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Agile)工作方法到底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
團隊工作效率很低,客戶對產品不滿意,老闆對團隊工作挑三揀四,個別同事總在拖後進度,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有限.....工作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
敏捷工作(Agile)方法,現在這麼流行,它到底能幫我解決哪些問題呢?
在我的教練生涯裡,無數次面對這種提問。 既然它被問的如此普遍,那麼就值得歸納分享一下了。
對這個問題,我的觀點主要有兩個:
- 敏捷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解決問題的是人。
- 敏捷能解決什麼具體問題不重要,敏捷為什麼這樣設計很重要。
敏捷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解決問題的是人
如果敏捷是一個工具,那麼必須是人去使用工具。工具能發揮多大作用,要依賴於人對工具的掌握程度,以及怎麼去靈活使用。
人能不能解決問題,首先取決於解決問題的渴望,其次取決於方法。敏捷充其量算是方法中的一種。
渴望不同於願望。願望誰都有,畢竟面對工作中的難題和挑戰,誰不想去解決呢?誰不想變的更好呢?
但同時你可能常聽到一個說法,叫做『有些問題沒解決,是因為還沒逼到份上』。沒錯,想解決問題,只有願望,不一定會產生行動,而且有可能永遠都沒有行動,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逼到份上』則是在問題本身之上,增加了緊迫性,必要性,和馬上就面臨的損失。這些因素將願望逼成了渴望,而渴望,會促使行動的馬上發生。
你看,解決問題,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動沒動,你動不動,背後的原因是你到底有多渴望。
除了緊迫感之外,使命感,紀律性,強烈的興趣等都會促成對解決問題的渴望。渴望是第一位的,當你不渴望的時候, 方法能起作用極其有限。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裡提到的『個人願景原則』,和『自我管理原則』,就分別指的是使命感和紀律性,二者都能形成渴望,推動人去迅速行動,也就比普通人更加高效能了。
前陣子有個團隊跟我抱怨,說客戶並不滿意,團隊嘗試過很多方法去解決,並沒有奏效,希望看看敏捷方法是否能幫助到他們。
我做了一番訪談後,發現一方面是團隊很忙,另一方面客戶卻抱怨團隊效率低。究其原因,是團隊在處理技術債,並且做一些非業務性的維護工作,佔用了新業務開發的時間。團隊一味強調忙,但沒能用客戶能聽懂的語言來說明並量化這部分工作。
我從敏捷的角度上推薦了一些工作方法,比如找合適的線上看板工具,讓客戶能容易的看懂當前團隊的工作,建立多個渠道跟客戶溝通,營造更好的透明度。任務分解到更小級別等等。
訪談結束後,團隊非常認可我提到的問題和建議。 但是一週以後,我再來訪問團隊的時候,他們什麼都沒做,並且列舉了一大堆困難,證明我推薦的方法雖好,但不適合他們,然後問我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我知道團隊在尋求敏捷幫助之前,也嘗試過一些方法,但是都類似的淺嘗輒止。並沒有對方法有深度的學習實踐投入。進一步調查後,我發先根本原因是因為客戶雖然對團隊有所抱怨,但是因為體制原因,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團隊並不擔心客戶不滿意會導致自己失業。
這就是典型的"想解決",但並不"渴望解決"的問題。
當人『渴望』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會不吝投入時間,精力,資源。甚至會逼出些『急智』來。 當人只是『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過度的計較投入。
敏捷是一套複雜的方法論,需要大量的學習投入,並且在正確的引導下,堅持半年到一年的實踐,才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應用。在問"敏捷到底能幫我解決哪個問題"的時候,不如先問問自己"我是否足夠渴望解決問題,以至於願意付出如這樣大的努力"。
敏捷能解決什麼問題不重要,敏捷為什麼這樣設計很重要
清楚明白的答案,或許容易理解,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研究,但於解決實際問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凡是能解決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的方案,可重用性一定很差。即使是同一個問題再次發生,也可能會因為環境的變化,參與的人的變化,導致以前的方案不再適用。
Best Practice很多,但你要真統計一下複製成功率....
既然具體的解決方案重用性那麼差,為什麼我們還常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如果簡單複製對方的做法,大概率是要失敗的。但是如果借鑑對方的做事思路,制定適合自己的方案,則大概率是要成功的。
與其呆板的將Scrum流程拿來重複,不如借鑑其思路 - 比如Scrum它設計了短迭代,MVP,user story,都是為了保證跟客戶溝通的頻率, 同時確保溝通的語言是客戶看的懂的語言。
你可能做不了Scrum,但你一定能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讓客戶跟團隊頻繁的出現在同一個場域裡, 見面多了溝通就會發生。你也會有你自己的方法,將團隊的工作轉化為客戶能輕易看懂的語言。
簡單的重複的使用工具,或許在一開始能幫你解決某些問題。 但是在問題解決後,繼續單純的重複就會變成負擔。
每日站會(Daily Standup)是為了創造一個場域,它的目的是增進溝通,暴露問題,互相支援,同時時間盒以及不討論細節的約定,又在訓練你關注會議效率。
假如團隊成員之間,已經工作透明的,互相頻繁溝通,互相支援,那麼每日站會就變成了額外的負擔。
理解了工具的設計原因和解題思路,才能靈活運用,不斷的解決問題。
但是你如果理解每日站會設計的思路,比如為何使用時間盒,為何不討論細節,你就可以知道如何去提高所有會議的效率。
在敏捷成熟度很高的團隊,如果突然來了一個不常見的,有挑戰的工作。或者新成員加入團隊,那就可以啟動每日站會,幫助新員工儘快融入。 但當團隊重新渡過挑戰期,每日站會又可以重新放回工具箱。
一個開瓶器,只能用來開瓶子。 但是如果理解了背後的槓桿原理,雖不見得能翹起地球,但是至少能貸款買房,融資炒股,打架的時候四兩撥千斤不是麼。
所以你是要獲得一個偶爾能用的上的開瓶器, 還是想變成一個能夠靈活運用槓桿原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