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礎之常用命令整理(二)
Linux系統啟動流程
bios(找到啟動介質) --> mbr(找到boot loader 512B 446引導資訊 64分割槽資訊 2 標誌位 ) -->grub(選擇作業系統或者核心) -->kernel -->init
啟動BIOS程式 從儲存裝置中讀取起始的521bytes(主載入程式MBR) MBR告訴電腦從哪個裝置中載入程式 boot loader)通過GRUB 選擇作業系統或者核心和操作級別
Linux系統的七個操作級別
linux 有7個操作級別 可以在/etc/inittab
cat /etc/redhat-reslease 檢視系統版本
uanme -r 檢視系統
uanme -a 檢視核心資訊
init 0 關機
init 1 單使用者操作
init 2 多使用者操作
init 3 命令列介面(多使用者操作)
init 4 開發使用
init 5 圖形介面
init 6 重啟
Grub加密
grub-md5-crypt 輸入密碼得到密文
然後在配置檔案/etc/grub.conf 加入password=所生成的密文
cache 與 buffer 的區別:
cache(高速緩衝區) 是為了解決cpu和記憶體的時間差 他儲存的的是經常訪問的資料
buffer(緩衝區) 是為了解決記憶體和硬碟的時間差 它儲存的是硬碟中零散的資料
程序
程序是程式的一次動態執行
守護程序是在後臺中執行並提供系統服務的一些程序
當一個程序建立另一個程序的時候,第一個程序被稱為新程序的父程序,而新程序被稱為子程序
top 檢視程序
free 檢視記憶體大小 預設以kb為單位
free - m 以MB為單位
free - h 以G為單位
grep 查詢過濾
grep 'h ' /etc/passwd
查詢/etc/passwd中的 h
ps aux | grep 'init' | grep -v 'grep' grep -v 反向匹配 匹配不包括指定字元的程序
kill -9 pid 強制殺死程序
pkill -9 程序名 會殺掉所有指定名的程序
firefox & 在後臺執行firefox 然後使用jobs 可以檢視在後臺執行的程式 fg %1 將後臺的程式調到前臺執行
pstree 檢視程序樹
分割槽
ls -i 檢視檔案的inode號
ls -di 檢視目錄的inode號
df 檢視磁碟的使用情況
df -h 檢視磁碟大小的使用情況
df -i (inodes)檢視磁碟編號的使用情況
fdisk -l /dev/sda 檢視磁碟分割槽情況
fdisk /dev/sdb 進行分割槽操作
每塊硬碟最多可以分15個區,最多能分4個主分割槽
m n p d(刪除分割槽) w儲存新建的分割槽
partprobe 更新分割槽列表
mkfs.ext4 /dev/sdb1 格式化檔案系統
掛載:將指定的目錄對映到已經分好的磁碟空間上
du -sh /etc/ 統計某個目錄下檔案有多大
現在常用的檔案系統 xfs windows中常用的是ntfs檔案系統
mount 檢視掛載情況
df 檢視掛載情況
unmount 解除安裝檔案系統 unmount -l 強制解除安裝
硬連結和軟連線
ln -s /a/source.txt /b/des.txt 建立軟連線 軟連線相當於windows裡面的快捷方式 inode號不一樣
修改原始檔裡面的內容 連結檔案裡面的內容也跟著改變 刪除軟連結檔案對原始檔沒有影響
工作原理 連結檔案指向檔名 b.txt --> a.txt --> inode號 指標找到block塊 進行資料操作
ln /a/source.txt /b/des.txt 建立硬連結 硬連結的目標檔案和原始檔的inode號一樣
刪除原始檔 連線檔案仍然存在 且可以進行操作
工作原理 連結檔案指向的是inode號(共用一個inode號) b.txt --> inode a.txt --> inode
軟連線可以跨分割槽 硬連結不能跨分割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