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內測小程式,蘋果你怎麼看?
八個月前,微信聲稱要開發一種全新的公眾號形態——應用號,現在這款產品終於開放內測了,只不過微信將它稱之為“小程式”。
這或許是微信自誕生以來推出的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有媒體揚言它或將會取代App Store和其它Android應用商店,甚至是殺死一切App。張小龍曾在今年1月的“2016微信公開課pro版”上也表示過,使用者關注一個應用號(小程式)就如同安裝一個App一樣,而微信應用號(小程式)就相當於另一個App Store。
這些言論的依據是,微信有著龐大的使用者體量,並且使用者粘性高,超過一半的使用者每天至少開啟10次以上,已經成為了一款國民級應用。而如果微信能夠構建一個內部應用生態,就有可能會對既有的移動生態格局帶來衝擊和改變。但真的會如此嗎?
微信“小程式”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HTML 5應用,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移動網頁小應用。微信向開發者提供了基於微信的檢視、表單、導航、地圖、媒體和位置等開發元件,開發者可基於此在微信的網頁裡構建一個HTML 5應用。另外,微信還開放了登入、使用者資訊、微信支付、模板訊息等介面,讓“小程式”可以和使用者的微信賬號打通。
對於使用者來說,微信“小程式”確實能帶來一些便利。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關注一些“小程式”,而不用再去各大應用商店下載、安裝了。對於那些使用頻率不高,但又不忍心刪除的應用來說,使用者完全可以用微信的“小程式”來替代它們。並且,也免去了應用不定時更新的困擾。
而最大的受益群體還是開發者和創業者們,因為可以為他們省下大筆的開發和運營費用。之前開發一款App,不僅需要組建一個iOS開發團隊,還要Android開發團隊,這無疑增加了人力成本。而微信“小程式”的開發是基於網頁前端的Html5開發,省去了龐大的後端開發工作。並且只需開發一款適用於微信的產品,就可滿足不同作業系統的使用需求。這自然而然地節省了大量的開發成本。
另外,讓開發者最頭疼的還有運營上的難題,推廣一個App需要付出大量的資金,並且獲取使用者途徑也比較有限。而微信“小程式”是開放了微信登入介面,有了這個介面,開發者就可以將使用者的微信賬號和應用賬號打通。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一個使用者要比之前通過分發渠道或者辛辛苦苦做地推要來得簡單多了。因此,運營和推廣成本也得到了大幅的降低。
可以說,微信“小程式”將會給開發者和創業者帶來一波新的紅利,可以預見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加入到HTML 5的開發當中。但這就意味著微信能挑戰蘋果和谷歌在移動市場的地位了?
其實,我們應該清楚的一點是,微信“小程式”並不等同於獨立的App,它只是一個功能相對簡單的移動網頁輕應用,在很多功能及體驗方面是無法與獨立App相比的。對於那些功能較多,設計較為複雜的App來說,“小程式”就比較難實現了。而這或許也是微信將其取名為“小程式”的原因,這個“小”就體現了它與獨立App的區別。
“小程式”的加入也勢必會讓微信變得更加臃腫。目前微信已經建立了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三大體系,功能上基本覆蓋了通訊、社交、支付、打車、資訊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稱“小程式”的加入是對微信“平臺級應用”屬性的進一步升級與完善。然而,這也會使得微信越來越龐大,“小程式”一旦啟用就會吞噬更多的儲存空間,這對於使用者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16GB的iPhone使用者又多了一個換手機的理由了。
另外,微信將登入、使用者資訊、微信支付、模板訊息等介面開放出去,也增加了使用者資訊洩漏的風險。微信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社交和支付,前者涉及到使用者的資訊和隱私,後者涉及到使用者的財產。如果把它們都開放給了第三方,無疑也會增加使用者資訊和財產安全的風險。當然,這就需要微信規範好稽核機制了。
不管怎麼說,微信再強大本質上還是一款App,需要使用者到App Store和Android應用商店下載,如果微信推出“小程式”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個新的應用分發市場,必然會與蘋果和谷歌發生直接衝突。這時候,蘋果和谷歌難道還不會直接下架微信?
總得來說,微信推出“小程式”是對自身生態體系的一種補充,要說到改變整個移動生態格局則有些言過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