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寫一篇好的技術部落格

如何寫一篇好的技術部落格

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對很多東西都一知半解,不是很透澈,到頭來很容易模糊,如果有一篇好的技術部落格予以總結,一來即使忘記了,回國頭來再看,仍然能夠從自己的思路中恢復;二來總結一下,還會發現一些潛在問題;三來,有利於大家交流技術。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內部技術部落格平臺,寫好自己的技術部落格,對一個技術人員來說,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網上查閱資料,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技術部落格,要麼廢話連篇、排版紊亂,要麼程式碼佔了篇幅的60%,有些甚至是錯的,會讓人產生誤解。因此,在這總結一下一篇好的技術部落格應該是怎樣的,同時也規整自己的不良習慣。本篇部落格純屬個人的一點想法,是個原則性的東西,切忌逐條對號入座啊。

本篇部落格耗時2小時。

一、帶著明確的目的寫部落格

經常看到這種部落格,為了寫部落格而寫部落格。比如一篇介紹socket介面的使用方法的部落格,羅列了一堆程式碼,湊上幾句話:“首先…,其次….,最後…”,就算OK。如果你的目的是“練習如何使用寫部落格的軟體”,或者“羅列介面”,甚至“練習寫作的方法”,那麼可能達到了目的。但是我想,寫一篇技術部落格,首先是要明確該部落格的目的,通常是學習一項技術、解決一個技術問題什麼的,比如“學習Linux記憶體管理機制”,“解決kernel pannic的問題”,“打發時間”等。

不是所有的的事情都要寫一篇部落格來記錄,要有自己的判斷什麼東西值的寫,什麼東西不值的寫。

二、寫自己的部落格

網上相互轉載的帖子很多,一篇寫的不錯的部落格經常會被轉載,建議不要輕易轉載別人的帖子,要寫自己的部落格。同樣一個知識點,或者同樣一個問題,你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的程度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果輕易的看過以後轉載了別人的部落格,可能意味著一次自我學習或體會的機會的放棄。可能有人會說:”同樣一個GFS的架構圖,我畫也是這樣,他畫也是這樣,因為GFS就是這樣設計的“,這裡並不是要求任何一個細節都自己去做,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比如GFS分層的原則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分層,分層的好出?如果我要是去做的話,我會怎麼搞?

寫自己的部落格可不是意味著不轉載別人的,比如說我看了一篇部落格,並且經過實驗,卻是與部落格裡面寫的完全一致,不多也不少,如果要是自己的寫的話,也會寫的基本一樣,那就沒必要再花費時間自己寫了。另外,以及純粹記錄性的部落格,可以轉載,比如“C語言運算子的優先順序”,當然轉載還是原創都不重要了。

另外,把別人的好的部落格作為自己的原創,不但沒品,而且自欺欺人。

如果在部落格中參考了別人的部落格,可以在參考資料裡面提及,如果是完全轉載,也應註明轉載出處。

三、部落格是總結,不是過程

寫部落格有的時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今天採用了a方法,發現不行,明天採用了b方法,發現也不行,後天採用c方法,發現行了,那麼最終的部落格應該是在c方法解決問題後,開始寫的。當然,前面的a,b方法,是需要做記錄的,但只是部落格的原始材料,而不是部落格本身。

在剛開始寫部落格時,我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對一個技術不清楚,想了解一下,就開一篇技術部落格,邊查資料邊填寫部落格,結果基本上就是讀、複製、貼上、讀、複製、貼上…的過程。最後落到自己手裡也是空空如也,想起一句諺語:“狗熊掰梆子——掰一個丟一個”,在懊惱自己的快取為什麼這麼少的同時,我也想是否是方法不對?後來我想過,要想掌握一項技術、知識,大概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實踐遇到問題——理論學習問題——實踐解決問題——理論總結問題。我想很多情況我是缺少了其中的三個部分,只有“理論學習問題”的過程。

後來,我就改成按下列步驟寫部落格了:

  • 碰到了問題,如果解決不了,而又比較有價值的話,就先記錄下來,作為一篇部落格的開篇。
  • 首先,先自己分析問題,基於已有的現象,思考,在筆記本上記錄問題與可能的思路。
  • 其次,從外界獲取經驗或者知識,比如請教別人,google等,學習他們,在筆記本上記錄關鍵點。
  • 然後,在實際中用學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筆記本做好記錄,要像水流過水渠一樣流淌前面記錄的思路。
  • 最後,拿過筆記本,將以上過程再總結成一篇部落格。

當然,並不是所有部落格都能夠先從”實踐遇到問題”開始,因為很多情況下都是先從書本理論開始學習的(這也就產生了一定的侷限性,有時候你學的很好,反而陷入了固有的框架;有時你學的不好,顯得自己更加無知)。這種情況,問題是需要自己總結出來的,比如ULK上會介紹中斷和異常的處理機制,這包括中斷的過程、CPU的工作、核心的工作、軟中斷的處理、tasklet等等,我們學習中斷,不僅僅是一旦發生中斷,Linux核心是按照什麼流程去處理,而是要找到這麼處理的原因,也就是解決了什麼問題。有時,實踐驗證的成本過高,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做吧。

知識開始學習的時候,經常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俗話說:”孤木不成林“,弄上三五棵樹,才會有”森林“的感覺。

四、儘量拒絕三手技術

在實際學習或者工作中,一個問題不明白,那麼就需要請教別人。如果能夠從周圍的高手、牛人那得到簡單、直接的答覆,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就需要自己在網上查詢資料,可能一個問題,林林總總的在網上能搜出很多,選擇看哪些就是個問題。儘量去選擇原發性的材料,如果你在查gcc的一個編譯選項是什麼意思,可以使用man手冊,如果還不清楚,就去gnu的官方站點去查,最好不要隨便從某個轉載的技術部落格上獲取。如果你要找x86平臺CPU訪問記憶體的方式,應該從Intel的官方站點去找CPU的資料,最好不要隨便在網上找篇部落格看了拉到(起碼應該先看官方材料)。

別人的部落格自然帶有別人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有時甚至是錯誤的,應該養成從原產地採購的習慣。如果哪天能夠發明一項技術,那麼這算一手技術;如果你在學習一項成熟的技術,那麼該技術就屬於二手技術了,如果你再從一個非源發性的地方去學習,那麼很可能就是“三手技術”。當然,需要考慮實踐成本,有時實在找不到源發性的材料,也不要太勉強自己了。另外,英文文章的水平整體高於國人的文章水平,應該儘量看英文文章。

五、分清主次、落腳關鍵點

世界萬事萬物都有聯絡,凡是和本篇部落格的主題有聯絡的問題,都在本篇部落格中描述,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個人認為,一篇技術部落格應該不超過兩個主題,如果超過了,就應該拆分。但是次要問題可能會有不少,這些次要問題不一定都要解決掉,但一定要分清除優先順序,和主題關係比較大的,應首先解決,關係小的,應其次解決,甚至並不在本篇部落格中解決。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列在”遺留問題“中,對於在其他部落格中討論的問題,給予連結。

根據自己的能力,耕耘到合適的層次。我將掌握一項技術劃分為如下層次,在部落格中通常應該達到第三個層次:

  • 聽說過該技術,瞭解該技術解決什麼問題;
  • 使用過該技術,熟悉該技術的使用方法;
  • 解構過該技術,熟悉該技術的架構、原理;
  • 貫通過該技術,將該技術與自己的以有知識完全融合,可以利用該技術架構或解決其他問題。

六、技術部落格的風格

  • 技術部落格不是論文,技術部落格由其實用性。當然,也有將論文發在部落格上的,比如技術部落格的作者大部分應該是工程師,而不是學院派。一篇技術部落格可以是小到的一個程式設計技巧,可以寫該技巧的原理、實現方法、好處,但不要寫前500後300年的歷史介紹和展望未來。技術部落格通常關心技術的實用性,而非技術背後理論的複雜性。技術部落格也不應該過分求全責備,把文章寫的大而全,而應該追求小而精。
  • 技術部落格應以陳述語氣,個人感情色彩應該過濾掉,技術不是生活的全部。有人寫技術部落格,常喜歡加入自己的心情,“xxx讓我好煩啊”、“xxx很難,我一直持續搞了兩天沒睡覺”,我個人拒絕這種“呻吟”的風格。
  • 忌羅列程式碼。程式碼是實現的過程,而不是原理,列程式碼是為了看清流程,而非為了列程式碼而列程式碼。我個人的習慣是儘量少列程式碼,如果能夠使用校小的篇幅就能說明原理,絕不使用大篇幅的程式碼。但是如果簡單的羅列程式碼能夠一目瞭然,也絕不浪費過多的筆墨去描述過程。
  • 圖片勝過文字。圖片配文字比單純的文字更加方便理解,甚至一張圖就可以省略文字了,多畫圖,少寫字是個原則。
  • 考慮時間成本。部落格基本上是以時間換知識,因此需要越來越快,記錄時間也很必要。
  • 列出時間遺留問題,以備以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