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
阿新 • • 發佈:2019-01-06
存貨在大多數企業的流動資產總額中佔有較大的比重,而且處於不斷購買、耗用和銷售之中,因而存貨數量及其價值的確認(即存貨計價問題)至關重要。並且採用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經營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不少企業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或受某一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企業存貨計價方法做了不切合企業實際的選擇,從而對企業的存貨管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不利影響。在此,筆者對不同存貨計價方法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幫助企業做出合理選擇。
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企業的存貨是不斷流動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與流出相抵後的結餘即為期末存貨,本期期末存貨結轉到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存貨,下期繼續流動,就形成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存貨流轉。
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個方面。企業存貨實物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流轉成為存貨的實物流轉。所謂存貨成本流轉指外購或自制存貨的成本流入及出售商品時的成本流出。在理論上,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其實物流轉應當一致,也就是說,購置存貨時所確定的成本應當隨著該存貨的銷售或耗用而結轉。例如,某商品購進成本,第一批100件單價15元,第二批50件單價10元,第三批80件單價11元。本期銷售結果是,第一批售出80件,第二批售出30件,第三批售出10件。由此可見,該商品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是一致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一致的情況非常少見的。因為,企業的存貨進出量很大,存貨的品種繁多,存貨的單位多變,難以保證各種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由於同一種存貨及單價不同,但均能滿足銷售或生產的需要,在存貨被銷售或耗用後,毋需逐一辨別哪一批實物被髮出,哪一批實物留作庫存,成本的流轉順序和實物的流轉順序可以分離,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轉順序確定已發出存貨的成本和庫存存貨的成本即可。這樣就出現了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採用某種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在期末存貨與發出存貨之間分配成本,就產生了不同的存貨成本分配方法,即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按照國際會計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常見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分析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分批實際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分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髮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並且採用這種方法極易被用作調節利潤的手段。因為如果營業不佳,估計利潤不高,管理人員就可以高價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潤,或以相反的方法調低利潤。
企業中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為特定的專案專門購入、或製造並單獨存放的存貨,以及購入批次少、容易識別、單位價值較高的貴重物資,一般採用個別計價法。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均可使用。
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貨數量和本月購進存貨數量作為權數來確定本期存貨發出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只需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確定存貨成本,無法隨時從賬面上提供存貨的結存金額,不利於加強存貨的日常管理。同時無論在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下才可用。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指以本批購進數量加賬面結存數量的權數,滾動計算加權平均單價,並據以確定存貨發出成本與期末存貨成本。
移動平均法的優點在於能使管理人員及時瞭解存貨的結存情況,並且每次購入存貨的單位成本和購入前庫存存貨的單位成本對發出存貨成本的影響,分別與購入數量加購入前庫存數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成本計算較為客觀可信,但與市價仍有一定差距,而且頻繁地計算移動單位平均成本,使存貨核算相當繁瑣。對於儲存在同一地點效能相同的大量存貨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只能用於永續盤存制,不能用於實地盤存制。
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企業的存貨是不斷流動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與流出相抵後的結餘即為期末存貨,本期期末存貨結轉到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存貨,下期繼續流動,就形成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存貨流轉。
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個方面。企業存貨實物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流轉成為存貨的實物流轉。所謂存貨成本流轉指外購或自制存貨的成本流入及出售商品時的成本流出。在理論上,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其實物流轉應當一致,也就是說,購置存貨時所確定的成本應當隨著該存貨的銷售或耗用而結轉。例如,某商品購進成本,第一批100件單價15元,第二批50件單價10元,第三批80件單價11元。本期銷售結果是,第一批售出80件,第二批售出30件,第三批售出10件。由此可見,該商品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是一致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一致的情況非常少見的。因為,企業的存貨進出量很大,存貨的品種繁多,存貨的單位多變,難以保證各種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由於同一種存貨及單價不同,但均能滿足銷售或生產的需要,在存貨被銷售或耗用後,毋需逐一辨別哪一批實物被髮出,哪一批實物留作庫存,成本的流轉順序和實物的流轉順序可以分離,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轉順序確定已發出存貨的成本和庫存存貨的成本即可。這樣就出現了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採用某種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在期末存貨與發出存貨之間分配成本,就產生了不同的存貨成本分配方法,即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按照國際會計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常見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分析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分批實際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分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髮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並且採用這種方法極易被用作調節利潤的手段。因為如果營業不佳,估計利潤不高,管理人員就可以高價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潤,或以相反的方法調低利潤。
企業中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為特定的專案專門購入、或製造並單獨存放的存貨,以及購入批次少、容易識別、單位價值較高的貴重物資,一般採用個別計價法。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均可使用。
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貨數量和本月購進存貨數量作為權數來確定本期存貨發出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只需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確定存貨成本,無法隨時從賬面上提供存貨的結存金額,不利於加強存貨的日常管理。同時無論在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下才可用。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指以本批購進數量加賬面結存數量的權數,滾動計算加權平均單價,並據以確定存貨發出成本與期末存貨成本。
移動平均法的優點在於能使管理人員及時瞭解存貨的結存情況,並且每次購入存貨的單位成本和購入前庫存存貨的單位成本對發出存貨成本的影響,分別與購入數量加購入前庫存數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成本計算較為客觀可信,但與市價仍有一定差距,而且頻繁地計算移動單位平均成本,使存貨核算相當繁瑣。對於儲存在同一地點效能相同的大量存貨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只能用於永續盤存制,不能用於實地盤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