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讓絕望豐富你的人生
阿新 • • 發佈:2019-01-07
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俞敏洪留給全球第26個新東方分校所在的這座城市,更多的是一個匆匆的背影。5月15日,由於新東方石家莊分校成立,我們同這位傳說中的“留學教父”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雖然短暫得甚至很難說構成一次“採訪”,但這點時間,已經足夠感受一個人獨特的個性魅力。
同印象中成功人士的形象存在著反差,面前的老俞瘦削而隨和,近距離觀察,44歲的他臉上已經有了滄桑的影子,但這並不妨礙15日晚他站在河北經貿大學校禮堂舞臺上演講時的激情四射。
下午新聞釋出會上的西裝革履迅速回歸成棉質襯衫、牛仔褲和休閒鞋,據新東方工作人員講,這才是本色老俞。手執話筒站在舞臺上,俞敏洪講人生、講創業、講挫折,語言幽默,語速極快,句子與句子之間幾乎沒有停頓,隨著禮堂內聽眾情緒的升溫,他的手勢幅度越來越大,動情處從上到下直劈下來,瘦弱之中隱隱地顯露出幾分剽悍
燈光耀眼,光環籠罩中,儼然還是那個北大講臺上的青年教師。
“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話題從新東方的這句校訓開始,俞敏洪說這是當年他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是人生最低谷時為了鼓勵自己而寫。
我們問他都有過哪些絕望的時刻,俞敏洪笑笑說:“對於我來說,絕望是一種常態,我想其實每個人都一樣,人生中面對失敗的時候遠比面對成功要多。”他歷數自己經歷的種種絕望,帶有江蘇口音的普通話依舊語速奇快,有滔滔不絕之勢:
三年高考兩次落榜,第三年復讀因豐富的落榜經驗而當選為班長,結果班長不負眾望,一舉考上北京大學西語系。
考上北大之後並沒有嚐到多少歡欣鼓舞就陷入痛苦。班裡只有他一個農村學生,不會說普通話,衣著土氣十足,知識面窄,不善與人交流,最要命的是大三時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一年。
畢業後留校任教,在北大長達六七年的時間內默默無聞,甚至沒有談上一次戀愛,俞敏洪把這歸結為“對一個男人摧毀性的打擊”。
1988年,同學紛紛出國,俞敏洪也把出國當成目標,結果連考三年,即使託福和GRE全部過關,終於還是沒能聯絡到一家願意接收他的大學,出國夢想破滅。
出國未成的代價是經濟的窘迫,只好為校外培訓機構教課賺點“外快”,被北大發現並毫不客氣地通報批評,顏面盡失之下憤而辭職。這時突然發現人生帶了點走投無路的感覺,於是筆記本上出現了這句著名的“格言”。
16日,俞敏洪在省體育館做萬人演講時說:“每一種絕望的背後都蘊藏著另一種希望!”這句話同樣有他自己的經歷為證:
大學時的自卑使他充分利用時間,別人娛樂休閒時他拼命讀書,而且寫詩歌、寫散文,練就了優美的文筆,終於在數年後憑藉“內秀”贏得了一個“校花級”的女友。
出國雖未成功,但三年中積累的豐富的考試經驗和對出國流程的熟悉,使他看到自己在出國培訓行業方面的優勢,1993年創辦了新東方。
新東方成立後的經歷同樣充滿了碰壁和抗爭。由於大學教師相對封閉的生活,他嚴重缺乏社會經驗,當面對同行的惡性競爭,他不知所措,當必須同各個部門建立良好關係,他又不知所措……漸漸的“臉皮厚了”,學會了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懂得了應對社會的種種技巧。
所以俞敏洪說,新東方是自己出國夢想的“廢墟”上長出的一棵新苗,對一次次絕望境遇的突破令它茁壯。他告訴我們,辦新東方的將近13年來,他曾經無數次想放棄,如果任何一次放棄成為現實,都不會有現在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我們漸漸明白為什麼他的演講會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當面對這樣一個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勵志教材的人時,沒有誰不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未來。
“我願意做把珍珠串起來的線”
俞敏洪有著很強的自嘲精神,他說這也是被生活磨練出的智慧,“比如別人說你是一條蟲子,你說我連蟲子都不如,好,別人拿你沒辦法了。”
1995年底,新東方已經迅速發展到同期在校學生數千人的規模,這時俞敏洪發現自己一個人的精力不能讓新東方再有所突破,他想到了那些大學時代優秀的校友。
在美洲,俞敏洪冒著暴風雪駕車長途“奔襲”,在過著優裕生活的同學們家裡,青梅煮酒縱論國內形勢、現身說法談說成功況味,終於煽動得那些“比他優秀”的校友紛紛歸國,加入新東方陣營。從此新東方如虎添翼,迅速做成全國外語培訓行業第一品牌。
當面對一片大好的發展形勢,為什麼不吃“獨食”,而要召喚回那麼多的精兵強將,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競爭對手?俞敏洪說,首先是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已成定局,出國潮形成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全可以各做各的互不干擾,所以他們約定了在新東方的招牌下各自的創業領域。另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獨自做事讓他孤獨而憂鬱,而且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凝聚這幫人。
周成剛是俞敏洪的高中同學,當年因為僅有一次落榜經驗而“屈居”班裡的英語課代表,後來成為英國BBC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如今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他告訴我們,敏洪最大的魅力是他的氣度和胸懷,沒有這一點留不住新東方眾多的“牛人”。
但是,俞敏洪把這歸結為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帶來的反面優勢。他說,自卑使人敏感,繼而懂得察言觀色,揣摩別人心理,這種敏感一旦迴歸了自信,會形成一種更善於與人溝通的能力,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俞敏洪用一個比喻形容新東方“大腕雲集”狀態下的自己:新東方的成功來自於一批人的個性魅力,我惟一做到的就是把這批人攏在一起變成一個團隊,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每個人都是一顆珍珠,我願意做把珍珠串起來的線,非常耐磨,有自我修復功能,這條線在這些珠子中不值錢,但是能把大家變成美麗的項鍊。
關於這條“項鍊”,俞敏洪還曾經有過一個自嘲的搞笑說法: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在奮鬥。
“新東方帶給我的最大財富不是錢”
2000年到2003年,新東方經歷了痛苦的轉型階段。由於每個領域都急劇擴張,利益的衝突在所難免,俞敏洪發現,當初的哥們兒合夥制、幹活掙錢分錢的聚合方式不再適應形勢,反而成為發展的障礙。他們不得不尋求規範的制度保障,而這就面臨要麼解體,要麼實現利益和權力再分配的局面。
俞敏洪再次經歷了一種絕望,在無數人眼裡已經足夠成功的他,獨自一人處於無助的煎熬中。他告訴我們,那個時候,無休止的爭吵考驗著曾經的友情,很好的朋友瀕臨反目。
但是新東方最終走出了那個紛爭的階段,他們請來專業的諮詢公司,幫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04年以後的新東方開始以國際標準鍛造企業,建立起了董事會,有了制度框架下的決策層和管理層,大家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做事,而不是原來的“山大王”各自獨大。俞敏洪說,我們的核心人才一個都沒有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為了一個團隊的未來完成個人的妥協和讓步,可以說給中國知識分子創業樹立了榜樣。
這一切應該歸功於這是一群有志於教育事業的理想主義精英。俞敏洪說,我們大家都明白,教育是一種氛圍,而不是一棟樓或多少資產,新東方的上空籠罩著一股“氣”,這是人才的沉澱形成的,人散了,“氣”就散了,事業不可能做大,這也是許多培訓機構想要模仿新東方而無法做到的。
事實上,作為擁有全球26個分校,年培訓學員80萬人,下轄密佈在教育產業鏈上圖書出版、線上教育、軟體研發等眾多分支企業,資產數億元的大型綜合性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如今的俞敏洪有著另外一種煩惱:他為此犧牲了許多的個人興趣和愛好,喜歡的研究領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原本一竅不通的企業管理、國際財務、資本運作等知識不得不從零開始。
財富已經不是俞敏洪和新東方人的第一追求,他說,對於企業來說,如果以賺錢為終極目標,肯定做不長,錢只是過程和手段,為了目的服務。新東方現在的最高目標,就是教育和教育產品的開發,新教育模式的探索,為中國未來的教育開啟道路。這個目標,不是說有錢就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為了錢幹活的成分佔不到50%”。
具體到俞敏洪個人,也是一樣,他說,我最喜歡的是教書,但是假如說只是教書別的都不去做,新東方也不會有發展。在這一突破自己的過程中帶給我的最好的東西,不是財富,而是領悟、體會、感覺、思考,是一種磨練之後的平和心態。
對於俞敏洪來說,任何一次更大成功的背後,都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失敗,但是有了這種比財富更重要的心態,任何的失敗都不足畏懼,也許這就是他“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祕訣所在。
同印象中成功人士的形象存在著反差,面前的老俞瘦削而隨和,近距離觀察,44歲的他臉上已經有了滄桑的影子,但這並不妨礙15日晚他站在河北經貿大學校禮堂舞臺上演講時的激情四射。
下午新聞釋出會上的西裝革履迅速回歸成棉質襯衫、牛仔褲和休閒鞋,據新東方工作人員講,這才是本色老俞。手執話筒站在舞臺上,俞敏洪講人生、講創業、講挫折,語言幽默,語速極快,句子與句子之間幾乎沒有停頓,隨著禮堂內聽眾情緒的升溫,他的手勢幅度越來越大,動情處從上到下直劈下來,瘦弱之中隱隱地顯露出幾分剽悍
燈光耀眼,光環籠罩中,儼然還是那個北大講臺上的青年教師。
“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話題從新東方的這句校訓開始,俞敏洪說這是當年他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是人生最低谷時為了鼓勵自己而寫。
我們問他都有過哪些絕望的時刻,俞敏洪笑笑說:“對於我來說,絕望是一種常態,我想其實每個人都一樣,人生中面對失敗的時候遠比面對成功要多。”他歷數自己經歷的種種絕望,帶有江蘇口音的普通話依舊語速奇快,有滔滔不絕之勢:
三年高考兩次落榜,第三年復讀因豐富的落榜經驗而當選為班長,結果班長不負眾望,一舉考上北京大學西語系。
考上北大之後並沒有嚐到多少歡欣鼓舞就陷入痛苦。班裡只有他一個農村學生,不會說普通話,衣著土氣十足,知識面窄,不善與人交流,最要命的是大三時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一年。
畢業後留校任教,在北大長達六七年的時間內默默無聞,甚至沒有談上一次戀愛,俞敏洪把這歸結為“對一個男人摧毀性的打擊”。
1988年,同學紛紛出國,俞敏洪也把出國當成目標,結果連考三年,即使託福和GRE全部過關,終於還是沒能聯絡到一家願意接收他的大學,出國夢想破滅。
出國未成的代價是經濟的窘迫,只好為校外培訓機構教課賺點“外快”,被北大發現並毫不客氣地通報批評,顏面盡失之下憤而辭職。這時突然發現人生帶了點走投無路的感覺,於是筆記本上出現了這句著名的“格言”。
16日,俞敏洪在省體育館做萬人演講時說:“每一種絕望的背後都蘊藏著另一種希望!”這句話同樣有他自己的經歷為證:
大學時的自卑使他充分利用時間,別人娛樂休閒時他拼命讀書,而且寫詩歌、寫散文,練就了優美的文筆,終於在數年後憑藉“內秀”贏得了一個“校花級”的女友。
出國雖未成功,但三年中積累的豐富的考試經驗和對出國流程的熟悉,使他看到自己在出國培訓行業方面的優勢,1993年創辦了新東方。
新東方成立後的經歷同樣充滿了碰壁和抗爭。由於大學教師相對封閉的生活,他嚴重缺乏社會經驗,當面對同行的惡性競爭,他不知所措,當必須同各個部門建立良好關係,他又不知所措……漸漸的“臉皮厚了”,學會了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懂得了應對社會的種種技巧。
所以俞敏洪說,新東方是自己出國夢想的“廢墟”上長出的一棵新苗,對一次次絕望境遇的突破令它茁壯。他告訴我們,辦新東方的將近13年來,他曾經無數次想放棄,如果任何一次放棄成為現實,都不會有現在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我們漸漸明白為什麼他的演講會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當面對這樣一個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勵志教材的人時,沒有誰不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未來。
“我願意做把珍珠串起來的線”
俞敏洪有著很強的自嘲精神,他說這也是被生活磨練出的智慧,“比如別人說你是一條蟲子,你說我連蟲子都不如,好,別人拿你沒辦法了。”
1995年底,新東方已經迅速發展到同期在校學生數千人的規模,這時俞敏洪發現自己一個人的精力不能讓新東方再有所突破,他想到了那些大學時代優秀的校友。
在美洲,俞敏洪冒著暴風雪駕車長途“奔襲”,在過著優裕生活的同學們家裡,青梅煮酒縱論國內形勢、現身說法談說成功況味,終於煽動得那些“比他優秀”的校友紛紛歸國,加入新東方陣營。從此新東方如虎添翼,迅速做成全國外語培訓行業第一品牌。
當面對一片大好的發展形勢,為什麼不吃“獨食”,而要召喚回那麼多的精兵強將,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競爭對手?俞敏洪說,首先是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已成定局,出國潮形成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全可以各做各的互不干擾,所以他們約定了在新東方的招牌下各自的創業領域。另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獨自做事讓他孤獨而憂鬱,而且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凝聚這幫人。
周成剛是俞敏洪的高中同學,當年因為僅有一次落榜經驗而“屈居”班裡的英語課代表,後來成為英國BBC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如今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他告訴我們,敏洪最大的魅力是他的氣度和胸懷,沒有這一點留不住新東方眾多的“牛人”。
但是,俞敏洪把這歸結為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帶來的反面優勢。他說,自卑使人敏感,繼而懂得察言觀色,揣摩別人心理,這種敏感一旦迴歸了自信,會形成一種更善於與人溝通的能力,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俞敏洪用一個比喻形容新東方“大腕雲集”狀態下的自己:新東方的成功來自於一批人的個性魅力,我惟一做到的就是把這批人攏在一起變成一個團隊,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每個人都是一顆珍珠,我願意做把珍珠串起來的線,非常耐磨,有自我修復功能,這條線在這些珠子中不值錢,但是能把大家變成美麗的項鍊。
關於這條“項鍊”,俞敏洪還曾經有過一個自嘲的搞笑說法: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在奮鬥。
“新東方帶給我的最大財富不是錢”
2000年到2003年,新東方經歷了痛苦的轉型階段。由於每個領域都急劇擴張,利益的衝突在所難免,俞敏洪發現,當初的哥們兒合夥制、幹活掙錢分錢的聚合方式不再適應形勢,反而成為發展的障礙。他們不得不尋求規範的制度保障,而這就面臨要麼解體,要麼實現利益和權力再分配的局面。
俞敏洪再次經歷了一種絕望,在無數人眼裡已經足夠成功的他,獨自一人處於無助的煎熬中。他告訴我們,那個時候,無休止的爭吵考驗著曾經的友情,很好的朋友瀕臨反目。
但是新東方最終走出了那個紛爭的階段,他們請來專業的諮詢公司,幫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04年以後的新東方開始以國際標準鍛造企業,建立起了董事會,有了制度框架下的決策層和管理層,大家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做事,而不是原來的“山大王”各自獨大。俞敏洪說,我們的核心人才一個都沒有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為了一個團隊的未來完成個人的妥協和讓步,可以說給中國知識分子創業樹立了榜樣。
這一切應該歸功於這是一群有志於教育事業的理想主義精英。俞敏洪說,我們大家都明白,教育是一種氛圍,而不是一棟樓或多少資產,新東方的上空籠罩著一股“氣”,這是人才的沉澱形成的,人散了,“氣”就散了,事業不可能做大,這也是許多培訓機構想要模仿新東方而無法做到的。
事實上,作為擁有全球26個分校,年培訓學員80萬人,下轄密佈在教育產業鏈上圖書出版、線上教育、軟體研發等眾多分支企業,資產數億元的大型綜合性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如今的俞敏洪有著另外一種煩惱:他為此犧牲了許多的個人興趣和愛好,喜歡的研究領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原本一竅不通的企業管理、國際財務、資本運作等知識不得不從零開始。
財富已經不是俞敏洪和新東方人的第一追求,他說,對於企業來說,如果以賺錢為終極目標,肯定做不長,錢只是過程和手段,為了目的服務。新東方現在的最高目標,就是教育和教育產品的開發,新教育模式的探索,為中國未來的教育開啟道路。這個目標,不是說有錢就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為了錢幹活的成分佔不到50%”。
具體到俞敏洪個人,也是一樣,他說,我最喜歡的是教書,但是假如說只是教書別的都不去做,新東方也不會有發展。在這一突破自己的過程中帶給我的最好的東西,不是財富,而是領悟、體會、感覺、思考,是一種磨練之後的平和心態。
對於俞敏洪來說,任何一次更大成功的背後,都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失敗,但是有了這種比財富更重要的心態,任何的失敗都不足畏懼,也許這就是他“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祕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