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Kubernetes使用者指南(一)--快速開始、使用k8s配置檔案

Kubernetes使用者指南(一)--快速開始、使用k8s配置檔案

一、快速開始 1、啟動一個簡單的容器。 一旦在container中打包好應用並將其commit為image之後,你就可以將其部署在k8s叢集上。 一個簡單的nginx伺服器例子: 先決條件:你需要擁有的是一個部署完畢並可以正常執行的k8s叢集。 在Master節點上使用kubectl命令來啟動一個執行著nginx伺服器的容器: kubectl run my-nginx --image=nginx --replicas=2 --port=80
CONTROLLER   CONTAINER(S)   IMAGE(S)   SELECTOR       REPLICAS
my-nginx     my-nginx       nginx      run=my-nginx   2
以上命令會讓節點上的Docker從nginx這個image上啟動一個容器監聽80埠,此為一個pod。 而replicas=2則表示會起兩個一模一樣的pod。 使用以下命令來檢視建立的pod: $ kubectl get po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my-nginx-l8n3i   1/1       Running   0          29m
my-nginx-q7jo3   1/1       Running   0          29m
k8s會確保你的應用是一直執行的,當容器執行失敗時,k8s會自動重啟容器,當整個節點失敗時,會在另外一個健康的節點啟動這個容器。 2、通過埠將應用連線到Internet上。
先決條件:擁有公網IP,或者在雲伺服器上,如:阿里雲,亞馬遜雲等。 以下命令將上一步驟中的nginx容器連線到公網中: $ kubectl expose rc my-nginx --port=80 --type=LoadBalancer NAME       LABELS         SELECTOR       IP(S)     PORT(S) my-nginx   run=my-nginx   run=my-nginx             80/TCP rc即Replication Controller,上一步驟中的命令其實會自動建立一個名為my-nginx的rc來確保pod的數量維持在2個。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來檢視rc: kubectl get rc
CONTROLLER   CONTAINER(S)  IMAGE(S)   SELECTOR      REPLICAS  my-nginx     my-nginx      nginx      run=my-nginx     2 expose命令將會建立一個service,將本地(某個節點上)的一個隨機埠關聯到容器中的80埠。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來查service: kubectl get svc my-nginx NAME         LABELS          SELECTOR     IP(S)              PORT(S)          my-nginx     run=my-nginx    run=nginx    10.254.110.117     80/TCP      type指明這個svc將會起到一個負載均衡的作用,會將流量匯入兩個pod中。 svc會分配一個虛擬IP用來訪問容器,如上步驟中分配的IP為10.254.110.117,則可以在任意節點上通過curl 10.254.110.117得到nginx的歡迎介面。 在分配虛擬IP的過程中,你可能需要等待一些時間。 在任一節點上使用netstat -tunpl命令可以看到,kube-proxy監聽的埠多了一個,埠號是隨機的,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該節點的公網IP:埠訪問放nginx的歡迎介面。 3、刪除容器。 刪除rc,即刪除該rc控制的所有容器。 刪除svc,即刪除分配的虛擬IP。 $ kubectl delete rc my-nginx
replicationcontrollers/my-nginx
kubectl delete svc my-nginx
services/my-nginx
注意,如果使用delete pod ${podName}來刪除是沒有效果的,因為rc會馬上啟動另外一個pod來維持總數量為2。 二、通過配置檔案來建立資源。 除了某些強制性的命令,如:kubectl run或者expose等,會隱式建立rc或者svc,k8s還允許通過配置檔案的方式來建立這些操作物件。 通常,使用配置檔案的方式會比直接使用命令列更可取,因為這些檔案可以進行版本控制,而且檔案的變化和內容也可以進行稽核,當使用及其複雜的配置來提供一個穩健、可靠和易維護的系統時,這些點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宣告定義配置檔案的時候,所有的配置檔案都儲存在YAML或者JSON格式的檔案中並且遵循k8s的資源配置方式。 kubectl可以建立、更新、刪除和獲得API操作物件,當前apiVersion、kind和name會組成一個API Path以供kubectl來呼叫。 1、通過一個配置檔案來啟動容器。 k8s的pod中執行容器,一個包含簡單的Hello World容器的pod可以通過YAML檔案這樣來定義: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 當前pod內容的宣告   restartPolicy: Never
  containers:
  name: hello
    image: "ubuntu:14.04"     command: ["/bin/echo","hello”,”world"] 建立的pod名為metadata.name的值:hello-world,該名稱必須是唯一的。 spec的內容為該pod中,各個容器的宣告: restartPolicy:Never表示啟動後執行一次就終止這個pod。 containers[0].name為容器1的名字。 containers[0].image為該啟動該容器的映象。 containers[0].command相當於Dockerfile中定義的Entrypoint,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來宣告cmd的引數: command: ["/bin/echo"] args: ["hello","world"] 使用以下命令來通過這個YAML檔案建立pod: $ kubectl create -f ./hello-world.yaml
pods/hello-world
2、檢驗配置檔案的正確性。 當你不確定宣告的配置檔案是否書寫正確時,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要驗證: kubectl create -f ./hello-world.yaml --validate 使用--validate只是會告訴你它發現的問題,仍然會按照配置檔案的宣告來建立資源,除非有嚴重的錯誤使建立過程無法繼續,如必要的欄位缺失或者欄位值不合法,不在規定列表內的欄位會被忽略。 點此檢視完成的欄位列表: 3、環境變數和變數擴充套件。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image都包含有shell,所以k8s並不會自動執行shell命令,如果你想在容器的shell中執行一些命令,例如擴充套件環境變數,你可以這麼定義配置檔案: apiVersion: v1kind: Pod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restartPolicy: Never containers: name: hello image: "ubuntu:14.04" env: name: MESSAGE value: "hello world" command: ["/bin/sh","-c"] args: ["/bin/echo \"${MESSAGE}\""] 但是,如果只是擴充套件一些環境變數就使用shell是不必要的,所以上面的宣告並不會讓k8s在啟動pod的時候執行,如果你真的想要達到這種效果請使用以下宣告代替: command: ["/bin/echo"] args: ["$(MESSAGE)"] 更多的設定環境變數的語法: 4、檢視pod狀態。 你可以通過get命令來檢視被建立的pod。 如果執行完建立pod的命令之後,你的速度足夠快,那麼使用get命令你將會看到以下的狀態: $ kubectl get pods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hello-world   0/1       Pending   0          0s 一個pod剛被建立的時候是不會被排程的,因為沒有任何節點被選擇用來執行這個pod。 排程的過程發生在建立完成之後,但是這個過程一般很快,所以你通常看不到pod是出於unscheduler狀態的除非建立的過程遇到了問題。 pod被排程之後,分配到指定的節點上執行,這時候,如果該節點沒有所需要的image,那麼將會自動從預設的Docker Hub上pull指定的image,一切就緒之後,你就可以看到pod是處於running狀態了: $ kubectl get pods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hello-world   1/1       Running   0          5s 其中READY欄位表示該pod中 正在執行的容器數量/總容器數量。 由於我們建立的pod是隻執行一次就終止,所以在它執行起來之後,它就會馬上終止了,再次檢視pod狀態結果如下: $ kubectl get pods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hello-world   0/1       ExitCode:0   0          15s
5、檢視pod輸出。 你可能會有想了解在pod中執行命令的輸出是什麼,和Docker logs命令一樣,kubectl logs將會顯示這些輸出: $ kubectl logs hello-world hello world 6、刪除pod。 當你檢視完輸出之後,就可以將這個pod刪除了: $ kubectl delete pod hello-world pods/hello-world 和create一樣,delete成功之後會打印出被刪除的資源型別/資源名。 也可以使用資源型別/資源名的格式刪除: $ kubectl delete pods/hello-world pods/hello-world 被終止的pod不會馬上自動刪除,所以你可以通過觀察pod的最終狀態是什麼,來確認是否需要清理刪除你的那些掛掉的pod。 另外,為了釋放節點上的磁碟空間,刪除pod時容器和它們的日誌資訊會被一起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