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系統安裝時的分割槽方案
安裝Ubuntu的時候很多人都推薦在安裝的時候選擇更多選項,然後手動給swap,home等分割槽。雖然直接選擇預設的選項安裝其實也可以,最簡單的莫過於“清除整個硬碟並安裝Ubuntu”選項,單擊“繼續”按鈕,安裝嚮導將根據原有的分割槽資訊自動選擇合理的分割槽方式。新手可以這麼做。之所以手動分割槽的原因是:
手動分割槽最大的理由是資料安全;尤其是桌面使用的時候,很容易折騰掛掉,然後再也起不來了。而如果你的home目錄是單獨分割槽的話,你完全可以重灌,然後把home目錄掛在回去,既不會丟資料也不用重灌的時候備份資料。
各分割槽使用考量,比如你安裝軟體多的話,就把系統目錄給大點,但是如果你自己的資料檔案比較多,那就把home目錄給大點。
總結一下,我覺得是否要手動分割槽還是取決於自己安裝和使用需要。如果你喜歡小折騰,比較怕掛掉丟失資料,或者純粹的強迫症,那就手動分割槽。如果你不想關注哪個分割槽到底多大,萬一home目錄分小了,以後要麼手動重新調整分割槽大小,要麼把個人檔案放系統目錄,那麼就自動分割槽好了,都放一起。
我的分割槽方案是:
sda1:/boot 主分割槽 2G
sda2: / 邏輯分割槽 30G
sda3: /swap 邏輯分割槽 8G
sda4:/tmp 邏輯分割槽 5G
sda5:/usr 邏輯分割槽 70G
sda6:/home 邏輯分割槽
/boot :存放啟動Linux時使用的一些核心檔案;
/root :root(超級管理員)的使用者主目錄;
/sbin :s就是Super User,存放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系統管理程式;
/dev :dev是device(裝置)的縮寫;這個目錄下是所有Linux的外部裝置;
/etc :所有的系統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檔案和子目錄;
/home :使用者的主目錄;
/lib :存放系統最基本的動態連結共享庫;幾乎所有的應用程式都需要用到這些共享庫;
/lost+found :這個目錄平時是空的,當系統不正常關機後,一些丟失檔案會存放到該目錄下;
/mnt :空目錄,系統提供這個目錄是讓使用者臨時掛載別的檔案系統;
/proc :虛擬目錄,它是系統記憶體的對映,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訪問這個目錄來獲取系統資訊。
/usr :這是個最龐大的目錄,很多應用程式和檔案幾乎都放在這個目錄下;包括以下內容:
/usr/X11R6 :存放X-Windows的目錄;
/usr/bin :存放許多應用程式;
/usr/sbin :存放給超級使用者使用的一些管理程式;
/usr/doc :存放Linux文件;
/usr/include :Linux下開發和編譯應用程式需要的標頭檔案;
/usr/lib :存放一些常用的動態連結共享庫和靜態檔案庫;
/usr/local :一般使用者的/usr目錄,在這安裝軟體最適合;
/usr/man :幫助文件目錄;
/usr/src :Linux開放的原始碼就存在這個目錄;
/var/log分割槽,是系統日誌記錄分割槽,如果設立了這一單獨的分割槽,這樣即使系統的日誌檔案出現了問題,它們也不會影響到作業系統的主分割槽。
/tmp分割槽,用來存放臨時檔案。這對於多使用者系統或者網路伺服器來說是有必要的。這樣即使程式執行時生成大量的臨時檔案,或者使用者對系統進行了錯誤的操作,檔案系統的其它部分仍然是安全的。因為檔案系統的這一部分仍然還承受著讀寫操作,所以它通常會比其它的部分更快地發生問題。
/var :存放那些不斷在擴充著的東西;為了保持/usr的相對穩定,那些經常被修改的目錄可以放在這個目錄下;其中,系統的日誌檔案就在/var/log目錄中 hadoop生產環境/var/log最好單獨分成一個100GB以上的分割槽,如果只是測試的話可以不單獨給/var/log分割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