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中美運維科技公司差異和創業思考

中美運維科技公司差異和創業思考

以下為分享實錄來自智錦大師。

因為做雲端計算和運維方面的創業,一直很關注中美運維行業的各自發展和差異。這次去美國,拜訪了以puppet為代表的幾個美國科技公司,挺有收穫。今天的分享不長,主要是三個話題:

1. 對美國運維科技公司的感受

2. 中國和美國的優缺點比較

3. 對中國運維公司的破局思考 

沒什麼準備,觀點也不一定對,大家多包涵

對美國運維科技公司的感受

直觀感受,美國的科技公司比中國的科技公司優越太多了。首先是工作環境,大家都聽說過Google、蘋果這樣的美帝科技公司的辦公環境很好,但是沒想到類似puppet這樣的中小型公司也是一樣土豪,看來是標配。

運維

運維 運維

個人感覺美帝的這些運維公司都是慢公司,一個產品上線幾年,變化都不大,這在中國快節奏的創業公司是很難想象的。看了這樣的環境和他們的工作節奏之後,覺得環境太好還怎麼有心情好好工作呢?

 中國和美國的優缺點比較

第二個思考就是美帝這樣的慢公司為什麼活的這麼好,國內的IT公司這麼努力還這麼悲摧?我覺得是兩點:中美客戶的差異和商業模式的差異

運維

首先談中國和美國的客戶和市場差異:這是大環境的差別,上面這張照片牆都是puppet的客戶,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詳的,包含了60%的財富500強公司。

美國的客戶相對於中國的客戶有3個特點:

  • 動手能力強
  • 軟體付費意願強
  • 以價值為導向

這三點任何一點都秒殺中國的客戶,這就導致了美國的運維公司可以安心做技術創新,聚焦在核心功能上,不用像國內過分迎合客戶,做一大堆個性化需求。只要能對使用者帶來價值,可以慢慢做。

然後再談商業模式的差異:拿Puppet這樣的開源公司,和老牌的閉源公司相比,也可以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事。opsware和bladelogic是自動化運維領域的老牌上市公司,但後來都被收購了,運維自動化行業已經很多年沒有上市公司了。而Puppet2011年才開始做商業化,去年營收就1億美金。1億美金是什麼概念呢?是opsware和bladelogic這樣的公司收購前,做了很多年都沒有達到的。而採用開源模式,Puppet居然輕鬆就突破了這個門檻,還很有餘力。當前大部分中國公司,還是延續opsware 和bladelogic的閉源模式。

雲霽科技的產品負責人楊超用開源聖經《大教堂和集市》的觀點分析了這個問題,主要觀點如下:

從傳統商業角度來對比集市裡長大的Puppet和教堂裡的Opsware、bladelogic,簡直沒法進行下去。比如,Puppet的web介面看起來就不像個正經系統,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功能上,連可編排的流程引擎都沒有,這在銷售階段怎麼講啊……除了穩定的agent和開放的抽象定義語言,沒法比下去啊,哪兒來的這$100M 的營收啊?直到看到一張張圖,30000+公司在使用、平均每天增加21個,3800+可複用的自動化管理模組,才恍然大悟。

Puppet的成長經驗,印證了《大教堂與集市》裡的諸多觀點。Puppet既滿足開源的5個前提,也符合開源的模式發展特徵,不一一列舉了,都很貼切。更多的感悟是:結合業務領域的特性,自動化管理軟體本身是更適合集市模式的。

自動化管理物件和場景千差萬別,幾乎不可窮舉,每個管理員遇到的環境和問題可能都不一樣,如何滿足個性化需求。顯然,問題是如何根據環境和功能場景,構建一個持續更新的管理實踐庫(場景用例,配置模板,動作指令碼,固化流程,介面實現等等),既繼承了前人和大眾通用的經驗總結,又滿足個性化需求。

商業軟體靠一己之力做這事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答案是能是採取開源模式,匯聚足夠多的合格的使用者,來共創、共建、共享、共贏

對中國運維公司的破局思考

美國由於使用者群體DIY能力較強,再結合開源的模式,就很容易取得足夠多的“合格使用者”。因為Puppet這種開源軟體,是隻關注核心剛需的,周邊配套一塌糊塗,有時候覺得它是故意的,這樣選擇了puppet的使用者,必須要自己研究怎麼使用,沒有剛需推動,也沒人搞這個。所以,也反向淘汰了一批不那麼合格的使用者。這也符合網際網路思維中“少即是多”的理念

最後說中國運維從業者和運維創業者的機會。首先,因為客戶和市場的大環境不同,在中國簡單照搬puppet的開源模式是行不通的,而短期之內中國的大環境發生很大改變是不可能的

儘管相對於美國,中國的市場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我堅定的認為運維創業者的未來必然在中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運維從行業屬性上來說就是屬於一門應用的學問,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應用好各種裝置和技術,不像CPU這樣存在核心的技術壁壘。同時,運維又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理論基礎早已奠定。

這種情況下,美帝的運維創業者都是“工匠”,精雕細作耐心打磨點狀的產品產品,不急躁。因此,在這種需要時間沉澱的產品上,中國肯定比不了,不是開發不出來,而是沒有必要再重複發明輪子。

中國的特點就是人多,流量大。因此在複雜的運維體系建設上優勢明顯。因為巨大的流量和複雜的應用場景,所以會倒逼中國在運維的應用層進行創新,淘寶雙11,微信紅包這樣的場景就是典型,所以中美頂級的網際網路企業,運維水平的差異已經不大了。但是,考慮到廣大的傳統企業,中美的行業平均水平差距還非常大,這正是中國的運維創業者的機會。

最後的總結還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運維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在國外的理論體系和基礎元件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組裝、設計和打磨,反而能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形成整個運維體系的超越,實現後發先至的跨越式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讓國外的同行們見到中國運維創業者和從業者的力量。這也是我們的奮鬥的目標,大家一起加油吧。

文章來自雲技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