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計算機網路期末考試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期末考試第一章

第一章  概述

1.知道“三網”指什麼 。

答 : 電信網路 、 有線電視網路 、 計算機網路 。

  1. 能說出因特網發展的三個時代。

答 :第一個階段是從單個網路向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第二個階段的特點是建成三級結構的因特網;第三個階段的特點逐漸形成了多層次ISP結構的因特網。

  1. 知道因特網標準的制訂過程

答:1,因特網草案,不是RFC文件; 2,建議標準; 3,草案標準; 4,因特網標準;

(1.網際網路草案,建議標準,網際網路標準)

  1. 知道因特網中主機通訊方式的分類。

答 :客戶伺服器方式(c/s方式):客戶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

對等方式(P2P方式):每一臺主機既是伺服器也是客戶 

  1. 知道資料交換方式的分類,能說出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的主要區別。

答 :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

(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位元流連續不斷的從源點直達終點;(分組交換)報文分為數個分組,單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儲存下來後查詢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若要連續傳送大量的資料,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連線建立時間,(電路交換)的傳速速率較快;(分組交換)不需要預先分配傳輸頻寬,在傳輸突發資料時可提高整個網路的通道利用率,且分組交換時延小,具有更好的靈活性。

  1. 會解釋名詞:頻寬、時延吞吐量、通道利用率,會進行頻寬、時延的相關計算,知道時延與通道利用率間的關係,能根據其中的一個值求另一個值。

答:頻寬:(bit/s)一是指某個訊號具有的頻頻寬度,二是表示網路的通訊線路所能傳送資料的能力。時延:是指資料從網路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時間。有傳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吞吐量: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資料量。通道利用率:指某通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通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傳送時延=資料幀長度(bit)/傳送數率(bit/s)

7.知道ISO、ISOC、IEEE組織的中英文名稱。

答: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C:因特網協會  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8.瞭解計算機網路的分類方法和分類結果。

答: 按照網路的作用範圍進行分類:廣域網,都會網路,區域網,個人區域網

     按照網路的使用者進行分類:公用網,專用網

     用來把使用者接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接入網

     按照拓撲結構分類:匯流排型,星型,樹形,環形,網狀;

9.會解釋網路協議、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知道協議的三要素

答: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

    網路體系結構: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網路協議的三要素:語法,即資料和控制資訊的結構或格式;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資訊,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10.能描述5層網路結構中各層的名稱和功能能說出每一層傳輸的資料單元的名稱,能畫出資料封裝/拆封裝傳遞示意圖。

答:應用層:應用層是體系結構的最高層,任務是:通過應用程序間的互動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應用層互動的資料單元為報文。運輸層:任務是:負責向兩臺主機中進城之間的通訊提供通用的資料傳輸服務。運輸層主要使用UDP協議和TCP協議,其中TCP資料傳輸單位是報文段;UDP資料傳輸的單位是使用者資料報。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訊服務。資料鏈路層(鏈路層):負責檢查錯誤和糾正錯誤。物理層:傳送資料的單位是位元。物理媒介包括了光纜,無線通道等;

 

11. 會解釋名詞:實體、服務、協議、服務訪問點

答:實體:任何可傳送或接收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在許多情況下,實體就一個特定的軟體模組;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介面提供的。另外,並非在一個層內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稱為服務,只用那些可以被高層實體“看得見”得功能才稱為服務;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訊的規則的集合;服務訪問點:在同一個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互動(及交換資訊)的地方。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訊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三、 難點

1. 網路常用的交換方式比較: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電路交換:端對端通訊質量因約定了通訊資源獲得可靠保障,對連續傳送大量資料效率高。

(2)報文交換:無須預約傳輸頻寬,動態逐段利用傳輸頻寬對突發式資料通訊效率高,通訊迅速。

(3)分組交換:具有報文交換之高效、迅速的要點,且各分組小,路由靈活,網路生存效能好。

2. 時延的計算:傳送時延=資料幀長度(bit)/傳送數率(bit/s)

3. ISO/OSI七層結構的各層作用及功能:

ISO/OSI的7層參考模型包括: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物理層主要是處理機械的、電氣的和過程的介面,以及物理層下的物理傳輸介質等問題。

資料鏈路層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物理層傳輸原始位元的功能,使之對網路層顯現為一條無錯線路。

網路層關係到子網的執行控制,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確定分組從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選擇路由。

傳輸層的基本功能是從會話層接收資料,並且在必要時把它分成較小的單元,傳遞給網路層,並確保到達對方的各段資訊正確無誤。

會話層允許不同機器上的使用者建立會話 (session)關係。

表示層完成某些特定功能,例如用一種大家一致同意的標準方法對資料編碼。

應用層包含大量人們普遍需要的協議。

4.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含義

四、 課後習題

1.計算機網路向用戶可以提供那些服務?答: 連通性和共享

2.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電路交換:端對端通訊質量因約定了通訊資源獲得可靠保障,對連續傳送大量資料效率高。

(2)報文交換:無須預約傳輸頻寬,動態逐段利用傳輸頻寬對突發式資料通訊效率高,通訊迅速。

(3)分組交換:具有報文交換之高效、迅速的要點,且各分組小,路由靈活,網路生存效能好。

3.簡述因特網標準制定的幾個階段? 

答:(1)因特網草案(Internet Draft) ——在這個階段還不是 RFC 文件。(2)建議標準(Proposed Standard) ——從這個階段開始就成為 RFC 文件。(3)草案標準(Draft Standard)(4) 因特網標準(Internet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