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國內慕課(學堂線上,華文慕課,網易公開課)

國內慕課(學堂線上,華文慕課,網易公開課)

慕課(MOOC)(MOOCs是MOOC的複數形式,意指多門MOOC),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是新近湧現出來的一種線上課程開發模式。

慕課具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

1、大規模: 不是個人釋出的一兩門課程:"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是指那些由參與者釋出的課程,只有這些課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規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

2、開放課程: 尊崇創用共享(CC)協議;只有當課程是開放的,它才可以成之為MOOC。

3、網路課程: 不是面對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材料散佈於網際網路上。人們上課地點不受侷限。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花最少的錢享受大學的一流課程,只需要一臺電腦和網路聯接即可。

4、基於大資料的分析與評估:伴隨著超大規模的學習訪問、全球範圍的協作交流和動態創生的資訊資源,MOOC教學必然產生複雜的大資料,這些海量的實時學習資料都將被MOOC平臺記錄在案,為評估學術過程、預測未來表現和發現潛在問題提供服務。

收集、分析資料,開展大資料應用才是隱藏在“慕課”平臺背後的祕密。與傳統教學不同,慕課通過記錄滑鼠點選,就可以研究學習者的學習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知識點不同的反應,例如用了多少時間,哪些知識點需要重複或強調,哪種陳述方式或學習工具最有效。通過向全世界開放,讓最多的學習者在上面學習、使用,就可以收集最多資料,研究學習者行為模式、打造更好線上平臺。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L·漢尼希(John L. Hennessy)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解釋說:

"由學界大師在堂授課的小班課程依然保持其高水準。但與此同時,網路課程也被證明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如果和大課相比的話,更是如此。"

與國外慕課發展相類似,當下中國的慕課供應商分為兩大類:一為高校或者教育組織,另一種則是商業機構,近幾年來發展也很快。就高校慕課建設來說,除了像清華大學的“學堂線上”外,還出現了諸如“上海高校課程中心”這樣的系統平臺。

學堂線上是由清華大學研發出的中文MOOC平臺,於2013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面向全球提供線上課程。任何擁有上網條件的學生均可通過該平臺,在網上學習課程視訊。

目前,學堂線上運行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內外幾十所頂尖高校的優質課程,涵蓋計算機、經管創業、理學、工程、文學、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

在2016年釋出的"全球慕課排行"中,學堂線上被評為"擁有最多精品好課"的三甲平臺之一。能夠成為最大的中文慕課平臺,學堂線上有自己的“一套”。

“學堂線上背靠清華,很多清華畢業生因為之前的瞭解,會來這個平臺做事。我們從中層到管理層的大多數人,都是北大清華等211,985大學畢業的。”學堂線上COO紀飈強調的第一點就是人才儲備,“同時,最近一年,學堂線上還從各大頂級企業引進了很有能力的職業人士。”

再一個是課程內容。紀飈很認同“線上教育,內容為王”,據介紹,學堂線上課程獲得了清華大學獨家授權,edX獨家授權,“在課程的引進和篩選上我們是不惜重金的”,紀飈提到了果殼網MOOC學院釋出的2016年線上課程盤點資料報告,該報告顯示在MOOC平臺中擁有最多好課程的大學是清華大學。

能獲得第三方評價機構“最好課程”的稱號,背後和清華的資源不無關係。據瞭解,學堂線上有專門的課程委員會來篩選課程,同時聘請了清華的教務老師一起研討課程的開發。學堂線上每天可產生1.2億條資料,同時會有專門的資料團隊從事這些資料的挖掘、分析和視覺化等工作。體現在教學端就是,教師可檢視資料,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其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肖星主講的《財務分析與決策》這門課,累計學習人數已經超過了30萬人。心理學概論、資治通鑑等課程的學習人數也都超過了15萬人。對比線下課程,紀飈對於這種規模課程的感嘆是,“這在傳統課堂上是無法想象的。” 最後,紀飈談到,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是學堂線上的指導單位,為其在發展方向上提供引導和支援。學堂線上的工作模式被稱作“一體兩翼”,即以“學堂線上”平臺為依託,以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為一翼,以慕華教育公司為另一個翼。 2013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批准清華大學成立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發起成立了慕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學校希望依託學堂線上MOOC平臺,發揮行政體制和市場機制的力量,探索一種“一體兩翼”的線上教育發展模式。

2016年4月,學堂線上推出了教學工具雨課堂,它是一款將 IT 技術融入到課堂PPT和微信中的工具。教師可以將帶有MOOC視訊、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即時互動。課堂上,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實時答題、發彈幕,給老師點贊送花,提高教學效果。“慕課是在網上觀看,雨課堂是在課堂上使用,學生為什麼不可以在看慕課的時候用雨課堂學習呢?”紀飈表示,“將慕課和雨課堂有機結合,有機互動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看手機”。智慧手機的普及,讓這個“最遠的距離”也成了大學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雨課堂的出現,成功地將課堂上的手機轉變為了用於學習的工具。

清華大學楊揚老師分享了她在大班教學中使用雨課堂的體會。她認為,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雨課堂對於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實現大班教學中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等方面十分有效。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楊永華老師說,雨課堂解決了“三率”問題,即到課率、擡頭率、入腦率。通過課上掃碼簽到、實時答題、答疑彈幕、資料分析,增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一個學堂線上在佈局的事情,是豐富慕課的品類。學堂線上大部分的課程是大學課程,但15年11月,學堂線上增加了大學先修課MOOCAP,這不難看出學堂線上想涉足職業教育的想法。 “清華以理工為主,教授職業課程有天然的優勢”,紀飈說,學堂線上正在和頂級企業IBM一起,利用大資料,雲端計算打造一批課程,據瞭解,後續學堂線上還會和360、騰訊,阿里合作,“我們要提供有較高技術水準,又接地氣的課程,為學生跨出校門就業做好銜接。”

與學堂線上類似,華文慕課是另一個以中文為主的慕課服務平臺,旨在為全球華人服務,由北京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華文慕課平臺於2015年2月19號正式在北京大學校內院系一級進行試用。

"華文慕課"是以阿里云為依託,由過來人團隊基於頂你學堂原始碼二次開發,服務於全球華人的慕課平臺,主要以華語課程為主。未來更多課程將會涉及香港,新加坡等地。

網易雲課堂,是網易公司傾力打造的線上實用技能學習平臺,該平臺於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線,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程度,自主安排學習進度。

相比於學堂線上和華文慕課基本由大學教師課程組成的慕課平臺,雲課堂精選各類課程,與多家權威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合作,課程數量已達10000+,課時總數超100000,涵蓋實用軟體、IT與網際網路、外語學習、生活家居、興趣愛好、職場技能、金融管理、考試認證、中小學、親子教育等十餘大門類。

網易雲課堂還具有許多特色板塊和功能:微專業、系列課程、題庫、筆記、進度管理和學習監督、問答。

其中微專業是由網易雲課堂聯合各領域知名專家,以就業為導向,直達企業具體剛需崗位而精心打造的職業培訓方案,解決傳統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讓學員快速、全面地掌握相關技能,並獲得工作機會。按要求完成學習,考試通過可獲得專業認定證書,令你求職或加薪多一份獨特優勢。

題庫是雲課堂為各類熱門考試的考生研發的題目類學習模組。目前使用者可參加公務員、建築師、會計等多類考試的真題練習測試,並參與題目的分析討論。同時,題庫會和相應考試類課程、學習計劃有機整合,完整輔助考生整個備考過程。

總之雲課堂立足於實用性的要求,從使用者生活、職業、娛樂等多個維度,為使用者打造實用學習平臺。

在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關於中國慕課下一步怎麼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表示:“一是到2020年,將以國家名義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和1000個‘示範性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專案’,進而帶動1萬門慕課和5000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專案線上執行;二是推出中國慕課標準,推進慕課廣泛應用,把更多高質量的慕課輸送到中西部地區高校;三是加強師資和技術人員培訓,讓更多教師會建慕課、會用慕課;四是推進慕課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五是加大慕課建設對外開放,佔領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我國慕課數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有200餘門慕課登陸國際著名課程平臺,如果說2013年中國慕課還處於試水階段,那麼如今已和世界站在同一高度,有實力也有能力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肩。

在中國,慕課從無到有,再到數量居世界第一,發展迅猛。但目前慕課在國內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輟學率高、版權不清成慕課發展瓶頸。

慕課缺乏課堂氛圍,大部分同學也從未和慕課裡的老師與同學交流過,學習慕課的同學大多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免費的視訊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很難堅持下去。在慕課上,你能發現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像個知識寶庫。但細數自己拿到的結業證書,大部分課程都學了一點兒,最後完成的課程其實只有一兩門。

不少學生認為,線下上課效果比線上好。據調查,同一門課程,如果學分相同,僅有39.84%的學生選擇慕課,60.16%的學生會選擇線下上課。“很多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認識,如對線上課程質量的認可程度、課程管理、線上評價、考試辦法、學分管理等因素的認識還不夠清晰,選課率還不夠理想”。

另外,版權歸屬不清制約著慕課發展,提到慕課, 汕頭大學外國專家、教授田廣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說白了,慕課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就是這門課程究竟歸誰所有。是學校、教師個人還是慕課平臺?比如在edX,大學擁有課程內容的版權,至於學校和課程製作方(教師)如何分配版權,平臺並不干涉。”而這種版權分配的不明晰,很容易損害教師的智慧財產權。但教師恰恰又是對智慧財產權最為敏感的群體之一。

田廣表示,在慕課課程的學習中,學習者需要發言互動,並需要線上提交作業。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慕課學員的發言或作業,如果構成作品的,其版權如何確定歸屬?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遠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鄭勤華也表示: “必須承認,目前教師在慕課方面的總體態度並不積極,因為做好一門慕課課程是十分耗費精力的。然而當教師付出數倍於平時的努力完成慕課課程後,既沒有經濟上的保證,又沒有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保證,他們為什麼還要做呢?”

所以在國內慕課熱潮下,在不斷推進大資料對慕課的技術支援外,推進人們對慕課的認識,完善課程視訊的製作質量,改善體制,政府的助力同樣重要。國內慕課的建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