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雲科技獲近億元C輪融資,力推雲服務品牌CloudCare
6月8日,阿里雲使命級合作伙伴上海駐雲科技宣佈,已完成由復星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跟投的C輪融資,融資總額近億元。
此前,駐雲科技已經於2014年獲得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戈壁創投的1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2016年4月獲阿里巴巴超5000萬B輪融資。
駐雲科技創始人蔣爍淼先生曾在崔牛會主持過一期《崔牛八點半》,當時的分享主題是《什麼樣的SaaS才是真SaaS?》,該內容也入選了崔牛會收錄的《2016年度 影響中國企業級程序的TOP 20》。
駐雲從成立開始就和阿里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一度讓其處在風口浪尖上,有好奇,也有質疑。牛透社一直對駐雲非常關注,但始終難窺其全貌,對駐雲的定義停留在“一家運維服務商”。
顯然,他們遠不只是如此,在蔣爍淼看來,這也絕不是駐雲最終想要做的定位……
什麼是“雲”,什麼是“雲端計算”?
在談論駐雲之前,蔣爍淼說,他想先聊聊“雲”。
什麼是雲端計算?我們在網上至少可以找到上百種解釋,除了從技術角度給出的“標準定義”,我們很難得到一個統一,且被大家所認可的答案。但從技術角度出發的定義,比較深奧難懂,讓人不能快速理解。
“這正是問題所在!如果有人問CPU是什麼,大家幾乎都會一直想到處理器。為什麼雲端計算不能?”在蔣爍淼的眼裡,談到雲端計算這個概念,90%的人都是自顧自地解釋自己所做的事情,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駐雲科技創始人兼CEO 蔣爍淼
“通過網際網路來提供的公共服務就是雲,通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公共的計算服務就是雲端計算。”蔣爍淼說,這是他給雲端計算的定義。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對於“雲”如此簡明扼要的定義。
“那私有云如何定義?”我追問道。
“在專有環境下,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的公共服務。”
這樣的定義,與蔣爍淼去年在崔牛會的分享恰恰是相對應的。今天我們所見的很多“雲”,其實就是把所謂的企業服務,以軟體的形態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給使用者。
這裡面或許就涉及到了SaaS的定義。
如果你將SaaS定義為Software as a Service,每天思考最多的可能是軟體如何為使用者提供服務?而 Service as a Software ,思考的模式則是如何把服務以網際網路、以軟體的方式進行最終的交付。
讓不標準變得相對標準化,提供真正的雲端計算服務
“駐雲做的事情,準確定義應該是’雲端計算服務’。駐雲的產品服務的確更偏向運維,但我們的客戶很多也都有自己的運維團隊,只是雲端計算相關的知識儲備不足,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解決雲端計算專業問題,或者幫助企業選擇更適合它們的雲上架構方案。”
面對牛透社的疑惑,蔣爍淼頗為淡然,顯然,他已經碰到過很多次“定位偏差”的情況了。
他說,要全面解析駐雲科技,還得先從“駐雲”這個名詞說起。
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之前,如果企業的IT能力不足,就會將其外包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大量駐場IT人員。
到了雲端計算時代,不論是所謂的APP,還是企業IT系統維護,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提供支援。在一定程度上,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再需要駐場服務,只需要“駐雲”就可以了。所謂“駐雲”,就是來源於此。
事實上,在蔣爍淼看來,企業可能因為整體缺乏IT能力,或者缺乏技術大牛帶領團隊,導致其IT系統問題頻生。駐雲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因其能力不足而無法解決的問題。
“駐雲本身就是面向雲端計算提供服務的一種雲,我們將自己的服務能力包裝成一款Software提供給最終的B端使用者,讓他們有能力運用好雲端計算。”
說起來,這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不論是運維還是所謂故障排查等服務,都很難標準化,但蔣爍淼卻說駐雲是以軟體服務包的形式銷售給使用者。這怎麼理解呢?
傳統雲服務商的收費方式是:為企業遷移一次資料、處理一次故障等,都按次收取一定費用。
而駐雲截然不同,其收費模式就是典型的SaaS模式。
如果企業想要購買駐雲的服務,是根據企業整體的IT投入,一年付固定的費用。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家企業每年在阿里雲上花費兩百萬,那麼對應的,駐雲收取的年花費用就是按這個價格的一定比例來算的。如果企業在阿里雲上花的錢越多,則意味著你的IT規模越大,其服務難度也就越大,那麼駐雲收取的費用也相對越高。
而在這一年裡,無論企業出現任何雲上問題,,只要在駐雲的服務範圍內,都可以幫助其解決。
做一家資料驅動的公司
提供一定程度上標準化的雲端計算服務,是駐雲讓人為之側目的一大能力。具體到駐雲的產品及服務來看,分兩大核心部分:
1、SaaS產品服務
駐雲目前和阿里雲的API直接對接,其自身的幾款SaaS產品直接給客戶提供運維輔助工作。包括架構的設計、資產盤點、費用計算等等,這都是軟體來完成的。
從這一層來說,已經和我們常見的運維服務商有了一定區別。
2、服務中臺
當客戶有服務需求的時候,系統將自動把這個需求匹配給相應的工作人員。實際上,駐雲每一個服務人員的身上,都有其對應的服務屬性標籤,匹配需求的過程,其實和滴滴的派單接乘客類似。
駐雲目前已經有了大量活躍客戶,他們每天也都在釋出著各種各樣的需求。如果某一類需求比重較大,駐雲在人員招聘和配置上也就會側重這一方向。
“駐雲在做的,是用資料來驅動客戶。”談到這裡,蔣爍淼這樣說到。
什麼意思呢?駐雲的服務中臺不斷匹配需求給工程師,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積累的過程。當積累了足夠多的客戶需求和問題解決方案之後,駐雲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使用者自動推薦解決方案。
這樣一來,駐雲的人力成本就會更低,並且可以讓更多客戶有機會體驗到其服務。比如,駐雲目前的基礎版產品是三萬元,儘管看起來已經很便宜了,但也只能覆蓋到十幾萬客戶。蔣爍淼說,接下來,駐雲會推出價效比更高的解決方案,儘可能讓更小IT投入的企業也能用得起駐雲的服務。
而這,正是資料帶來的價值,再深一步就是人工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駐雲提供的是年化的服務,儘管每次服務客戶的工程師並非同一人,但其服務資料都長期沉澱在駐雲的系統中,這讓駐雲甚至比客戶本身還要了解它自己。這樣的資料基礎,又會讓駐雲的服務顯得足夠高效。
心血之作——CloudCare
“CloudCare將是撬動雲端計算服務的支點!”
在駐雲宣佈新一輪融資的同時,也對其推出的全維度雲服務產品CloudCare寄予厚望。
雲端計算讓企業的IT變得更加簡單,有了雲端計算以後,當企業需要使用計算資源的時候,就可以像自來水一樣方便地使用和控制,並無需糾結於更多技術細節,只需要關注自身業務的轉型與發展。
但是,如何真正用好雲端計算,發揮其最大價值呢?
蔣爍淼此刻的答案正是CloudCare。
“這個行業裡,大家都很難突破幾千萬的營收門檻。因為按照傳統的手段,調動資源的成本並不低,不論是管理成本還是人力資源成本,都隨著業務擴張而逐漸上升。此時,邊際效益呈遞減趨勢。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企業業務難以規模化。”談到駐雲力推的新產品,蔣爍淼先談了談他所見的行業窘境。
我們在前文中曾提到了“駐雲”二字的來歷,駐雲希望提供的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公共服務——雲上服務,讓企業不再需要駐場,只需要“駐雲”。這其實正是駐雲面對行業困境作出的全新嘗試,而CloudCare也應運而生。
據駐雲透露,在成為CloudCare會員後,不僅可以享有智務匹配的“個性化”雲服務體驗。而且在“一站式事態感知“、“資產盤點優化”、“遷移故障排查”或安全體系等等,都能享受CloudCare提供的全天候專業高效服務。
“接下來,駐雲有哪些明確的戰略目標?”
“C輪之後,駐雲將加大投入研發,進一步加強我們整體的服務體系。未來我們希望在人工智慧上進一步加強,而這就需要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發上有著更多投入。事實上,我們公司一半的人是開發,而非運維工程師。”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透社(N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