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不自覺的向人展示自我,是來自內心的渴望認同

不自覺的向人展示自我,是來自內心的渴望認同

背景

  你有沒有遇到過下面描述的這些的場景,以及對應的行為或狀態:

  • 當跟自己心儀的人或者自己尊敬或敬仰的人會面後,你會保持比較好的狀態,即使你們已經會面結束,而且各自離開。
  • 或者跟自己在意(正面或負面)的人邂逅後,會保持自認為的好狀態,即使知道對方沒有關注或者正在關注自己。
  • 游泳時,如果有一位喜歡的異性或朋友在泳池一邊或旁邊時,你會不會在游到那邊或者遊過旁邊時,特別留意自己的泳姿。
  • 操場上跑步時,有一位感覺不錯的人也在跑圈,會特意跟對方比較,在每次接近對方時調整跑步的姿勢。
  • 馬路上跑步時,從後面看背影不錯的人在跑步,你特意在接近對方時,一個加速超了對方,並保持一段時間。

原理分解

  以上所有場景以及類似情景,都算是一種自我尋求關注的心態,這個跟是否自信無關,也許是正向的自我展示希望留下不錯的印象,也許是負向的向對方炫耀試圖刺激對方,不論是哪一種都是一種渴望被人關注的狀態,希望通過一時的調整得到對方的關注。
  當我們非常渴望被關注時,可能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關注別人,結果對自己的關注反而不夠。這種渴望被關注的狀態,其實源自內心渴望被認可和肯定,是自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不夠,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確定和肯定。
  當前主流價值觀認為,我們個人的自我價值是需要別人來認同的,如果得到的了他人的認可,得到了行業專家的許可才算是真正的價值,否則可能沒什麼意義可言。從科研或者做事的角度講,這種價值觀也許是高效的,但卻導致了很多人無法認識到自我認同的價值,有些需要源自自己內心的感受,需要把自己從別人的眼光中解放出來。聽過太多例子,關於在當時不被世人認可,但百年之後得到了後人的追隨,比如印象派的梵高生前沒賣出過幾幅畫,去世後每幅畫都價值連城;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受到世人的恐嚇,現在成了主流觀點;比如司馬遷受到煉獄般的羞辱,最終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
  但是,如果走向另一個只顧自己的極端也不足取,畢竟,作為社會中的人,另一個特別屬性是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在跟其他人的互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否則那可能就是自私或自戀,再嚴重可能就自閉了,所以還是要有個平衡。

個人總結

  當你始終在表演給別人看時候,別人看到的也只是你修飾後的自己,如果周圍的人告訴你他們喜歡你,羨慕你,你可能只是聽到的時候開心或竊喜,卻不一定可以發自內心的享受這些虛幻的東西;因為你可能並不知道他們是喜歡真實的你,還是你表演出來的特質和角色,你只能繼續沿著這條路繼續表演下去。
  雖然,大家都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所以美顏這麼流行),但在合法的前提下做真實的自己才是自己,若有頻寬剩餘就照顧下他人感受。我們都習慣了帶著面具,也害怕坦誠相待,但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做自己未嘗不是一種灑脫,最近聽到一個詞可以相對貼切的表達“穩定且靈活的自我”。


掃碼關注公眾號,一起進步。
真相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