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機器誰更“完美”?——鄧偉文
阿新 • • 發佈:2018-12-29
智慧汽車與智慧駕駛的話題放在5年前討論,人們覺得還很遙遠,但如今,“某某無人車”上路的新聞已經層出不窮,無論是美國矽谷,還是上海無人車測試區,人們好奇地拍下測試畫面和車上頂著感測器的無人車。
當人越來越少地介入到行駛過程中,人的因素還重要嗎?什麼才是智慧駕駛最大的挑戰?我們來看看吉林大學鄧偉文教授的分析,本文根據鄧教授在2017未來汽車峰會上的發言內容整理。
▲ 鄧偉文,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
人和機器誰更“完美”?
人在開車的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複雜的環境因素,交通、天氣、道路、行人等等。在傳統汽車電控系統中有兩個基本假設:
(1)駕駛人操控“基本完美”假定,控制系統設計以實現駕駛人的駕駛意圖為控制目標,即假設人的駕駛意圖是正確的;
(2)行駛環境“基本無關”假定,由駕駛人完全承擔對行駛環境的判斷與處理責任和任務,人在承擔判斷和處理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基於這兩個基本假設,傳統汽車電控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系統,由“基本完美”的人在發號施令。
如今,在談智慧駕駛的時候,引入了複雜的“人-車-環境”閉環系統,假設也變成人在開車時是會產生問題的,而機器可以幫助到他們。駕駛人的情況多樣複雜,群體龐大,非專業人員多,年齡、性別、駕齡各異,心理生理差異極大,這就帶來了問題的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