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Python)-1015:德才論(25)
阿新 • • 發佈:2018-12-24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論”:“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現給出一批考生的德才分數,請根據司馬光的理論給出錄取排名。
輸入格式:
輸入第1行給出3個正整數,分別為:N(<=105),即考生總數;L(>=60),為錄取最低分數線,即德分和才分均不低於L的考生才有資格被考慮錄取;H(<100),為優先錄取線——德分和才分均不低於此線的被定義為“才德全盡”,此類考生按德才總分從高到低排序;才分不到但德分到線的一類考生屬於“德勝才”,也按總分排序,但排在第一類考生之後;德才分均低於H,但是德分不低於才分的考生屬於“才德兼亡”但尚有“德勝才”者,按總分排序,但排在第二類考生之後;其他達到最低線L的考生也按總分排序,但排在第三類考生之後。
隨後N行,每行給出一位考生的資訊,包括:准考證號、德分、才分,其中准考證號為8位整數,德才分為區間[0, 100]內的整數。數字間以空格分隔。
輸出格式:
輸出第1行首先給出達到最低分數線的考生人數M,隨後M行,每行按照輸入格式輸出一位考生的資訊,考生按輸入中說明的規則從高到低排序。當某類考生中有多人總分相同時,按其德分降序排列;若德分也並列,則按准考證號的升序輸出。
提交發現無論怎麼修改也不能避免測試點2,3,4超時,網上查了很多都說是Python的效能問題(?)所致。不過個人覺得還是可能有高明方法的,希望各位高手能夠答疑解惑~
def ranking(x): #定義排序所用的條件以及判斷順序 sum = -x[1]-x[2] # 為了升序排列,故而取總分的負數作為參考key a = -x[1] # 為了升序排列,故而取德分的負數作為第二參考key b = x[0] # 學號作為第三參考key return sum,a,b # 先總分,再德分,再學號 n, low, high = list(map(int, input().split())) # 輸入學生數、低分閾值和高分閾值 l1,l2,l3,l4,bad = [],[],[],[],0 # 將學生劃為4類,l1到l4分別為一等生到四等生的列表,bad表示不及格人數 for row in range(n): i = list(map(int,input().split())) # 獲取每位學生的學號與成績 if i[1]<low or i[2]<low: # 判斷是否不及格 bad += 1 else: # 對考生i按成績劃入相應列表 if i[1]>=high: if i[2]>=high: l1.append(i) else: l2.append(i) else: if i[2]<=i[1]: l3.append(i) else: l4.append(i) print(n-bad) # 輸出排序的學生數 for li in (l1,l2,l3,l4): # 對每一類學生的列表進行內部排序並依次輸出 li = sorted(li, key=ranking) # 對li中的學生按照ranking函式按題目指定的要求先總分,後德分再學號進行排序 for stu in li: text = '{} {} {}'.format(*stu) print(text)
測試點 | 結果 | 用時(ms) | 記憶體(kB) | 得分/滿分 |
---|---|---|---|---|
0 | 答案正確 | 23 | 3184 | 12/12 |
1 | 答案正確 | 29 | 3184 | 2/2 |
2 | 執行超時 | 0/3 | ||
3 | 執行超時 | 0/3 | ||
4 | 執行超時 | 0/3 | ||
5 | 答案正確 | 24 | 3184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