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IBM收購了Redhat,轉身就賣掉了自己的重要軟體......

IBM收購了Redhat,轉身就賣掉了自己的重要軟體......

前幾天看到一個訊息,說是IBM的幾大軟體被HCL所收購,這讓我挺震驚的,因為這些軟體我很熟悉,有些還是經常使用的,比如這三個: 

Notes & Domino :企業內部的協作軟體。  

Connections :有點類似於企業內部的“QQ空間” 。

Appscan : 應用程式安全掃描。 

 

Lotus Notes 和Domino

在IBM工作的時候,上班第一件事必定是開啟Lotus Notes , 去檢視最新的郵件和當天的工作、會議日程。與此同時,還會開啟Lotus Sametime 這個企業內部的即時通訊工具,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上線。 

很多部門自己專屬的Lotus Domino 資料庫,其中像百科全書一樣儲存著各種各樣的資料, 專案資訊,人員資訊,需求文件,設計文件,測試用例,Bug 管理...... 應有盡有。  

基於Lotus Domino還開發了很多的應用,例如請假系統,報銷系統,各種審批系統等等。 

可以說,沒有Lotus的軟體,日常工作就要癱瘓。  

2010年我去華為做諮詢,也看到華為在使用Lotus做為郵件系統(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在用),不僅僅是IBM,華為, 很多大公司也都部署了這個強大的協作系統。 

來, 大家看看Lotus Notes長什麼樣子。 

介面似乎有點醜,對吧,這也是Lotus Notes最被人詬病的地方: 使用者體驗不好, 有人戲稱是反人類的設計

我原來也在想,這麼難用的軟體它怎麼就佔用這麼重要的位置呢? 

其實Lotus Notes/Domino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優勢,那就是能快速地建立一個富文字的文件,並且快速地共享出去。 

Lotus Notes/Domino本質上是個文件資料庫,一個部門的任何成員,只要有許可權,都可以在其中操作。 

你可以像寫Word那樣寫一份文件(當然沒有Word那麼強大的功能),所見即所得,然後只要儲存,立刻就是一份共享的文件,把連結發出去就可以了,超級方便。  

有點像Wiki? 對不對? 但是我覺得寫Notes文件的自由度和速度要遠遠超過wiki,Lotus Notes/Domino是一個C/S的系統, 你可以輕鬆地畫表格、新增圖片、附件,甚至在其中編寫程式, 基於這種文件資料庫,可以非常快地開發出一些流程應用出來, 這是wiki所不能比的。 

可以說,Notes結合了Word能力和網路共享的能力,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是由於這種C/S的固有結構,這種專屬的文件格式, 難以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下使用,一直侷限於企業內部。 

 

Connections

Connections 是一個基於Web的系統,像QQ空間那樣, 每個員工都可以在上面建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比如我在上面就建立了部落格“敏捷思考”, 不知道現在刪除了沒有, 有讀者在IBM的可以搜一下啊。 

還有就是可以建立很多用於協作的Community, 大家可以在上面討論,用wiki共享,上傳檔案,圖片等等。 我記得當時搞的一些學習小組比如持續整合小組, 還有敏捷社團都在上面。 

IBM的基因就是企業級商業軟體,這個Connections商務味十足,正式,嚴肅,不太有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家的活躍度不高。 

我記得華為內部也有個社群軟體,無論是從介面還是從使用習慣來說,都更適合中國人使用,大家積極參與,有些話題的熱度相當高。 

 

Appscan

IBM的Web系統在上線之前,必須要通過公司的安全掃描,執行這個掃描的就是著名的Appscan。 

這個軟體能構造各種各樣的輸入, 模擬各種黑客的攻擊,發現Web系統的各種漏洞: SQL注入,XSS,CSRF,Session Fixation等等, 非常強大,是Web系統安全探測好助手。 

比較讓人抓狂的是公司搞了一個線上的版本,似乎是為了SaaS吧, 但是這個網路版的Appscan每執行一次掃描都得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 實在是讓人崩潰。 

有時候還會誤報,還得去申請Exception才能讓自己的系統上線。 

其實這幾個軟體對IBM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現在可能很少人知道IBM曾經的5大品牌的軟體了,10多年前, IBM的這5大軟體的廣告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它們是:  

Lotus : 工作流和協作軟體, 來自於1995年的收購。  

Db2:  最早是資料庫管理系統, 後來擴充套件到資料收集,分析,內容管理,商務智慧等各個領域。 

Websphere : 最早是單一的應用伺服器,後來擴充套件到電子商務,工作流, 資訊整合,SOA等領域。 

Rational : 來自2003的的收購, 主要是應用軟體開發,涵蓋了從需求分析,架構設計,開發,測試,部署等軟體生命週期的每一個步驟, 和程式設計師最為接近。  

Tivoli : 來自1996年的收購,包括IT系統管理,儲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每一個品牌下面的軟體產品多到你難以想象,我每次從IBM內網下載軟體的時候都會挑得眼花繚亂。 

這些軟體,再加上IBM硬體(伺服器,大機)和服務,還有領先業界的理念,電子商務,SOA,On Demand , 智慧地球......讓IBM過上了很長一段的好日子。  

隨著IBM的轉型,這5大品牌也慢慢地被拆分,重構,現在有些重要的軟體居然被賣掉了!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IBM那些硬體的命運, 2004年把PC和ThinkPad賣給聯想,10年後把x86伺服器再次賣出,只剩下了高階的伺服器和大機。 

可是在軟體領域IBM還沒有像小型機和大機這樣有競爭力的、高階的產品,聯想到之前IBM收購Redhat,難道要在雲上奮力一搏了嗎? 

接下來又會“拋棄”哪些軟體呢?  我這裡瞎猜一下: Db2肯定不可能,畢竟執行在很多核心的系統上, Websphere也是類似,但是這樣的應用伺服器用得越來越少,有點危險;  Tivoli的產品我不太瞭解不好說;最有可能拋棄的,應該Rational那些開發工具,太多太雜了, 沒有拳頭產品,不適應現在時代。 

幾年前,IBM和微軟都制定了雲端計算的戰略,現在微軟已經成功轉型,股價也翻了一番,相比而言IBM任重而道遠。 

IBM一直不缺少領先業界的理念,但是這些年缺乏的就是把這些理念真正地執行下去,作為一個多次轉型成功的偉大公司,有理由相信這一次還是能夠東山再起,重新站上IT時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