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幾大實時同步工具比較

幾大實時同步工具比較

1.1 inotify + rsync

最近一直在尋求生產服務伺服器上的同步替代方案,原先使用的是inotify + rsync,但隨著檔案數量的增大到100W+,目錄下的檔案列表就達20M,在網路狀況不佳或者限速的情況下,變更的檔案可能10來個才幾M,卻因此要傳送的檔案列表就達20M,嚴重減低的頻寬的使用效率以及同步效率;更為要緊的是,加入inotifywait在5s內監控到10個小檔案發生變化,便會觸發10個rsync同步操作,結果就是真正需要傳輸的才2-3M的檔案,比對的檔案列表就達200M。使用這兩個組合的好處在於,它們都是最基本的軟體,可以通過不同選項做到很精確的控制,比如排除同步的目錄,同步多個模組或同步到多個主機。

1.2 sersync

後來聽同事說 sersync 這麼個工具可以提高同步的效能,也解決了同步大檔案時出現異常的問題,所以就嘗試了一下。sersync是國內的一個開發者開源出來的,使用c++編寫,採用多執行緒的方式進行同步,失敗後還有重傳機制,對臨時檔案過濾,自帶crontab定時同步功能。網上看到有人說效能還不錯,說一下我的觀點:

  • 國產開源,文件不是很全,在2011年之後就沒更新了(googlecode都要快關閉了,其實可以轉交其他人維護),網上關於它的使用和討論都止於10年了
  • 採用xml配置檔案的方式,可讀性比較好,但是有些原生的有些功能沒有實現就沒法使用了
  • 無法實現多目錄同步,只能通過多個配置檔案啟動多個程序
  • 檔案排除功能太弱。這個要看需求,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排除子目錄。而對於我的環境中,這個功能很重要,而且排除的規則較多
  • 雖然提供外掛的功能,但很雞肋,因為軟體本身沒有持續更新,也沒有看到貢獻有其它外掛出現(可能是我知識面不夠,還用不到裡面的refreshCDN plugin)。

雖然不懂c++,但大致看了下原始碼 FileSynchronize,拼接rsync命令大概在273行左右,最後一個函式就是排除選項,簡單一點可以將--exclude=改成--eclude-from來靈活控制。有機會再改吧。

另外,在作者的文章 Sersync伺服器同步程式 專案簡介與設計框架 評論中,說能解決上面 rsync + inotify

中所描述的問題。閱讀了下原始碼,這個應該是沒有解決,因為在拼接rsync命令時,後面的目的地址始終是針對module的,只要執行rsync命令,就會對整個目錄進行遍歷,傳送要比對的檔案列表,然後再發送變化的檔案。sersync只是減少了監聽的事件,減少了rsync的次數——這已經是很大的改進,但每次rsync沒辦法改變。(如有其它看法可與我討論)

其實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軟體功能都十分健全,關鍵是看能否滿足我們當下的特定的需求。所謂好的架構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進化來的。目前使用sersync2沒什麼問題,而且看了它的設計思路應該是比較科學的,特別是過濾佇列的設計。雙向同步看起來也是可以實現。

1.3 lsyncd

廢話說這麼多,本文就是介紹它了。有些部落格說lsyncd是谷歌開源的,實際不是了,只是託管在了googlecode上而已,幸運的是已經遷移到github了:https://github.com/axkibe/lsyncd 。

Lysncd 實際上是lua語言封裝了 inotify 和 rsync 工具,採用了 Linux 核心(2.6.13 及以後)裡的 inotify 觸發機制,然後通過rsync去差異同步,達到實時的效果。我認為它最令人稱道的特性是,完美解決了 inotify + rsync海量檔案同步帶來的檔案頻繁傳送檔案列表的問題 —— 通過時間延遲或累計觸發事件次數實現。另外,它的配置方式很簡單,lua本身就是一種配置語言,可讀性非常強。lsyncd也有多種工作模式可以選擇,本地目錄cp,本地目錄rsync,遠端目錄rsyncssh。

實現簡單高效的本地目錄同步備份(網路儲存掛載也當作本地目錄),一個命令搞定。

2. 使用 lsyncd 本地目錄實時備份

這一節實現的功能是,本地目錄source實時同步到另一個目錄target,而在source下有大量的檔案,並且有部分目錄和臨時檔案不需要同步。

2.1 安裝lsyncd

安裝lsyncd極為簡單,已經收錄在ubuntu的官方映象源裡,直接通過apt-get install lsyncd就可以。
在Redhat系(我的環境是CentOS 6.2 x86_64 ),可以手動去下載 lsyncd-2.1.5-6.fc21.x86_64.rpm,但首先你得安裝兩個依賴yum install lua lua-devel。也可以通過線上安裝,需要epel-release擴充套件包:

# rpm -ivh http://dl.fedoraproject.org/pub/epel/6/x86_64/epel-release-6-8.noarch.rpm
# yum install lsyncd

原始碼編譯安裝
從原始碼編譯安裝可以使用最新版的lsyncd程式,但必須要相應的依賴庫檔案和編譯工具:yum install lua lua-devel asciidoc cmake

從 googlecode lsyncd 上下載的lsyncd-2.1.5.tar.gz,直接./configuremake && make install就可以了。

從github上下載lsyncd-master.zip 的2.1.5版本使用的是 cmake 編譯工具,無法./configure

# uzip lsyncd-master.zip
# cd lsyncd-master
# cmake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lsyncd-2.1.5
# make && make install

我這個版本編譯時有個小bug,如果按照INSTALLbuild目錄中make,會提示:

[100%] Generating doc/lsyncd.1
Updating the manpage
a2x: failed: source file not found: doc/lsyncd.1.txt
make[2]: *** [doc/lsyncd.1] Error 1
make[1]: *** [CMakeFiles/manpage.dir/all] Error 2
make: *** [all] Error 2

解決辦法是要麼直接在解壓目錄下cmake,不要mkdir build,要麼在CMakeList.txt中搜索doc字串,在前面加上${PROJECT_SOURCE_DIR}

2.2 lsyncd.conf

下面都是在編譯安裝的情況下操作。

2.2.1 lsyncd同步配置

# cd /usr/local/lsyncd-2.1.5
# mkdir etc var
# vi etc/lsyncd.conf
settings {
    logfile      ="/usr/local/lsyncd-2.1.5/var/lsyncd.log",
    statusFile   ="/usr/local/lsyncd-2.1.5/var/lsyncd.status",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maxProcesses = 7,
    -- nodaemon =true,
    }

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tmp/src",
    target    = "/tmp/dest",
    -- excludeFrom = "/etc/rsyncd.d/rsync_exclude.lst",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
    }

到這啟動 lsycnd 就可以完成實時同步了,預設的許多引數可以滿足絕大部分需求,非常簡單。

2.2.2 lsyncd.conf配置選項說明

settings
裡面是全域性設定,--開頭表示註釋,下面是幾個常用選項說明:

  • logfile 定義日誌檔案
  • stausFile 定義狀態檔案
  • nodaemon=true 表示不啟用守護模式,預設
  • statusInterval 將lsyncd的狀態寫入上面的statusFile的間隔,預設10秒
  • inotifyMode 指定inotify監控的事件,預設是CloseWrite,還可以是ModifyCloseWrite or Modify
  • maxProcesses 同步程序的最大個數。假如同時有20個檔案需要同步,而maxProcesses = 8,則最大能看到有8個rysnc程序
  • maxDelays 累計到多少所監控的事件啟用一次同步,即使後面的delay延遲時間還未到

sync
裡面是定義同步引數,可以繼續使用maxDelays來重寫settings的全域性變數。一般第一個引數指定lsyncd以什麼模式執行:rsyncrsyncsshdirect三種模式:

  • default.rsync :本地目錄間同步,使用rsync,也可以達到使用ssh形式的遠端rsync效果,或daemon方式連線遠端rsyncd程序;
    default.direct :本地目錄間同步,使用cprm等命令完成差異檔案備份;
    default.rsyncssh :同步到遠端主機目錄,rsync的ssh模式,需要使用key來認證

  • source 同步的源目錄,使用絕對路徑。

  • target 定義目的地址.對應不同的模式有幾種寫法:
    /tmp/dest :本地目錄同步,可用於directrsync模式
    172.29.88.223:/tmp/dest :同步到遠端伺服器目錄,可用於rsyncrsyncssh模式,拼接的命令類似於/usr/bin/rsync -ltsd --delete --include-from=- --exclude=* SOURCE TARGET,剩下的就是rsync的內容了,比如指定username,免密碼同步
    172.29.88.223::module :同步到遠端伺服器目錄,用於rsync模式
    三種模式的示例會在後面給出。

  • init 這是一個優化選項,當init = false,只同步程序啟動以後發生改動事件的檔案,原有的目錄即使有差異也不會同步。預設是true

  • delay 累計事件,等待rsync同步延時時間,預設15秒(最大累計到1000個不可合併的事件)。也就是15s內監控目錄下發生的改動,會累積到一次rsync同步,避免過於頻繁的同步。(可合併的意思是,15s內兩次修改了同一檔案,最後只同步最新的檔案)

  • excludeFrom 排除選項,後面指定排除的列表檔案,如excludeFrom = "/etc/lsyncd.exclude",如果是簡單的排除,可以使用exclude = LIST
    這裡的排除規則寫法與原生rsync有點不同,更為簡單:

    • 監控路徑裡的任何部分匹配到一個文字,都會被排除,例如/bin/foo/bar可以匹配規則foo
    • 如果規則以斜線/開頭,則從頭開始要匹配全部
    • 如果規則以/結尾,則要匹配監控路徑的末尾
    • ?匹配任何字元,但不包括/
    • *匹配0或多個字元,但不包括/
    • **匹配0或多個字元,可以是/
  • delete 為了保持target與souce完全同步,Lsyncd預設會delete = true來允許同步刪除。它除了false,還有startuprunning值,請參考 Lsyncd 2.1.x ‖ Layer 4 Config ‖ Default Behavior

rsync
(提示一下,deleteexclude本來都是rsync的選項,上面是配置在sync中的,我想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減少rsync的開銷)

  • bwlimit 限速,單位kb/s,與rsync相同(這麼重要的選項在文件裡竟然沒有標出)
  • compress 壓縮傳輸預設為true。在頻寬與cpu負載之間權衡,本地目錄同步可以考慮把它設為false
  • perms 預設保留檔案許可權。
  • 其它rsync的選項

其它還有rsyncssh模式獨有的配置項,如hosttargetdirrsync_pathpassword_file,見後文示例。rsyncOps={"-avz","--delete"}這樣的寫法在2.1.*版本已經不支援。

lsyncd.conf可以有多個sync,各自的source,各自的target,各自的模式,互不影響。

2.3 啟動lsyncd

使用命令載入配置檔案,啟動守護程序,自動同步目錄操作。

lsyncd -log Exec /usr/local/lsyncd-2.1.5/etc/lsyncd.conf

2.4 lsyncd.conf其它模式示例

以下配置本人都已經過驗證可行,必須根據實際需要裁剪配置:

settings {
    logfile ="/usr/local/lsyncd-2.1.5/var/lsyncd.log",
    statusFile ="/usr/local/lsyncd-2.1.5/var/lsyncd.status",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maxProcesses = 8,
    }


-- I. 本地目錄同步,direct:cp/rm/mv。 適用:500+萬檔案,變動不大
sync {
    default.direct,
    source    = "/tmp/src",
    target    = "/tmp/dest",
    delay = 1
    maxProcesses = 1
    }

-- II. 本地目錄同步,rsync模式:rsync
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tmp/src",
    target    = "/tmp/dest1",
    excludeFrom = "/etc/rsyncd.d/rsync_exclude.lst",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bwlimit   = 2000
        } 
    }

-- III. 遠端目錄同步,rsync模式 + rsyncd daemon
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tmp/src",
    target    = "[email protected]::module1",
    delete="running",
    exclude = { ".*", ".tmp" },
    delay = 30,
    init = false,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d/rsync.pwd",
        _extra    = {"--bwlimit=200"}
        }
    }

-- IV. 遠端目錄同步,rsync模式 + ssh shell
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tmp/src",
    target    = "172.29.88.223:/tmp/dest",
    -- target    = "[email protected]:/remote/dest",
    -- 上面target,注意如果是普通使用者,必須擁有寫許可權
    maxDelays = 5,
    delay = 30,
    -- init = true,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bwlimit   = 2000
        -- rsh = "/usr/bin/ssh -p 22 -o StrictHostKeyChecking=no"
        -- 如果要指定其它埠,請用上面的rsh
        }
    }

-- V. 遠端目錄同步,rsync模式 + rsyncssh,效果與上面相同
sync {
    default.rsyncssh,
    source    = "/tmp/src2",
    host      = "172.29.88.223",
    targetdir = "/remote/dir",
    excludeFrom = "/etc/rsyncd.d/rsync_exclude.lst",
    -- maxDelays = 5,
    delay = 0,
    -- init = false,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_extra = {"--bwlimit=2000"},
        },
    ssh      = {
        port  =  1234
        }
    }

上面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同步的模式,其中第III個要求像rsync一樣配置rsyncd服務端,見本文開頭。第IVV配置ssh方式同步,達到的效果相同,但實際同步時你會發現每次同步都會提示輸入ssh的密碼,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

在遠端被同步的伺服器上開啟ssh無密碼登入,請注意使用者身份:

user$ ssh-keygen -t rsa
一路回車...
user$ cd ~/.ssh
user$ cat id_rsa.pub >> authorized_keys

id_rsa私鑰拷貝到執行lsyncd的機器上

user$ chmod 600 ~/.ssh/id_rsa
測試能否無密碼登入
user$ ssh user@172.29.88.223

3. lsyncd的其它功能

lsyncd的功能不僅僅是同步,官方手冊 Lsyncd 2.1.x ‖ Layer 2 Config ‖ Advanced onAction 高階功能提到,還可以監控某個目錄下的檔案,根據觸發的事件自己定義要執行的命令,example是監控某個某個目錄,只要是有jpg、gif、png格式的檔案引數,就把它們轉成pdf,然後同步到另一個目錄。正好在我運維的一個專案中有這個需求,現在都是在java程式碼裡轉換,還容易出現異常,通過lsyncd可以代替這樣的功能。但,門檻在於要會一點點lua語言(根據官方example還是可以寫出來)。

另外偶然想到個問題,同時設定了maxDelaysdelay,當監控目錄一直沒有檔案變化了,也會發生同步操作,雖然沒有可rsync的檔案。

TO-DO:

  • 其它同步工具:csync2,clsync,btsync,dr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