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網的一些倫理風險行為收集
「不作惡」(Don’t be evil)是 Google 公司著名的口號,這讓人在潛意識裡對這家超級公司的產品總是多一分信任。在當今網際網路尤其是中文網際網路的語境下,相比於百度等其他搜尋引擎,Google 似乎代表著「靠譜」「可信」。然而谷歌真的做到了「不作惡」嗎?本文收集了谷歌網的一些倫理風險行為,讀者可以自己作出評判。
為假藥打廣告
谷歌的廣告部門為了利潤,主動幫助賣假藥者規避其公司的合規審查,使得大量假藥、走私處方藥、非法藥物(如類固醇)廣告網頁長時間充斥其搜尋結果。本案由FBI調查,於幾年前和解,谷歌被罰款5億美元。
調查的過程這裡不多做贅述,概括來說,就是一個叫惠特克的賣假藥的騙子被捕後,為了減刑,提供了谷歌公司收了自己大筆廣告費給自己的假藥打廣告的情報。最終聯邦情報局探員證實,谷歌的廣告部門確實有專員指導假藥商如何繞過演算法的限制,將自己的商品被推到相關關鍵詞的搜尋介面上。最終,在2011年8月,谷歌與政府達成和解,谷歌公司被處罰五億美元。
詳情可以閱讀:
然而此次事件過後,谷歌似乎仍未完全禁止非法藥物投放的廣告。據新浪科技報道,2013年6月,全美檢察官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torneys General)聯合主席吉姆•胡德(Jim Hood)向谷歌提出指控,稱其仍允許販賣非法、假冒藥物的網上藥店投放廣告。
胡德表示:「我們每次對谷歌的搜尋引擎進行檢測,都不難找到非法商品,包話經營非處方危險藥物及各類假冒商品的網站。這表示谷歌縱容非法行為,置消費者於危險境地,並且從中獲利。」
蒐集洩露使用者隱私
作為一家資料公司,谷歌在對使用者隱私資料的獲得和處理問題上也遭到許多質疑。
德國監管當局對Google的街景拍攝車的審計迫使這個資訊巨人承認他們的僱員“不小心”(accidentally)在30個國家驅車通過那些未加密的 wifi網路時抓取了大約600G的個 人資料(大約3年時間),“這些街景拍攝車的天線收集的資料包括:電子郵件的片段、文字和圖片,甚至某人正在訪問什麼網站”(每 日電訊報道)。
2014年1月,法國隱私監管機構CNIL對谷歌處以15萬歐元的罰款,原因是它沒有遵守法國的相關法律。法國法律規定,網際網路公司跟蹤和儲存使用者資訊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3個月。2015年9月,谷歌英國子公司DeepMind和皇家慈濟NHS信託會(Royal Free NHS Trust)簽署資料共享協議。根據協議,DeepMind可以通過皇家慈濟NHS信託會運營的三家倫敦醫院,使用160萬名患者的醫療資料。做為回報,谷歌需要幫助其研發監督病人可能出現腎衰竭的應用。這些資料中包括住院病人的姓名和醫療史。但是沒有任何病人被提前獲得通知,此事暴露了私人公司在未經患者允許就能獲得高度敏感醫療資訊。
收買教授撰寫學術論文
谷歌在學術圈的影響力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今日華爾街發表了一篇指責谷歌收買學術圈的教授撰寫對自己有利的學術論文。
就在昨天,《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收買教授:谷歌的學術影響力運動內幕”(Paying Professors: Inside Google’s Academic Influence Campaign)的深度文章。同時,反谷歌組織“谷歌透明性計劃”(Google Transparency Project)也發表了一篇報告,旨在揭露這家科技巨頭其實“作惡多端”:谷歌不僅收集世界上所有的資訊,而且在必要時,會去主動影響這些資訊!通過與學者們的暗中交易,谷歌會發揮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使相關政策法規制定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
《華爾街日報》於美國當地時間7月11日晚刊登的專題文章
“谷歌透明性計劃”聲稱,谷歌資助的論文明顯對公司業務有幫助,而且論文涉及內容能幫助谷歌避開一些關鍵的政策及法律問題,包括反壟斷、隱私權、網際網路中立性、搜尋中立性、專利及版權等各個方面。
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RyanCalo於2010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網路隱私權問題的論文,此前也曾接受了來自谷歌的4萬美元資助
干預政治
此前在全球關注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谷歌被質疑操作搜尋建議來支援希拉里競選總統。
名為SourceFed的獨立媒體6月9日爆料稱,將“Donotbeevil(不作惡)”作為口號的谷歌涉嫌與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Clinton)的政黨、財團勾結,操縱搜尋結果,讓人們只看得到她的正面報道。
以上收集了谷歌網的一些倫理風險行為。當然,我們還是要以一個冷靜客觀的心態看待這些報道,不能僅僅因為這些事情就認為谷歌原來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公司,畢竟報道也可能出偏差,事情的真相也許還有待進一步被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