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海天味業揭示中國人工智慧的“近憂”

海天味業揭示中國人工智慧的“近憂”

過去幾年,人工智慧的火爆似乎掀起了新一波網際網路技術浪潮,無數技術人、投資者、企業家轉移陣地,投身其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對某一技術領域如此趨之若鶩。
然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當下人工智慧的火熱,其實更多的是盲目跟風造就的虛假式繁榮。“如果將來人工智能幹不好了,那就會變成我們背不起的包袱。”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喬俊飛坦言,“人工智慧如果脫離了經濟社會的需求,光靠學者們把這個行業一直推得那麼火熱,是不可能的。”
技術是一個升級創新的過程,而不是通過“包裝”渲染出的成果。根據國家釋出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30年,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總體達到世界級水準。而在多位專家看來,如果人工智慧還按照當前這種淘金者的模式發展,中國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很難有所突破。
基礎理論“龍頭”未擺正
未來已來,但是會以何種姿勢呈現,主要取決於技術開發者們的選擇。既是學者又是技術領袖的王海峰指出,我國現在用到的各種主流技術、理論、演算法等等,絕大多數是由歐美提出的,相比而言,我國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研究仍有一定差距。
人工智慧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應用和產業等很多方面,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應用和產業的驅動,實際上,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是數學,當前所有的人工智慧在現在的模式下都轉化為計算問題。
另外,基礎研究與學科建設也密不可分,一項技術的應用落地與發展,最關鍵的首先是人才,但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目前市場的供求比例僅為1:10。
並未真正普及基礎行業
人工智慧不應該僅是表面繁榮,真正為基礎產業解決問題,才是該技術存在的價值。但是,從業界的反饋來看,人工智慧大部分還是活躍在網際網路公司,實體產業真正因此獲益者寥寥。
基礎不紮實,也就無法鞏固上層的發展,姚志強指出,當前人工智慧企業數不勝數,但是每家企業或科研機構都是在單打獨鬥,沒有形成良性迴圈,導致整個大的生態一直無法建立起來。
海天味業認為,各個行業的資訊化水平依然不足,導致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較為困難,如果資訊化水平提高,資料完備,這時候把人工智慧技術融入進去就會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