十一集出現的一個人物--應該是總管天下兵馬的大將軍,還是在漢武帝沒有掌權時,由太皇太后竇氏掌權時的大將軍,因為我沒有聽說過這個人,我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下這個人,才知道其實程不識與李廣一樣是個太守,只是行事的方式不一樣,也導致了兩個人物不同的結局,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這篇文章:
=============================
英雄為何失敗
我一直對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雖然上大學時追趕熱門報考了經濟系,但閒暇時間還是喜歡讀歷史書。這些年,寫了許多財經方面的文章,在歷史方面也總有創作的衝動。最近,我剛寫完了一本新書(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5月份上市);書名叫做《圈子》,講述的是中國古代政治舞臺上的圈子藝術。
Drate注:作者說的《圈子》不知是否由王強所著的關於IT圈的那本《圈子圈套》?
這本書與我們雜誌當然沒有什麼關係,我想說的是寫這本書時對幾個歷史人物的感想。
前兩個大家比較熟悉,是劉邦和項羽。當年的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項羽為什麼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那小子?結果,“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被劉邦這個地痞無賴逼得“時不利兮騅不逝”而自刎烏江。
我仔細分析對比了這對冤家的出身;性格,可以說—正是項羽的英雄氣概導致了他的失敗:他貴族出身,少有俠名,且有萬夫不擋之勇,愛面子,意氣用事;他自視太高了、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和心上,對手下的謀臣武將也不怎麼重視,反正自己厲害,有自己就夠了。結果;韓信跑了,“亞父”範曾也被這個傻小子給氣跑了,“豎子足與謀”——如果項羽有點謀略的話,何至於有漢家數百年江山?而劉邦是一個底層出身、集厚黑之大成的混混(當然也有許多性格上的優點,在此不一一敘述),他不是英雄,但是一個很實際的成功者。
還有兩個可以比較的有趣的人物一西漢時期的兩個將軍:李廣和程不識。飛將軍李廣的知名度很高;司馬遷與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馬遷為李廣寫了篇“李將軍列傳”,使李廣流傳千古。而與他同時期的另一位名將程不識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程不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麼大勝,要麼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後,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麼,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失敗的英雄很多,而很多成功者並不一定就是耀眼的明星英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結論是:英雄因為自己有些本事,就很有些性格和意氣(包括讀書人的書生意氣和浪漫理想主義),受不得委屈,使不出手段,最後往往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落一個悲劇下場。
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有傲氣就容易失敗。我們可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如果總是失敗,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英雄了吧?在今天的生意場和職場上,也許做一個成功者比做一個英雄更有吸引力。
多年前,我的公司團隊中曾經有一個合作伙伴,他年紀比我大,很有才華,但也很有個性。我們開辦公司時,我說服其他合作者,把他拉了進來,設想大家一起做些事情。但結果並不如意。
這個老兄是北京本地人,家境一直不錯,加上自己有些才華,所以歷來我行我素,一言不和,即可拂袖而去——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最後,我們分手了:大家還是好朋友,但不能近距離合作共事。直到今天,他仍在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相反,我的另外幾個合作伙伴,多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很小就離開家到外地求學,家境的艱難;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就是在現實中學會妥脅,學會承受委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學會與人溝通解決問題。我們沒有退路,也就沒有耍脾氣、鬧意氣的資本(當然這些都不牽扯到做人的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只是做事情的技術層面),一路走來,許多的坎坷與委屈早都被我們消化掉了。
今天的社會,競爭更為激烈,合作更為重要。而更多的沒有經受過挫折與打擊的獨生子女登上社會大舞臺。我們應該有骨氣,有個性,但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卻不能有太多的意氣用事,內可以方,外則一定要圓。”
做人可以活出自己獨特的精彩來,要做事情,就不要有太強的英雄氣概:受點委屈,妥協一次,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