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製作rpm包

製作rpm包

如何在linux或CentOS下製作RPM包


   但我覺得單純明白用.spec生成rpm是不夠的。常見有兩個原因值得我們去了解用如何用原始碼製作rpm:
引用
1、並不是所有的軟體都提供.rpm方式的。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負責任的開發者應提供rpm方式的二進位制軟體包,以便使用者選擇使用。但也很常見就是軟體作者只是釋出了原始碼,最後一部分的編譯和安裝需要使用者自行解決。我不想深究對錯問題,反正知道有這樣的情況就可以了;
2、自行打包一些檔案或自己開發了一套軟體 
當 然,使用tar包或cpio等也可以打包檔案,甚至比製作rpm要簡單很多。但如果您想在安裝的過程中就把一套額外的軟體部署完畢,那使用rpm方式通常 是是唯一的方法。而且rpm還有資料庫協助軟體升級、檔案校驗等,結合yum升級方式,沒有理由不選擇rpm,特別是對於終端使用者,我認為提供rpm包是 最佳的方法。


一、編寫spec指令碼 
   由前面的日誌瞭解到,生成rpm除了原始碼外,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編寫.spec指令碼。rpm建包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可以理解為按照標準的格式整理一些資訊,包括:軟體基礎資訊,以及安裝、解除安裝前後執行的指令碼,對原始碼包解壓、打補丁、編譯,安裝路徑和檔案等。
   實際過程中,最關鍵的地方,是要清楚虛擬路徑的位置,以及巨集的定義。 
二、關鍵字 
spec指令碼包括很多關鍵字,主要有:
引用
Name: 軟體包的名稱,後面可使用%{name}的方式引用


Summary: 軟體包的內容概要


Version: 軟體的實際版本號,例如:1.0.1等,後面可使用%{version}引用


Release: 釋出序列號,例如:1linuxing等,標明第幾次打包,後面可使用%{release}引用


Group: 軟體分組,建議使用標準分組


License: 軟體授權方式,通常就是GPL


Source: 原始碼包,可以帶多個用Source1、Source2等源,後面也可以用%{source1}、%{source2}引用


BuildRoot: 這個是安裝或編譯時使用的“虛擬目錄”,考慮到多使用者的環境,一般定義為:
%{_tmppath}/%{name}-%{version}-%{release}-root

%{_tmppath}/%{name}-%{version}-%{release}-buildroot-%(%{__id_u} -n}
該引數非常重要,因為在生成rpm的過程中,執行make install時就會把軟體安裝到上述的路徑中,在打包的時候,同樣依賴“虛擬目錄”為“根目錄”進行操作。
後面可使用$RPM_BUILD_ROOT 方式引用。


URL: 軟體的主頁


Vendor: 發行商或打包組織的資訊,例如RedFlag Co,Ltd


Disstribution: 發行版標識


Patch: 補丁原始碼,可使用Patch1、Patch2等標識多個補丁,使用%patch0或%{patch0}引用


Prefix: %{_prefix} 這個主要是為了解決今後安裝rpm包時,並不一定把軟體安裝到rpm中打包的目錄的情況。這樣,必須在這裡定義該標識,並在編寫%install指令碼的時候引用,才能實現rpm安裝時重新指定位置的功能


Prefix: %{_sysconfdir} 這個原因和上面的一樣,但由於%{_prefix}指/usr,而對於其他的檔案,例如/etc下的配置檔案,則需要用%{_sysconfdir}標識


Build Arch: 指編譯的目標處理器架構,noarch標識不指定,但通常都是以/usr/lib/rpm/marcros中的內容為預設值


Requires: 該rpm包所依賴的軟體包名稱,可以用>=或<=表示大於或小於某一特定版本,例如:
libpng-devel >= 1.0.20 zlib 
※“>=”號兩邊需用空格隔開,而不同軟體名稱也用空格分開
還有例如PreReq、Requires(pre)、Requires(post)、Requires(preun)、Requires(postun)、BuildRequires等都是針對不同階段的依賴指定 


Provides: 指明本軟體一些特定的功能,以便其他rpm識別


Packager: 打包者的資訊


%description 軟體的詳細說明




三、spec指令碼主體 
spec指令碼的主體中也包括了很多關鍵字和描述,下面會一一列舉。我會把一些特別需要留意的地方標註出來。
%prep 預處理指令碼


%setup -n %{name}-%{version} 把原始碼包解壓並放好
通常是從/usr/src/asianux/SOURCES裡的包解壓到/usr/src/asianux/BUILD/%{name}-%{version}中。
一般用%setup -c就可以了,但有兩種情況:一就是同時編譯多個原始碼包,二就是原始碼的tar包的名稱與解壓出來的目錄不一致,此時,就需要使用-n引數指定一下了。


%patch 打補丁
通常補丁都會一起在原始碼tar.gz包中,或放到SOURCES目錄下。一般引數為:
%patch -p1 使用前面定義的Patch補丁進行,-p1是忽略patch的第一層目錄
%Patch2 -p1 -b xxx.patch 打上指定的補丁,-b是指生成備份檔案


◎補充一下 
引用
%setup 不加任何選項,僅將軟體包開啟。 
%setup -n newdir 將軟體包解壓在newdir目錄。 
%setup -c 解壓縮之前先產生目錄。 
%setup -b num 將第num個source檔案解壓縮。 
%setup -T 不使用default的解壓縮操作。 
%setup -T -b 0 將第0個原始碼檔案解壓縮。 
%setup -c -n newdir 指定目錄名稱newdir,並在此目錄產生rpm套件。 
%patch 最簡單的補丁方式,自動指定patch level。 
%patch 0 使用第0個補丁檔案,相當於%patch ?p 0。 
%patch -s 不顯示打補丁時的資訊。 
%patch -T 將所有打補丁時產生的輸出檔案刪除。




%configure 這個不是關鍵字,而是rpm定義的標準巨集命令。意思是執行原始碼的configure配置
在/usr/src/asianux/BUILD/%{name}-%{version}目錄中進行 ,使用標準寫法,會引用/usr/lib/rpm/marcros中定義的引數。
另一種不標準的寫法是,可參考原始碼中的引數自定義,例如:
引用
CFLAGS="$RPM_OPT_FLAGS" CXXFLAGS="$RPM_OPT_FLAGS" ./configure --prefix=%{_prefix}


%build 開始構建包
在/usr/src/asianux/BUILD/%{name}-%{version}目錄中進行make的工作 ,常見寫法:
引用
make %{?_smp_mflags} OPTIMIZE="%{optflags}"


都是一些優化引數,定義在/usr/lib/rpm/marcros中


%install 開始把軟體安裝到虛擬的根目錄中
在/usr/src/asianux/BUILD/%{name}-%{version}目錄中進行make install的操作。這個很重要,因為如果這裡的路徑不對的話,則下面%file中尋找檔案的時候就會失敗。 常見內容有:
%makeinstall 這不是關鍵字,而是rpm定義的標準巨集命令。也可以使用非標準寫法:
引用
make DESTDIR=$RPM_BUILD_ROOT install



引用
make prefix=$RPM_BUILD_ROOT install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install主要就是為了後面的%file服務的。所以,還可以使用常規的系統命令:
引用
install -d $RPM_BUILD_ROOT/
cp -a * $RPM_BUILD_ROOT/


%clean 清理臨時檔案
通常內容為:
引用
[ "$RPM_BUILD_ROOT" != "/" ] && rm -rf "$RPM_BUILD_ROOT"
rm -rf $RPM_BUILD_DIR/%{name}-%{version}


※注意區分$RPM_BUILD_ROOT和$RPM_BUILD_DIR:
$RPM_BUILD_ROOT是指開頭定義的BuildRoot,而$RPM_BUILD_DIR通常就是指/usr/src/asianux/BUILD,其中,前面的才是%file需要的。 


%pre rpm安裝前執行的指令碼


%post rpm安裝後執行的指令碼


%preun rpm解除安裝前執行的指令碼


%postun rpm解除安裝後執行的指令碼


%preun %postun 的區別是什麼呢?
前者在升級的時候會執行,後者在升級rpm包的時候不會執行


%files 定義那些檔案或目錄會放入rpm中
這裡會在虛擬根目錄下進行,千萬不要寫絕對路徑,而應用巨集或變量表示相對路徑。 如果描述為目錄,表示目錄中除%exclude外的所有檔案。
%defattr (-,root,root) 指定包裝檔案的屬性,分別是(mode,owner,group),-表示預設值,對文字檔案是0644,可執行檔案是0755


%exclude 列出不想打包到rpm中的檔案
※小心,如果%exclude指定的檔案不存在,也會出錯的。 
%changelog 變更日誌
四、範例
   下面的.spec指令碼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範例,其作用是把一個目錄中的所有檔案都打包為一個rpm包。
1、前期工作 
我們假設需要打包的目錄就是我們的原始碼檔案。這樣,可以暫時忽略比較麻煩的打補丁、編譯等問題,而且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 在編寫.spec指令碼前,需要準備好“原始碼”,也就是目錄,內容比較簡單:
引用
[
[email protected]
html]# ll
total 4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n  4 14:45 demo
[[email protected] html]# ll demo/
total 4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n  4 14:45 images
-rw-r--r--  1 root root    0 Jun  4 14:45 index.html


因為rpm只認tar.gz格式,所以,必須打包好並移動到SOURCES目錄中:
引用
[root[email protected]
html]# tar czvf demo.tar.gz demo/
demo/
demo/images/
demo/images/logo.gif/
demo/index.html
[[email protected] html]# mv demo.tar.gz /usr/src/asianux/SOURCES/


2、demo.spec的內容 
準備工作完成,下面就是範例用的指令碼內容:
[[email protected] html]# cd /usr/src/asianux/SPECS/
[[email protected] SPECS]# cat demo.spec


引用
Summary:   Test package for LinuxFly webblog
Name:      suite
Version:   1.0.0
Release:   1
License:   GPL
Group:     System
Source:    demo.tar.gz
BuildRoot: %{_tmppath}/%{name}-%{version}-%{release}-root
Url:       http://www.linuxfly.org
Packager:  Linuxing
Prefix:    %{_prefix}
Prefix:    %{_sysconfdir}
%define    userpath /var/www/html/demo


%description
Just a test rpm suite.


%prep
%setup -c
%install
install -d $RPM_BUILD_ROOT%{userpath}
cp -a %{name}* $RPM_BUILD_ROOT%{userpath}


%clean
rm -rf $RPM_BUILD_ROOT
rm -rf $RPM_BUILD_DIR/%{name}-%{version}


%files
%defattr(-,root,root)
%{userpath}


下載:
 下載檔案
點選這裡下載檔案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install部分使用的是絕對路徑,而%file部分使用則是相對路徑,雖然其描述的是同一個地方。千萬不要寫錯。
 
五、其他 
1、擴充套件 
雖然上面的範例很簡陋,而且缺少%build部分,但實際上只要記住兩點:
a)就是%build和%install的過程中,都必須把編譯和安裝的檔案定義到“虛擬根目錄” 中。
引用
%build 
make -f admin/Makefile.common cvs 
./configure --prefix=%{_prefix} --enable-final --disable-debug \ 
--with-extra-includes=%{_includedir}/freetype2 --includedir=%{_includedir} 
make 
%install 
rm -fr $RPM_BUILD_ROOT 
make DESTDIR=$RPM_BUILD_ROOT install 
cp -r $RPM_BUILD_ROOT%{_datadir}/apps/kolourpaint/icons/hicolor/* $RPM_BUILD_ROOT%{_datadir}/icons/crystalsvg/


b)就是%file中必須明白,用的是相對目錄
引用
%files 
%defattr(-,root,root) 
%{_bindir} 
%{_libdir} 
%{_datadir} 
%exclude %{_libdir}/debug


如果把
引用
%files 
%defattr(-,root,root) 
%{_bindir}


寫成
引用
%files 
%defattr(-,root,root) 
/usr/bin


則打包的會是根目錄下的/usr/bin中所有的檔案。
2、一些rpm相關資訊 
rpm軟體包系統的標準分組:/usr/share/doc/rpm-4.3.3/GROUPS
各種巨集定義: /usr/lib/rpm/macros
已經安裝的rpm包資料庫: /var/lib/rpm
如果要避免生成debuginfo包:這個是預設會生成的rpm包。則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
echo '%debug_package %{nil}' >> ~/.rpmmacros


如果rpm包已經做好,但在安裝的時候想修改預設路徑,則可以:
rpm -ivh --prefix=/opt/usr xxx.rpm


又或者同時修改多個路徑:
rpm xxx.rpm --relocate=/usr=/opt/usr --relocate=/etc=/usr/etc


3、製作補丁 
詳細看參考: [原]使用diff同patch工具 
4、如何編寫%file段 
由於必須在%file中包括所有套件中的檔案,所以,我們需要清楚編譯完的套件到底包括那些檔案?
常見的做法是,人工模擬一次編譯的過程:
./configrue --prefix=/usr/local/xxx
make
make DESTDIR=/usr/local/xxx install

make prefix=/usr/local/xxx install


這樣,整個套件的內容就會被放到/usr/local/xxx中,可根據情況編寫%file和%exclude段。
※當然,這個只能對原始碼按GNU方式編寫,並使用GNU autotool建立的包有效,若自定義Makefile則不能一概而論。 
5、關於rpm中的執行指令碼 
如果正在製作的rpm包是準備作為放到系統安裝光碟中的話,則需要考慮rpm中定義的指令碼是否有問題。由於系統在安裝的時候只是依賴於一個小環境進行,而該環境與實際安裝完的環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大部分的指令碼在該安裝環境中都是無法生效,甚至會帶來麻煩的。
所以,對於這樣的,需要放到安裝光碟中的套件,不加入執行指令碼是較佳的方法。
另外,為提供操作中可參考的資訊,rpm還提供了一種訊號機制:不同的操作會返回不同的資訊,並放到預設變數$1中。
引用
0代表解除安裝、1代表安裝、2代表升級


可這樣使用:
引用
%postun 
if [ "$1" = "0" ]; then 
/sbin/ldconfig 
fi


六、參考文獻: 
1. http://www-900.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management/package/rpm/part1/index.shtml[/url] 
2. http://www-900.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management/package/rpm/part2/index.shtml 
3. http://www-900.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management/package/rpm/part3/index.shtml 
4. /usr/share/doc/rpm-4.3.2/ 
5. http://www.rpm.org/RPM-HOWTO/build.html#SCRIPTS 
6. http://www.linuxfans.org/nuke/modules.php?name=Forums&file=printview&t=86980&start=0
 
最近在些SPEC,發現其中的巨集路徑太難記了,GOOGLE一下,發現FERDORA已經有介紹了。
可以通過命令rpm --showrc檢視實現程式碼。另外直接通過 rpm --eval "%{macro}"來檢視具體對應路徑。
比如我們要檢視%{_bindir}的路徑,就可以使用命令rpm --eval "%{ _bindir}"來檢視。
另外,所有的巨集都可以在/usr/lib/rpm/macros裡找到。
下面是巨集對應路徑一覽表:
Macros mimicking autoconf variables
%{_sysconfdir}        /etc


%{_prefix}            /usr


%{_exec_prefix}       %{_prefix}


%{_bindir}            %{_exec_prefix}/bin


%{_lib}               lib (lib64 on 64bit systems)


%{_libdir}            %{_exec_prefix}/%{_lib}


%{_libexecdir}        %{_exec_prefix}/libexec


%{_sbindir}           %{_exec_prefix}/sbin


%{_sharedstatedir}    /var/lib


%{_datadir}           %{_prefix}/share


%{_includedir}        %{_prefix}/include


%{_oldincludedir}     /usr/include


%{_infodir}           /usr/share/info


%{_mandir}            /usr/share/man


%{_localstatedir}     /var


%{_initddir}          %{_sysconfdir}/rc.d/init.d


Note: On releases older than Fedora 10 (and EPEL), %{_initddir} does not exist. Instead, you should use the deprecated%{_initrddir} macro.
RPM directory macros
%{_topdir}            %{getenv:HOME}/rpmbuild


%{_builddir}          %{_topdir}/BUILD


%{_rpmdir}            %{_topdir}/RPMS


%{_sourcedir}         %{_topdir}/SOURCES


%{_specdir}           %{_topdir}/SPECS


%{_srcrpmdir}         %{_topdir}/SRPMS


%{_buildrootdir}      %{_topdir}/BUILDROOT


Note: On releases older than Fedora 10 (and EPEL), %{_buildrootdir} does not exist.
Build flags macros
%{_global_cflags}     -O2 -g -pipe


%{_optflags}          %{__global_cflags} -m32 -march=i386 -mtune=pentium4 # if redhat-rpm-config is installed


Other macros
%{_var}               /var


%{_tmppath}           %{_var}/tmp


%{_usr}               /usr


%{_usrsrc}            %{_usr}/src


%{_docdir}            %{_datadir}/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