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計算機同學之間建立社群討論氛圍的疑惑
【來信】
賀老師:
您好,我是來自華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16級的一名本科生。今年大三。過去兩年的大學時光我經歷了許多的迷茫,走了很多彎路和挫折,把自己搞得很浮躁,後來才慢慢專注下來,在這其中也折騰過不少東西,也看了不少相關的書籍。大二寒假的時候,看到《逆襲大學》和您的部落格的很多文章,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腦海裡也是揮之不去。尤其是我們身邊學術氣息的缺失和討論氛圍的欠缺更是讓我十分不爽和憤怒。看過我們一個07級的大牛師兄在11年的博文對華師計算機學院的評價,越發覺得,我們一年又一年,一直在重複著前人已經重複過的迷茫,踩著前人踩過的坑,正如您的《逆襲大學》所說,我們在不斷地陷入泥淖之中。
我在班級擔任學委的工作,去年年底我曾寫了一個很詳細的文件向學院反饋我目前遇到的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什麼積極的迴應。所以我在今年5月份開始,在業餘時間維護了一個面向計算機的同學的一個小小的論壇社群(
暑假的時候,我試著花了幾天時間把我過去兩年的學習中遇到過的不錯的資源(包括您的部落格專欄)通過帖子的形式整理了起來(連結),期間也吸引到了我們院網路系一直以來十分關心學生成長的王立斌老師(Bintou)的加入。
開學至今快一個學期,似乎資訊量太大,看起來太“高階”(?),效果也不是非常地理想。大概同學們也不怎麼習慣發帖,我們學院每年將近300名新生,聽說位於另一個校區的軟體學院今年也有將近300名新生錄取,加起來 500-600 人,我的網站,至今註冊使用者有 150 左右,但平時也是隻有幾個同學在上面活躍,慢慢的版面也發展得有種我和 Bintou 老師兩個人的部落格的既視感,也正如 Bintou 老師在我發起的資源整合帖所說的,建議太多,該聽誰的?
這一點,在一個18級師妹釋出的博文中也有一些印證。
https://cauri404.github.io/2018/12/22/記/
至今我個人寫過的帖子,簡單統計起來也將近20w的字元(可能包括很多圖片連結 Markdown 的元素之類)。於我而言,我已經大三了,關於大學學習生活的建議什麼的,可能已不再重要,因為一直以來,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可以通過主動的尋找去得到答案,可能的缺點就是有點後知後覺、亡羊補牢之感,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意識去提升自己的資訊蒐集能力,這個網站或許可以做一個引導與“索引”的角色。另一方面,我也因為這個網站意外地得到了直系師兄內推的大廠實習機會,也讓我感覺在大學的時候,能試著做一些讓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好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而不只有用愛發電的心累。
關於網站的建設方面,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我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在這裡,我也誠摯地邀請老師加入我們的社群!
期待您的回信。
【回信】
你好:
非常感動,在我們的大學裡,一直有你這樣熱心,有責任,有行動的同學。有這份努力在,不管能幫到多少同學,都是好事。
我已經加入了論壇並將之放到收藏夾,有我能夠做到的,一定參與。不過,需要我能常想到點開這個論壇。
在我主動向周圍的同學施加影響的那段時間,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現在,作為事後,我也理解這些同學。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有些時候,真是要隨緣的。
再一個,人總是不喜歡被告知的,即使他自己提出了問題。最好的答案,是他自己嘴裡說出的答案。不知你有沒有瀏覽過我近期的回信,我更多地在讀者的問題基礎上,向他提出追問,啟發他自己找到答案。這大概是我在幫大學生解迷茫中自己最大的提高。我們經歷了灌輸式教育,包括我在內,提出能啟發人的問題的能力,需要提高。
寫到這裡,我由不得想對你提問:你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建立這個論壇的?同樣的目的,是否還有別的手段可以實現?(貌似現在同學們沒有上論壇的習慣)不管是為了提高低年級同學的資訊素養,還是方便他們接受你要傳達的資訊,更好的方法是什麼?如果你是現在的大一學生,你希望得到什麼?面對多樣化的需求,又能做些什麼?是否有讓他們參與感更好的方式?是什麼?
我現在有慕課,課程中的論壇基本沒有作用。我也將之當作一個問題在思考,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新。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的這些事,都是在本職之外的。所以優先將自己的事做好,這也是更長遠地能幫人的需要。
感謝你,讓我再次看到年輕一代的責任和擔當。
【迴音】
感謝您的耐心回覆,很驚喜,也很不好意思,因為剛好這周我自己的事情比較忙,一直沒能及時回信。
收到回信這幾天,我想了很久,由您的這幾個提問展開,現在好像清晰了不少。關於建立這個網站的目的,我的主要想法還是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倡導沉澱與交流的環境。
現在覺得,我們年輕人可能面臨的問題是,我們之中很多人在慢慢地被爆炸資訊所麻痺。我們面對的很多資訊,有久經考驗的沉澱,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很多號稱好的東西實際上是在販賣焦慮、收智商稅。同樣包著相似的外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王婆賣瓜的方式讓他人知道。這樣的情況普遍了,就很少有人能真正讓人信服地告訴大家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坑,就像 Bintou 老師的帖子說的“該聽誰的”的問題。我也覺得我們的學習環境,存在著很大的信任缺失,甚至連教材本身都難以分辨好壞。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遇到您的書的經歷:當時我大二,在糾結計算機學習相關的問題,然後在知乎看到這麼一篇回答(連結)。最初看到這個“正能量”這樣的標題,我個人第一感覺是不太喜歡的(畢竟遇到了很多販賣焦慮的快餐讀物,也是這樣的說法),如果沒仔細看的話,可能就一刷而過了。幸運的是,這篇知乎的回答摘錄了《逆襲大學》的關於自學的部分,看了以後我深受啟發,也有了動力進一步去了解了這本書,再有了接下來的故事。後來偶爾在您部落格的一篇文章,留意到了《走出大學的泥淖》這個書名,才明白了這一切。
有沉澱的東西,往往很少會持續主動地發聲。但我想到一點,在嘈雜的環境裡,或許那些沉澱著但沒發聲的,會更容易被發現呢?這時候我有種很強烈的感覺,我發現這本書實在是太晚了,收穫的也很多是彎路上的風景。是金子總會發光,但發光錯過了合適的時候,大概也是一個小小的缺憾之處。
我相信在我之前,肯定還有人看過這本書並受到啟發,不然我們的圖書館也不會出現它。我很喜歡我們學校的一點是,學校的圖書館,無論好書壞書,只要有人薦購,很快就會訂購回來。所以,這裡有《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也有《C語言從入門到精(fang)通(qi)》。但就是,沒人告訴我有《逆襲大學》這樣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指導,可能也沒其他人知道。這麼類比之下,網際網路大約也是一個更大更雜的圖書館,沒有指導,大概也會走許多彎路,甚至拐不回來。
在我所在的環境中,師兄師姐,周圍的同學線下很少有交流,線上交流幾乎只依賴微信和QQ這類即時通訊工具,平時萌生的問題,還沒來得及思考,東西就被刷走,然後忘記了;在我身邊(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本科生群體),郵件這樣的非即時的溝通幾乎沒有,大家平時的閱讀也主要是公眾號推文,微信這樣的強調熱點的屬性的媒介,也難以有沉澱,甚至把原本可能可以用來啃書的時間也拆成了碎片。填補大家內心空虛的,大都是虛偽的滿足感,大概這也產生了一個讓大家變得浮躁的土壤。直到脫離了象牙塔,迎來的是現實的當頭一棒。
我希望建立這樣的交流方式的目的,想在我們周圍的群體之中培養一種分享與開源的氛圍。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在日常的討論中,與他人的資訊交換中開啟更大的世界;在學習方法上,在知識面上能和開放的網際網路世界互相接軌;我相信,在互相分享的情況下,很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能在更多人在被浮躁與資訊垃圾包圍之前接受到它們;在一些非實時,有沉澱的日常交流中,因為專注,也在繼續產生沉澱,就像您的部落格和我們 Bintou 老師的部落格,因為沉澱,即使過了好幾年,仍然煥發著生機,在不經意間指導著我們的成長;在回顧過去自己寫過的東西的時候,有時候又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至於提高資訊素養,傳達資訊方面好像也只是其中的部分產物,我覺得它可以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
現實來說,覺得我們接觸了很多很多的線上交流平臺,以沉澱和交流的角度來看它們的話:
- 以沉澱為主的有部落格、論壇、郵件、筆記軟體,好像暫時還沒發現什麼更好的方式。
- 以交流為主的有微信、QQ、郵件、部落格評論、論壇等。
我們最常用的應該是微信和QQ這類IM工具,但是IM工具因為強調即時,沉澱很難做到,而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微信與QQ上面,也失去了沉澱的交流。
於是,我覺得,大概只有論壇能比較好的做到這兩點了。通過話題組織帖子,通過分類與 tag 來組織話題,讓資訊變得結構化一些,也方便查詢和回顧。
別的手段的話,我能想到的,線上方面,大概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這樣的新媒體,製作一些相關的內容來發出這樣的聲音,但新媒體的內容的半衰期太短,我覺得它扮演的更多的是把眼球吸引過來的角色。
另外還可能有線下交流,類似分享會、學習小組之類的形式。但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額外的精力去策劃這樣的事情了,就像您說的,這是本職之外的事。Bintou 老師幾年來也在嘗試做這樣的事情(2018圖靈班工作手記),目前的效果看起來也不是很理想。
我很難想起剛入學的時候的心境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說我是現在的大一學生,我想我可能需要的是一些提醒,過去未曾體會過自己的精力有限,大一也過得十分“豐富多彩”,於是兩年來陷入了許多工切換之中,在最容易保持專注的時候沒有保持專注。
仔細想想,參與感的確是一個很準確的關鍵字,應該是我需要關注的最大的問題。我光是顧著引導內容的輸出,大概是老使用者的帖子多了,版面顯得比較高階而難以接近,而忽視了目標使用者的參與感的培養。所以我現在打算嘗試邀請一些新同學,引導發帖分享與討論,儘可能把平臺的氛圍營造得與新人更加貼近一些,把它因為第一印象帶來的門檻降低。
繼續讓它保持著內容的慢慢積累和連結,讓大家認識到,沉澱的威力。即使發帖的人不多,我覺得對於看帖的人也是有積極影響的。大概,資訊素養與學術氛圍也可以由此慢慢地帶起來。在引導大家獨立面對的同時,也許也可以走向共同面對呢!
想到很多,也不知不覺寫了很多,再次感謝老師您的耐心,也祝您元旦假期愉快!
【回覆】
很高興你能有這麼深刻的思考。
這些事情,我們的願望是助人。助人不必用強加硬塞的方式,但如果不考慮方式創新,也還是缺一些的。
而助人中,又何嘗不是助自己。實現我們美好的心願,提升我們的能力,還有,輸出當前自己所學,就是我們學習、提高的方式。這也可以叫做深沉。
新的一年裡,好事繼續做,創新依然要,但負擔真不必那麼多。
共勉!
祝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