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培養不出來見識的人?

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培養不出來見識的人?

返鄉後今年基本沒有走親戚不是我這人現在思想有問題,是人會變!我算了一下我以後在這片貧瘠的黃土能待的時間是1044小時6分鐘44秒。我怕那些親戚的問!往往這些問題我沒法回答,一月的北方冬天零下7度左右。我不冷但是心寒。

回家父母就聊村裡的大學生,這個加工後的報廢零件。

       讀林語堂文集後發現我們正在喪失一種能力深度思考能力,這種冥想後的智慧!

       博學的人不一定有見識,我之前實驗室有大部分博士和博後,教育和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知識發展上的鑑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力。有教養的人或者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是很博學,而是沒有丟失赤子之心。然而我們從小受過工教育的這類人很博學嗎?能把理想變成現實。我曾經見過兩類人:一是無論我們談到什麼問題都能用一串數字和例子證明他的理論。可是這類人的見解是令人氣短的,這類人非常博學不乏是直博或者高層次人才只是人才!缺乏見識和鑑賞力這種鑑賞能力建立在自己的分辨能力和社會觀,價值觀。

通常我們選擇黃、紅、黑三條路時,這種缺乏對生活的挖掘的基於藝術的鑑賞能力和意識早已魂飛魄散!我追求生活的詩意在我堂姐眼裡就是裝逼!她畢業後在本地一個地方機關工作。中國人在分學者後一般定義為學、行、識,對於歷史而言放棄了發現作者獨出心裁的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能力。各種節奏塞滿了那些所謂的屬於個人觀點社會主義價值觀,最核心的東西早已沒有地址可儲存。

       怎樣算有見識?

       我們生活的社會多維度的所以要有梯度優化的能力,高維做事低維分析尋根問到底。獨立的判斷能力不受政治環境,文學,藝術,宗教的渲染。獨立的判斷、選擇、鑑賞、去做一件事。

      學而不思!

       這個毛病很常見就我自己吧,從工科和理科攻讀雙學位開始,我註定成這樣的人,“machine learning”大量的節奏型學習早就喪失了思考能力。

      機械化教育後果使我們成為知識輸出型機器,這種缺乏靈魂的技術往往在我們看來是科學。

     我讀了18年還是不知道劍橋街在美國,直到有一天我朋友去哪裡讀書。荒誕是歸功於我的高中分科和對藝術世界的追求淡化。

     知識的追求是個人問題不是炫耀,當教育是一種信念,那麼知識追求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且改變人的容顏,你讀的書體現在你的選擇裡面。

     故鄉和遠方

     我這人習慣慢節奏,就這樣我也沒辦法。當我的同學phd博二了,我剛剛本科畢業,當時這樣的phd很少。我家在一個離公路隔壁很近村子這裡已經變成《空心村》,這個單誰來買?這裡的文明已經跟著文人筆下的墨跡風乾在歷史中,停留在言談中。遠方已經是我的故鄉!

   回家的交通和離家的現實讓我變得臃腫,走不動去探親訪友。我的心空了!

    前幾天一個之前不是很熟的朋友訴苦夜談經歷。蘇州人小學讀完後到加拿大讀完本科後申請到牛津,她讀到我書本上的大學!我很佩服她聊著聊著訴說著自己這些年心酸,人要生病,在英國生病就是一種尷尬。

    於是乎我思考現在人與人的冷漠,異鄉人的國度我們骨髓裡會思念一個名族,時間沖淡回憶的影子而又加深了記憶的顏色。

     這個是一種失落的聯絡·········,打工回來娶親10萬的風氣盛行。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剝奪很多人生存的權利,團聚在那些VR的世界裡,只有春節的力量才能讓人集體在一起。

   祭祀那些遺失的文明早已隨著勸酒文化塵封在歷史中,掃墓點燈只有極少的爺爺輩堅持著,在我們這邊有個遺失的文明就是社火和十五點燈找蜈蚣,也叫訫蚰蜒!兒時回不去了我們也都回不去了,這個長滿皺紋的家。

    葬禮成了集體聚餐聚財的機會,妻子房子車子是家庭穩定的基礎。紐帶關係早已勒死了人情。

知識的無力感!工科還好,那些文科的某些教授都成了高中代課老師,回家到底看什麼?也就填了許多矛盾。

   自律給你自由,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願萬里歸來仍是少年!

    2017計劃:每週粗讀四篇論文或40頁書籍,完善自己GitHub和gitbook,6月前寫兩篇論文,測試一個demo,做一次義工,徒步行一次,走一萬里路!參觀三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