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攝影筆記之數碼單反介紹與選擇

攝影筆記之數碼單反介紹與選擇

單反介紹

單反簡稱 DSLR(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ct),在沒有數字化之前,叫單反相機(SLR),通常指35mm單鏡頭反光相機。
DLSR與LSR相比就是感光器和儲存介質都換成了電子介質的而已。

目前單反四大主力:潘美尼佳

  • 潘:潘泰克斯,現在叫賓得
  • 美:美能達,現在叫索尼
  • 尼:尼康
  • 佳:佳能

相機組成

單反相機主要由機身鏡頭組成的,機身由機身、反光板、五稜鏡、快門、感光器、目鏡、對焦系統、測光系統等組成。
單反單反就是單鏡頭的意思,單鏡頭反光也說明了其工作原理。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左圖表示在未拍攝時,光線通過鏡頭進入機身,在反光板上反射進入五稜鏡,在五稜鏡中連續一系列折射進入到取景器中,就是人眼看到的景色。
右圖對焦操作完成之後,反光板擡起,快門開啟,光線落到感光元件上,光電轉換,光資訊轉化為電壓資訊,一般sensor上都會自帶adc和處理器,將這些電信資訊採集後處理就得到了畫面資訊,完成拍攝。

全畫幅

膠片時代,數碼相機膠捲尺寸一般是36mm24mm,在數碼時代之後膠片已經被CCD和CMOS所取代。由於技術水平製造工藝的限制,一開始CCD的成像質量遠好於CMOS感測器,隨著技術提升,CMOS成像質量逐漸提升,且由於發熱量低和耗電量低,CMOS被廣泛採用在數碼單反相機中。
受制於CMOS和CCD的製造成本,目前數碼單反相機的感測器尺寸很多都不是36mm
24mm的,一般都會小於這個尺寸。
而保留36mm24mm的尺寸的感測器叫全畫幅,感測器尺寸小於36mm24mm的叫殘畫幅,殘畫幅的感測器尺寸大小不一,常見的有1/2.3英寸、1英寸的感測器等。由於感測器尺寸越大,單個畫素的受光面積越大,尺寸越大的感測器成像效果越好,所以一般全畫幅相機的成像效果明顯高於殘畫幅相機。
既然一定範圍內尺寸越大,成像越好,必然就會有更大尺寸的感測器出現,就如中畫幅

大畫幅

相機的選擇

機身的選擇

由於各個品牌的自身原因導致鏡頭、機身及其配件都不相容,所以在選擇機身的時候先要選擇好買哪個公司的裝置,下面做個簡單的對比:

  • 潘:賓得。
  • 優勢:鏡頭有德味,經典的限量版三公主。曾經的單反之王
  • 劣勢:放棄全畫幅業務,鏡頭都向APS-C畫幅(全畫幅小一半)遷移
  • 美:索尼。
  • 優勢:在國內有廣泛使用者,自己生產CMOS,鏡頭質量好
  • 劣勢:缺少老廠底蘊、對單反重視不夠、鏡頭群不夠龐大
  • 尼康:
  • 優勢:口碑最好、龐大的手動與自動鏡頭群、成像銳利、操控人性化高。使用者多
  • 劣勢:頂級變焦鏡頭價格相比佳能偏高
  • 佳能:
  • 優勢:媒體類佔有率高、龐大的EF鏡頭群、頂級變焦鏡頭價格低,使用者人群多
  • 劣勢:成像校尼康軟(虛)

對於個人來時一般不會選擇賓得和索尼,135鏡頭有全畫幅和龐大的鏡頭群是很重要的指標(方便升級換代)。
選擇公司時儘量選擇可以提供全畫幅機型的公司。全畫幅機身為後期代培鏡頭免去很大的麻煩,即使資金限制選擇了APS-C的機身,也要考慮到日後升級全畫幅機身的可能。

鏡頭的選擇

可以更換鏡頭是大家選擇單反的一個重要原因,有幾大引數:種類焦距最大光圈特性等。
下面以佳能的EF 70-200mm f/2.8L IS USM II 來解釋一下鏡頭引數。

IS被稱為愛死小白兔 II是表示第二代產品

  • EF:EF表示就種類,是EOS相機卡口的鏡頭,其他還有EF-S、MP-E、TS-E鏡頭介面種類
    70-200mm:焦距,表示為廣角焦距為70mm,長焦端為200mm的變焦鏡頭;如果是一個數值的話就是定焦鏡頭
    f/2.8:最大光圈,表示這隻鏡頭全焦段的最大光圈是2.8;有的會有兩個數值,表示的是廣角端和長焦端的最大光圈
    L:特性,字尾L在佳能表示專業級的鏡頭
    IS:特性,IS表示防抖功能
    USM:特性,表示有超聲波馬達

以尼康的AF-S 16-35mm 1:4 G ED VR 來解釋一下鏡頭引數。

AF-S:AF表示有自動對焦功能,-S表示有超聲波馬達
16-35mm:表示廣角端焦距為16mm,長焦端焦距為35mm的變焦鏡頭
1:4:表示廣角端最大光圈是1.0,長焦端最大光圈為4.0
G ED VR:特性,G表示通過機身控制鏡頭的光圈,ED表示含有ED鏡片,VR表示具有防抖技術

除了原廠之後,還有一些第三方配件廠商,如適馬、騰龍、圖麗等。適馬鏡頭種類相當豐富,有強大的設計能力,有HSM超聲波馬達OS防抖技術

下面介紹幾個鏡頭的主要引數。

焦距

焦距就是鏡頭中心點到感光元件平面中心點的距離。
焦距跟拍攝的視野的視角 有關。
每個鏡頭都有焦距,焦距不同的話,拍攝的範圍也不同。焦距越短(數值小),拍攝畫面越寬越大;焦距越長,拍攝範圍越小越窄。
下圖是不同焦距的全畫幅相機鏡頭焦距 與 視角的關係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這裡強調全畫幅,原因是殘畫幅相機由於感光元件尺寸減小,並不能將所有光訊號轉化為電訊號,所以殘畫幅相機的話視角會比全畫幅減小。

索尼、賓得、尼康的APC-C畫幅尺寸的長寬較全畫幅小了1.5倍
佳能APS-H畫幅尺寸長寬較全畫幅小了1.3倍
佳能APS-C畫幅尺寸長寬較全畫幅小了1.6倍

同樣是200mm鏡頭的話,裝在上面三種機身上,實際折算視角的時候,焦距為2001.5、2001.3、200*1.6。

焦距一般可分為廣角、中焦和攝遠鏡頭。
按照 135 相機全畫幅視角:

24mm 以下的焦距可稱之為超廣角。
24-28mm 的焦距為標準廣角。
28-35mm 的焦距為一般廣角。
35-70mm 的焦距為中焦。
70-135mm 的焦距為中長焦。
135-400mm 的焦距為攝遠,也叫長焦。
400mm 以上的焦距為超長焦。
50mm 因為視角與人眼一致,所以 50mm 的定焦鏡頭就是標準鏡頭,簡稱標頭.

透視是與鏡頭焦距密切相關的
透視效果簡單來說就是 畫面中的拍攝主題產生的近大遠小的效果。廣角鏡頭焦距短,在畫面中表現同樣大小得到主體時,離拍攝主題近,透視感強烈;長焦鏡頭焦距長,在畫面中表現同樣大小的主體離拍攝主題更遠,透視感減弱。
如果採用廣角鏡頭來拍攝模特,由於拍攝距離近,透視感增強,會導致大鼻子等現象。如果採用長焦鏡頭來拍攝的話,需要站的遠,拍攝距離遠,透視感減弱,效果會更好一點。
隨著焦距增加,透視感減弱,顯得扁平,簡單地說將任務風景壓縮到了一幅畫中,比較好看,所以拍攝人像時一般採用中長焦鏡頭;在拍攝新聞等時,記者會採用超廣角鏡頭,增強透視效果,增加圖片衝擊力。

光圈

光圈是直接控制鏡頭進光量的引數,鏡頭中有一個可以通過改變光圈葉片位置而改變自身孔徑的裝置,孔徑越大,通過光線就越多。
結合焦距概念,鏡頭都有焦距。同樣的孔徑的話,焦距越長,視角就會越窄,視角範圍內獲取的光線總量就越小。如果廣角鏡頭調好的孔徑,換到了長焦鏡頭,會導致總的光線變少,成像變暗。

光圈值 = 焦距/孔徑
焦距不變的話,孔徑越大,光圈值越小,鏡頭越亮
孔徑不變的話,焦距越短,光圈值越小,鏡頭越亮

實際交流的時候光圈往往代表孔徑的大小
焦距一定時,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成像越亮。
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但是問到光圈是多少,一般就是問光圈值是多少。簡單地說就是用作光圈值時, F2.8 要大於 F8。
同樣焦距下大光圈鏡頭的孔徑大,根據小孔成像原理,孔徑越小,焦點所在平面以外的成像越清晰,孔徑越大,焦點所在平面以外的成像越模糊。
這裡模糊其實就是指的是背景虛化,就是景深淺

景深

一張照片中有的景物清晰,有的景物模糊,最清晰的景物就是對焦點的位置,稱為合焦
景深就是看上去合焦,清晰的縱深範圍。清晰的範圍越大,就是景深深;清晰範圍越小,就是景深淺。直觀感受就是拍人物照片的時候,如果景深深(大),畫面中幾乎所有景物都是清晰的;如果景深淺(小),那麼只有需要表現的人物是清晰的,其他景物都是模糊的,主題就很好的被表現了出來,也叫背景虛化。上面說到,光圈大小與景深直接相關,其實景深影響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 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 焦距長短: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 拍攝距離: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有個關於鏡頭的基本共識:
24mm :風光
35mm :紀實
50mm :紀實、人像
70mm :人像

#本系列部落格都是攝影筆記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