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磁療等可能是偽科學 披高科技外衣迷惑性強
祛除偽科學“魔性”亟待科普發力
隨著消費者自我防範意識的增強,假冒偽劣產品也“升級換代”,披著高科技外衣的假貨被不斷曝光。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到了一起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騙局:他的姨媽曾買過一個所謂的“量子掛墜”,並跟他說,“據說利用你的這個技術可以防癌”,潘建偉立即闢謠,“根本沒有這回事”。
潘建偉是量子科學領域的專家,這場騙局可謂是李鬼撞到李逵,謠言不攻自破。然而,普通人對高深的量子科學缺乏正確認識,一不小心中招也是在所難免。以高科技之名造假,區別於傳統的坑蒙拐騙,具有很強烈的迷惑性,缺乏科學素養或者對新技術瞭解不全面的消費者經常上當。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前些年,磁療、竹炭和納米就成為假託科學名義開展虛假商業宣傳的重災區。造假者擅長移花接木之術,把一些新技術沒有得到論證的功能嫁接到與之無關的產品上。這些被利用的新技術,的確推動了一些領域的進步,但是泛泛地誇大技術的功能,將其包裝為無所不能,其實就是對科學的褻瀆和汙衊。
受騙者對打著高科技旗號的造假缺乏免疫力,首先是出於對科學的信任;然而,這種對偽科學的偏聽偏信,又恰恰構成了對科學的實質傷害。顯然,這組矛盾的產生,並不是因為科學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科學在傳播過程中被利用。真正的科學傳播乏力,依託於不法利益的偽科學才乘虛而入。
偽科學產品具有這麼強烈的“魔性”,還在於它們標榜的體驗或功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偽科學彷彿現代的狗皮膏藥,一貼就靈,而且哪裡都可以貼。比如所謂“量子掛墜”,標榜既有一般掛墜的裝飾功能,又能防癌,很多人哪怕將信將疑,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了圈套。他們信奉偽科學產品,其內心出發點不是信任科學,而是希望實現其標榜功效的強烈慾望。
科學不是神話,也沒有包治百病的“十全大補丸”。增強公民科學素養,不光要告訴人們科學能做什麼,還要明確地讓人們理解科學不能做什麼,讓更多人意識到科學的侷限。
這些年,公共科學傳播的成效不小,很多重大科學成果成為網路熱詞,原本生僻的科學術語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被討論。這對促進人們樹立科學意識、激發下一代投入科研創新事業、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都有著重大意義。不過,真正的科學傳播應該是辯證的,既不能宣揚科學無用論,也不能一味追求實用主義。
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往往利用公眾的資訊不對稱編織謊言。現實中,確實很難讓每個人對重要科學理論和科技成果說得清清楚楚。比如量子科學,儘管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已經儘可能通俗地講述了其原理,但很多人聽起來依然覺得雲裡霧裡。沒有關係,與其要求每個人都理解科學術語的涵義,不如讓他們明白科學術語不是萬能的。
俗話說,不破不立,真正信仰科學的人,對科學有著清醒的認知,而對偽科學的偏聽偏信,實質上就是一種迷信。做好公共科學傳播,就要破除這種迷信,不光要宣傳科學的功能,也要找準普及科技的應用場合,讓科學精神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