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產品讀書:《烏合之眾》

產品讀書:《烏合之眾》

最近閱讀了來自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05.07-1931.12.13)的大眾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發現名著果然是名著,內容不多,卻異常晦澀難懂。

下面我做的一張思維導圖,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思維導圖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部以閱讀法國大革命時間為基礎的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羅伯特•墨頓的序“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寫得很好,他提到一點,“《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
  
勒龐不是一個社會學家,不像迪爾凱姆,一個社會學大師,他的《社會學方法的準則》,應該列為調查記者和特稿記者必讀書目,至少可以瞭解學習一門方法論)一樣,用收集和分析社會學資料來研究。但他對社會學有先天的本能。
  
首先,他先知般寫道:“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導言:群體的時代)在之前的時代裡,民眾的聲音不受重視,到了那個年代,民主、大眾傳媒等的出現,讓民眾從各個階層進入政治生活。
  

第一卷:群體的心理。

一、 群體的一般特徵。自覺地個性消失,形成一種集體心理:無意識、低智力等。

  
  1、形成集體的個人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使他敢於發洩出自本能的慾望。
  2、傳染的現象。
  3、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個人所表現出的特點截然相反。
  

二、分析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在大多數群體中,可以看到如下特點:

  
  1、衝動、易變和急躁。“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輕信。這是一種集體幻覺的機制。“群體永遠漫遊者無意識的領地。”“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推動下,一個人編造的奇蹟,立刻就會被所有的人接受。”
  3、誇張與單純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群體情緒的簡單和誇張所造成的結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勒龐還表面,“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智力立刻會大大下降。”
  4、偏執、專橫和保守。“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還有一點,勒龐老師看得很精準:“群體隨時會反抗軟弱可欺者,對強權低聲下氣。如果強權時斷時續,而群體又總是被極端情緒所左右,它便會表現得反覆無常,時而無法無天,時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說,則是“群體強烈地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從於世俗的等級制,難免會十分保守”。
  5、群體的道德
。“群體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蠻和破壞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負責任的群體,清楚不會受懲罰後,便會徹底放縱這種本能。群體可能無惡不作,也可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和犧牲舉動,所以“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

  
  1、群體的觀念。“給群體提供的無論是什麼觀念,只有當它們具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和簡單明瞭的形式時,才能產生有效的影響。因此它們都會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這種形式,它們才能為群眾所接受。”後面,勒老師提到的一點,可以看成是精英主義者得意的地方,實話說,我也認同這點:“就觀念而言,群體總是落後於博學之士和哲學家好幾代人。”
  2、群體的理性。群體對事情的論證,從邏輯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並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這個在微博尤其明顯,不管事實本身,只摘取簡單的表象的相同點加以放大,後由此得出一個普遍化的結論,比如:官員都是弱智、路人都是冷漠等。
  3、群體的想象力。群體的想象力強大而活躍,而且非常敏感。“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不現實的因素總是比現實的因素更重要。”“侵略者的權力和國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體的想象力上。”
四、群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說到底,就是崇拜一個神,盲目服從、殘忍的偏執和要求狂熱的宣傳等。“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立者所以能夠立住腳,皆因為他們成功激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眾中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隨時準備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這種任何時代概無例外。”——這點來解釋粉絲群體再合適不過了。
  
  

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在這一卷裡,勒龐討論的幾個問題,群體的意見和信念形成的間接和直接因素、群體領袖是什麼人,他有怎樣的動員手段、最後一點是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有哪些是牢固的信念,哪些是多變的信念,以及這兩種信念形成的原因。
  

一、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包括五種: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

  
  1、種族。這一點作者沒有詳細討論,他在另外一本書《民族演化的心理規律》裡討論過。
  2、傳統。從胚胎學可以證明,過去的時間對於生物進化的巨大影響,把這種理論放到歷史學,也可以看出傳統的重要性。因此勒老師堅持認為群體具有保守主義精神,哪些最狂暴的反叛最終也只會造成一些嘴皮子上的變化。勒龐老師難得地提到了中國,當作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在習俗變得過於牢固,它便不會再發生變化,於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他的理想是這樣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的狀態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加以改進。這種理想不易實現。使它變成現實的幾乎只有古羅馬人和近代英國人。”
  3、時間。這點其實無須詳細的論述,人人都懂,勒老師也只是提供一些名人名言式的說法,放到現在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新週刊之類的官方微博有內容可以發早安晚安。比如,“它是惟一的創造者,也是惟一的偉大毀滅者。”“它們獲得力量靠的是時間,失去力量也是因為時間。”“時間是我們最可靠的主人,為了看到一切事物有何變化,應當讓它自由地發揮作用。”
  4、政治和社會制度。勒老師認為,深刻影響群體稟性的手段,不能到制度中去尋找。他有個觀點,“一個民族並沒有真正改變其各種制度的能力。毫無疑問,以暴力革命為代價,它可以改變其名稱,但是其本質依然如故。”——這說的不就是我黨當年的革命和毛的各種手段嘛。。。
  5、教育。很多人誇大了教育的作用了,“教育既不會使人變得更道德,也不會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變他的本能,也不能改變他天生的熱情,而且有時——只要進行不良引導即可——害處遠大於好處。”然後,在如何讓專業教育提供智力上,勒龐引用了丹納(在本書裡被翻譯成泰納,丹納最出名的作品是《藝術哲學》,傅雷翻譯的,非常好)的說明,可以詳細看看。
  

二、群體意見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種: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

  
  1、形象、詞語和套話。勒老師這段講得精彩啊:“最不明確的詞語,有時反而影響最大。例如像民主、社會主義、平等、自由等等,它們的含義極為模糊,即使一大堆專著也不足以確定它們的所指。然而這區區幾個詞語的確有著神奇的威力,它們似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各種極不相同的潛意識中的抱負及其實現的希望,全被它們集於一身。”然後,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結論:“統治者的藝術,就像律師的藝術一樣,首先在於駕馭辭藻的學問。這門藝術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詞對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往往有不同的含義,表面上看他們用詞相同,其實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這個放到我黨身上,早年創造出的那套官話便是如此,當年洗腦成功,大家都認同,現在就不同了,而且的確同樣的詞在官方語境和民間語境的意思不同,比如一些大家熟悉的詞:一小撮、不明真相等就是此類。再說遠一點,《1984》裡關於真理部、新詞的描述,與這個遙相呼應。
  2、幻覺。“自從出現文明以來,群體便一直處在幻覺的影響之下。他們為製造幻覺的人建廟塑像,設計祭壇,超過了所有其他人。”——嗯,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此類。所以勒龐在後面又下結論:“推動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遠不是真理,而是謬誤。”還有一點,勒龐說到了社會主義強大的原因:“它的鼓吹者是那些非常無視現實,因而敢於向人類承諾幸福的人。”
  3、經驗。經驗可以讓過於危險的幻想破滅,但需要發生在非常大的範圍內,這個範圍也包括時間,所以經驗需要一再出現,而且通常“一代人的經驗對下一代人是沒多少用處的。”
  4、理性。前面已經提到群體心理的非理性,為什麼這裡還要提到理性,勒龐主要強調的是理性的影響的消極價值。他對理性並沒有好感,認為幻覺其實是必要的,而理性在歷史上並沒怎麼指引過人類走上文明之路。“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三、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1、為什麼只要有生物聚集(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就會有頭領?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意志堅強、有強大的信仰,而“聚整合群的人會完全喪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轉向一個具備他們所沒有的品質的人。”“大多數人,尤其是群眾中的大多數人,除了自己的行業之外,對任何問題都沒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
  2、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看到這個標題,首先我想起的是史玉柱的廣告,比如腦白金,就符合這三個特點。勒龐說道:“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月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進一步的是,“極為重要的修辭發只有一個,那就是重複”。
  3、名望。名望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總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類:先天的名望(稱號、財富和名譽)和個人名望(其中提到拿破崙那部分很有意思,或者可以用現在更流行的詞來表述:氣場)。
  

四、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的變化範圍。

主要分為兩類:牢固、重要和持久的信念(如封建主義、基督教和新教)和短暫而易變的意見(如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或神祕主義)。
  
  1、牢固的信念。“偉大的普遍信仰數量十分有限。它們的興衰是每一個文明種族的歷史上令人矚目的事件。它們構成了文明的真正基礎。”,還有一個特點,“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不過一旦它站穩了腳跟,它便會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無論從哲學上看它多麼荒謬,它都會進入最清醒的頭腦。”基本的信念,大多是宗教信仰的產物。而勒龐認為,共產主義“只能算是等而下之的信仰”。
  2、群體意見的多變。“一切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東西,都沒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群眾易變的意見多,有三個原因:首先,過去的信仰失去了影響力,普遍信仰衰落;其次,群眾的勢力在不斷增長,這種勢力越來越沒有制衡的力量。第三個原因是報業的發展(勒龐那個年代才開始的,到20世紀後乃至網路時代,大眾媒體的這點影響越來越大),不斷地把完全對立的意見帶到群眾面前。
  
  

第三卷: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一、群體的分類。

具體是這樣分類的:兩大類,異質化群體和同質化群體。其中,異質化群體包括兩類: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和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同質化群體包括三類:派別(政治派別、宗教派別等)、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和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在這本書裡,勒龐只討論了各種異質化群體。具體如下:
  
  1、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群體犯罪,這個類似於我們說的多數人的暴政,裡面勒龐舉了巴士底獄監獄長之死的例子,非常有代表性,可以具體看看。他認為犯罪群體的特徵和一般群體的特徵並無不同:“易受慫恿、輕信、易變,把良好或惡劣的感情加以誇大、表現出某種道德,等等。”——立刻想起義和團!
  2、刑事案件的陪審團。勒龐主要講的是法國刑事法庭的陪審團,他認為,陪審團“也表現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點。當它處在群眾領袖的影響之下時,也主要受無意識情緒的支配。”
  3、選民群體。“在群體特有的特徵中,他們表現出極少的推理能力,他們沒有批判精神、輕信、易怒並且頭腦簡單。此外,從他們的決定中也可以找到群眾領袖的影響,和我們列舉過的那些因素——斷言、重複和傳染——的作用。”其中,勒龐提到的一點——“候選人寫成文字的綱領不可過於絕對,不然他的對手將來會用它來對付自己。但是在口頭綱領中,再誇誇其談也不過分。可以毫無懼色地承諾最重要的改革。做出這些誇張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果,但它們對未來並沒有約束力”——讓我想起來影帝,隔三岔五就提一下政改……勒龐後面還提到,“普選的教條今天就有著過去的宗教所具有的威力”,而這並不是好事,當然也不是壞事。不過,普選的弱點十分突出,“選民群體的心理學就是如此。它和其他群體一樣:既不更好也不更差”。勒龐還提到一種假設:如果把選舉權限於聰明人中間,情況會好麼?他繼續強調自己之前的結論:“在群體中,人們總是傾向於變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問題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會比40個賣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這一點,其實很適合拿來反駁一個說法:中國人素質太低,不適合民主。
  4、議會。“在議會中也可以看到群體的一般特徵: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誇大感情以及少數領袖人物的主導作用。”所以勒龐認為,雖然議會制度是一切現代文明民族的理想,得到普遍的贊同,但這種觀念(在某個問題上,一大群人要比一小撮人更有可能做出明智而獨立的決定)從心理學上說是錯誤的。“在所有情緒激昂的會議上,都可以看到同樣的無意識現象。”不過,勒龐也承認一點,“議會的運作雖然面對所有這些困難,它仍然是人類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佳統治方式,尤其是人類已經找到的擺脫個人專制的最佳方式。”接著,他又認為議會造成兩種嚴重的危險:一是不可避免的財政浪費;二是對個人自由不斷增加的限制(這一點上,我想起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裡面提到的,意思與勒龐接近,論述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