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在讀研究生+未來要讀研同學們的一封受益匪淺的信”(摘錄+整合)
(僅以此文使自己進步,時時規範自己的行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當你上課感覺就像打醬油時,當你對研究生很迷茫時,當你坐在電腦前孜孜不倦時,請看下面的文章,很受用,至少我心裡現在沒有以前浮躁。好的文章有時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大學一位老師說:“不可否認的是,研究生面臨著比較大的生存壓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沒有生存威脅的情況下,要專注於學習。”他表示,在社會心理普遍比較浮躁的情況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寬廣的視野來,權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基礎,“瘋狂做兼職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認為,研究生要從長遠來看,看到社會整體的發展趨勢,堅定發展的信念,不為暫時的困難所束縛,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時的較小的物質利益所矇蔽。“在校研究生100萬,在我國整個人口結構中佔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研究生仍然是社會的精英群體,既然是精英群體,就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讀研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心理狀態,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很困難。不過既然已經上了研,就不要抱怨了,努力想想自己該幹啥才是王道。首先需要明確幾種好的心態。
1. 無論做研究還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導師給你太多的指導,這點全世界都一樣,不要抱怨,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好的導師能夠在大方向上給一些意見,但具體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
2. 別人沒有義務來幫助你,不管是師兄或同學,最可靠的人永遠是自己。別人幫助你,要表示感謝,並努力幫助別人。別人不幫助你,也不要抱怨。
3. 不要抱怨課程無聊,老師講的不好。讀到研究生,自學能力沒有的話不如退學。
4. 研究生畢業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給能力強的人,不是給學歷高的人,見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虛心學習。
研究生期間應該做的事情:
1. 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30以前你找病,30以後病找你。
2. 如果你學的專業,中國不是最好的,那麼請好好學英語
3. 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學著改變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善待你周圍的人。
4. 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訂計劃,執行計劃。這個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5. 學習怎麼使用google scholar,包括各類搜尋方法
6. 爭取每一個能讓自己能力增強的機會(實習,比賽之類的),個人建議大家要努力爭取實習機會,和導師好好商量,3個月的相關領域的實習會對能力的幫助很大。對找好的工作也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7. 每天看書。除本專業的相關書籍外,看半個小時其它方面的書:經濟學,管理學,各類勵志書籍。 還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blog。
8. 養成寫東西的習慣。定期寫blog是一個好辦法,寫作
9. 多動手,對cs的同學來說,多寫程式,多看程式。自己去找英文論文看。
10. 培養遊戲之外的一些愛好。
11. 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先理解別人的觀點,學會聆聽。
研究生畢業前應該具備的能力:
1. 能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口頭+書面
2. 能夠順利的專業英語論文,基本不要翻譯軟體
3. 對自己的職業有初步的規劃和想法。
4. 知識面擴大,做好踏入社會的準備。
5. 身體健康,還能打打球。
6. 有一幫不錯的朋友,能夠互相幫助。
book list:
1.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建議多讀幾遍)
2. 要事第一 (學學定計劃,規劃時間)
3. 聰明人的訓練 (勵志的看以上三本就可以了)
4. 經濟學 (第17版)
5. 什麼是數學 理工科強烈推薦
6. 人性的弱點
如何充實地度過研究生生活:
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
一、研究生期間我們應該做什麼
1)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儘量廣地涉獵學科基本知識,儘量深地瞭解研究領域方方面面、過去和現在
2)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儘量多的學習各種研究方法,熟練掌握研究過程和步驟
3)學會寫論文:寫論文不僅是訓練表達能力,更是訓練思維的邏輯性,論文體例雖是八股,但卻是整理思路、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結構,不可不尊重
就個人而言,個人心理管理就是經常自我心態調整。知足長樂、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娛樂要相結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經常有抱怨
3、不要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4、正確面對困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
二、如何確定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
(小故事)有一個草坪鋪路的故事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保護草坪是很難的,因為草坪上的路往往並不是按人的方便性來修的。有一次一個設計師承接了一個專案,交付使用後在這個建築物的周圍全部鋪上了草坪,沒有路,任人去踩,幾個月後,草坪上就分明出現了幾條道:有粗有細,然後他就此基礎上修路,也有粗有細,結果可想而知。
在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要張開你的所有觸角,去看,去讀,去感受,你會不自覺地愛看一些東西,那是你的興趣,也是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日子久了,也會出現幾條路,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標。學會傾聽心音,讓心來告訴你如何走,就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流行的熱點牽著跑。
三、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
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最早的論述專著或教材,比如協作學習,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之後,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因為心中有數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工作必須要先做,不可以在網上亂搜論文,否則,你會感到:看了20篇文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還沒有形成,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認識還算幸運,有的人恐怕被偏見所引導,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四、如何選定一個研究課題
對於現在我們研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不妨多做一些泛讀:
1。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
2。翻翻國內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麼
根據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會很自然地有所傾向,再多看看你感興趣的話題,比較之後,也許就形成了你的論文選題了。
PS:聽過一句話,不管現在的專業是不是熱門,或者多麼地不堪,但是,一旦不愛自己的專業,自甘平庸,那畢業的時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爛的專業,先愛她,然後學好她
part2
1 從來就沒有太晚的時候
很多人老是說自己基礎如何如何差,擔心搞不定。有這種心態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來的。我當年本科 也是爛的一塌糊塗,但是上了研究生後我說要用三年的時間做一點事情證明給自己。事在人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畢業的時候論文專利什麼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總和超過16,專利一項現在公示)。
2定位決定地位
我當初上研究生的時候,老聽博士師兄們討論SCI,一問才知道就是發表的文章被一個叫web of science的搜尋引擎收錄的文章。雖然中文雜誌有一些被收錄,但是英文雜誌幾乎全部收錄。於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發英文文章豈不省事。中文文章審稿 慢,週期長。另外再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自己以後想走的路。還是直接走國際路線比較好。我畢業的時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現在回過頭來看,也覺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難。
03 導師的層次決定你的層次
如果你是一個勤於努力的人,想要飛的更高的話,導師的層次決定了你的層次。以我導師為例,他在我們這個這個方向研究搞了幾十年, 是國際公認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觸的都是我們這個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經常邀請一些大牛來所以做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而一般導師的學生是不能有這個機會的。他看問題和做事的方法給了我很多啟發,所以選擇導師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說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麼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強的都是牛人。所以不$2教授博導,副教講師,還是前輩師兄,只要能就某一個問 題和你討論,都是學習的好機會。我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導師也是我導師的在讀博士,剛開始聊很具體的問題,後來討論的面就比較廣了。三年下來,感 覺就不一樣。當然為了準備討論的題目而翻看資料論文,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05 文獻要多看
剛開始看文獻的時候,什麼雜誌都看。到後來就發現了本專業的主流雜誌,所以這幾個雜誌幾乎是每期瀏覽,重點閱讀。一個雜誌一旦成為了本專業的 主流,那一個定有很多年的積累,對於一個初入此到的新人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報告,對於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詳細相信,通過引用可以到了解導這篇文章的分量。當文章看到一定數量之後,你也會發現其實 一個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幾個到十幾個小組。這樣的話就可以對這些小組的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和跟蹤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也是另外一個江湖,不瞭解江湖的形勢怎麼能混的下去呢?。
06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發IF高的雜誌,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來的。 像我剛開始的論文投在IF一點幾的雜誌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點幾的雜誌上。所以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從良到優還是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
07 活要乾的漂亮
很過國際一流的雜誌,文章的組織,圖表的設計都很漂亮,還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們要好。有人說有了好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 不會完美的表達自己的結果也算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一個好的研究人員,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還需要將此工作介紹給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論文不光是一篇 好的報告,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回國頭來看,現在自己對當年發表的論文在構圖方面還覺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當然了現在的眼光也很當年不一樣 了。像Latex這樣的軟體學會了還是很有用的。
08 要有一點歷史知 識
對於本學科的發展歷程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最好做一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橫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學科發展相比較,認識到本學科現在所處的地位。縱向就是比 較它的發展過程,如果該學科現在熱,為什麼熱,如果冷,為什麼冷。一兩年看不出來,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這樣一個範圍,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很多國外專業的經典書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紹學科發展歷史的。
09 如何找牛人
下面幾個辦法我覺得還不錯,大家試試如何。
一個是本專業的主流期刊,裡面的編委都是在本領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專業的會議的顧問名單,再 爛的會議也能找幾個牛人來充充場面。至於他們來不來開會就另當別論了。
第三一般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會有國際的學術團體,學會。像APS,ACersS, IEEE等。
這些學會一般每年都會有年會,會上一般都會發幾個大獎來肯定牛人鼓勵後進。找到這樣的獲獎名單,一個一個的看,也會找到不少已經是牛人或者快 要成為牛人的人。對於本專業的牛人,尤其是國際上認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們的名字,更要知道他們為什麼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個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載下來看看,如果你能從文章裡面看出來該文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錯了。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開端,是人生中的關鍵一步。回顧自己的基礎研究學習生活,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1. 持之以恆的精神。基礎研究工作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一旦我們確定一個研究方向以後,尤其是對於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而言,沒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 鑑。這個的研究過程是一件非常艱難和困苦的事情,這個過程有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堅持。記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個高階力 學培訓班上,一個交大的教授講他研究的一個專案已經有1年多了,但是毫無進展。哈佛大學的鎖志剛教授說再堅持一下,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堅持是我們最終解決問題的心態,具有這個心態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2. 開放合作交流的意識。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由於自己知識積累有限。因此要經常與自己的導師以及領域內的教授進行討論交流,他們的一 句話往往會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關鍵。這個過程往往是判斷你的觀點正確與否的一個途徑。這個過程也是培養自己具有團隊意識的過程。另外對於一流的大師我們 也不要懼怕,要敢於表達自己點觀點,有時候哪怕即使是錯誤的。
3. 保持一個好奇心。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多,瞭解其它學科的知識對於啟發自己的思維以及解決自己領域的問題有時會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對於新的科技報 道以及進展,要了解要思考。對於新鮮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個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是培養自己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進行創新的原動力。
總之,做研究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進行,不能為求一時的結果或成績而違反科學道德,要有耐心、恆心和自信心。用鍾萬勰院士的一句話就是:“ 科學研究,要獨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為一時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10 文章多多益善
這是一個人心浮動的年代,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像愛因斯坦那樣靠兩三篇文章就可以驚動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 這一輩子只有幾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對科研工作的提煉和總結。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論文應該是必須的。現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 是小同行。具體到某一個點上,可能與你相同的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 因此通過發表在國際公認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作為一個評價體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慮的中國的國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評價,礙於人情世故,很難得到一個公正 的評價。既然國內現在以SCI為標準,那這個引數的值當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說不能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在本行業的主流國際期刊
發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襲,就算灌水也總比在國內那些雜誌上灌水強。在不能得到一個更加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前,多發SCI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與其抱怨論 文,還不如趁早研究論文是個什麼東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難,走進去了也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了。
1、先看綜述,後看論著。
看綜述搞清概念,看論著掌握方法。
2、早動手。
在師兄師姐離開之前學會關鍵技術。
3、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往往會以搞到全文為樂,以至於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內容,更不屑於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4、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絡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5、做好記錄和標記。
影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6、準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
轉引造成的以訛傳訛不勝列舉。
7、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援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
8、交流是最好的老師。
做實驗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覆嘗試?放棄?看書?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可以使大家暢所欲言,而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實驗折騰半年,後來別人告訴你那是死路,豈不冤大頭?
9、最高層次的能力是表達。
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終都要靠別人認可。表達能力,體現為寫和說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素質。比如發現一個罕見病例,寫好了發一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病例報道。比如做一個課題,寫好了發一篇或數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論著摘要或被槍斃。一張圖,一張表,無不是表達能力的體現。寥寥幾百上千字的標書,可以贏得大筆基金;雖然關係很重要,但寫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說,我不學PCR,不學spss,只要學會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話有一點道理,實驗室的boss們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經常有研究生因思維敏捷條例清楚而令人肅然起敬。也經常有研究生不理解“為什麼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闆卻讓另一個沒怎麼幹活的人寫了文章?讓他去大會發言?”你沒有看到人家有張口就來的本事嗎?
10、學好英語,不學二外。
如今不論去日本還是歐洲,學術交流早已是英語的天下。你不必為看不懂一篇法語的文章而遺憾,寫那篇文章的人正在為沒學好英語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暫且不要去學二外。
英文文章寫作
1、閱讀10篇文獻,總結100個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
經常複習。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這屬於平時看文獻的副產品。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寫出論文的草稿。要按照標題、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結果、討論、致謝、參考文獻、圖例、圖、表、照片和說明的統一格式來寫。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雜誌的格式。
3、針對論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種具體方法、要討論的某一具體方面,各找5-8篇文獻閱讀,充實完善。
這裡討論的只涉及英文表達,也只推薦給缺乏英文寫作經驗的人。
4、找到你想投的雜誌的稿約,再找2-3篇該雜誌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寫。
注意,每次改寫都要先另存為不同的檔名,以免出了問題不能恢復。
5、找英文高手改。
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語論文編輯服務(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錢沒時間的人強烈推薦。
文獻管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貼上為檔名。
注意,檔名不能有特殊符號,要把 \ / : * ? | 以及換行符刪掉。 每次按照同樣的習慣設定檔名,可以防止重複下載。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資料夾。
資料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資料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檔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示,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
5、影印或列印的文獻,用打孔器打孔,裝入硬質資料夾。
我們經常會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聰明,殊不知這些都會降低論文質量。
投稿
1、知而不引
明明借鑑了同行的類似工作,卻故意不引用同行的類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穎”“領先”。實際上審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斷章取義
故意擷取作者試圖否定的部分來烘托自己的觀點。
3、引而不確
沒有認真看原文,引文錯漏。
4、來源不實
某些字句來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學術的出版物),且不註明來源。常見於一些統計數字。
5、盲目自引
不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工作與前期工作之間的關係,而是單純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數而自引。
寫畢業論文
1、先列提綱
不列提綱,上來就寫,是壞習慣。幾百字沒問題,幾千字勉強,幾萬字就難了。必須列出寫作提綱,再充實完善,以保證思路的連貫和字數的均衡。
2、平時多寫
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工作,多寫文章多投稿。到最後階段,把這些文字有機地組合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畢業論文。
3、不要羅列所有資料
為了保證畢業論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會觀測較多的指標。但畢業論文並非資料越多越好。一定要捨棄那些與主旨關係不大的資料。否則,要麼顯得累贅鬆散,要麼成為破綻。
4、列印修改
在電腦上直接修改,會遺漏很多錯誤。要儘可能地減少任何錯誤,一定要打印出來修改。
5、讓別人指出錯誤
自己修改,仍然受個人習慣的侷限。錯誤擺在那裡,卻熟視無睹。讓別人給你指出錯誤吧,不管他與你是不是同一專業。
怎樣讀文獻
1、目標:
漫無目的則毫無效率,抓不住重點才效率低下。選題之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迷茫狀態,不知從哪入手。胡亂看了大量文獻,卻不知所以然。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同行的啟發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入門就從這裡開始。即使導師不導,沒有定題,自己也要先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看文獻。不管你將來做不做這些東西,總比沒有目標好得多,保證有收穫。科研的一般法則是共通的。
2、層次:
對於一個具體的課題來說,相關文獻分屬於三個層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課題。例如有人研究幹細胞定向分化治療帕金森病,對他來說,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領域是帕金森病的幹細胞治療,研究課題是某種物質誘導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看文獻時要分清手上的文獻是屬於那個層次,這決定你對它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研究方向層次的文獻:一般涉及,基礎知識,學科水準,瞭解當前重大進展與趨勢,達到專業人員水平;研究領域層次的文獻:瞭解焦點與熱點,已/正/將進行的課題,達到專家水平;研究課題層次的文獻:要全面,瞭解歷史、現狀、展望、主要方法、手段,達到No1專家水平。正確分辨文章的層次,才能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3、形式:
廣義的文獻包括可以閱讀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書、專著、會議摘要彙編、期刊、網頁、甚至ppt檔案。比如要了解免疫應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書;要參考大鼠腦立體定點陣圖譜,最好是看專著;要知道最新進展,最好是查閱期刊;要了解別人的研究動向,最好是參會或看會議論文彙編。不要找錯資訊源。
4、程度:
對文獻的熟悉程度不同,閱讀文獻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學習式閱讀,逐字逐句,搞清細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初的十幾、幾十篇要精讀,精華的幾篇甚至要背誦。老手搜尋式閱讀,已熟悉各種研究的常見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夠迅速提取關鍵資訊,把握思路,經常不按常規順序閱讀。有人看圖說話,有人辨數識字。高手批判式閱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
實際上沒有一篇論文是無懈可擊的。新手要穩,老手要準,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研究生、導師和審稿人,但認真鑽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實現從新手到高手的嬗變。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
5、矛盾:
文獻讀的多了,腦子裡塞滿了資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而無所適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循證醫學劃分臨床試驗證據的等級;同理,我們看文獻也要重視實驗證據的強度。
發現矛盾,是第一步;找出異同,是第二步;思考解決,是第三步。從相互矛盾的結論推導中發現矛盾的根源,此時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維定勢,從原始的科學問題出發,“無招勝有招”,真正是到達另外一種境界了。何必翻譯外國人的綜述謊稱自己的綜述?何必重複別人做過的實驗謊稱自己的思路?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學習指導
怎樣做研究生
本文的主旨是解釋如何做研究。我們提供的這些建議,對於研究本身(閱讀、寫作和程式設計)、理解研究過程以及開始研究(方法論、選題、選導師和情感因素),都是極具價值的。
1. 簡介
這是什麼?
並沒有什麼神丹妙藥可以保證在研究中取得成功,本文只是列舉了一些可能會對研究有所幫助的非正式意見。
目標讀者是誰?
本文主要是為新入學的研究生而寫。
如何使用?
要精讀完本文,太長了一些,最好是採用瀏覽的方式。很多人覺得下面的方法很有效:先快速通讀一遍,然後選取其中與自己當前研究專案有關的部分仔細研究。
本文被粗略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研究者所需具備的各種技能:如閱讀,寫作和程式設計等等。第二部分討論研究過程本身:即研究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做研究,如何選題和選導師,如何考慮研究中的情感因素。很多讀者反映,從長遠看,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有價值,也更讓人感興趣。
本文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掌握一些閱讀的訣竅。
二、如何成為研究領域的一員:與相關人員保持聯絡,他們可以使你保持對研究前沿的跟蹤,知道應該讀什麼材料。
三、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對幾個領域都有基本的理解,對於一個或者兩個領域要精通。
四、如何做研究筆記。
五、如何寫期刊論文和畢業論文。如何為草稿寫評審意見,如何利用別人的評審意見。如何發表論文。
六、如何做研究報告及演講。
七、掌握和自己相關領域的程式設計。
八、有關研究生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選導師。不同的導師具有不同的風格,導師是你必須瞭解如何利用的資源。
九、關於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將佔據研究生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本部分涉及如何選題,以及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十、研究方法論。
十一、或許是最重要的一節:涉及研究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設定目標,如何避免不安全感,保持自信,享受快樂。
一、閱讀
很多研究人員花一半的時間閱讀文獻,可以很快地從別人的工作中學到很多東西。閱讀文獻,始於今日。一旦你開始寫作論文,就沒有多少時間了,那時的閱讀主要集中於論文主題相關的文獻。在研究生的頭兩年,大部分的時間要用於做課程作業和打基礎。此時,閱讀課本和出版的期刊文章就可以了。
在自己研究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需要的閱讀量,是令人望而止步的。
一個有用的小技巧是:首先找出那些最本質的論文。此時可以參考一些有用的書目:例如研究生課程表,其他學校(主要是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錄取程式的建議閱讀列表,這些可以讓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如果你對自己研究的某個子領域感興趣,向該領域的高年級研究生請教本領域最重要的十篇論文是什麼,如果可以,借過來複印。
回顧最近幾年的出版物,將那些非常感興趣的複製下來。這不僅是由於其中很多都是意義重大的論文,對於瞭解實驗室成員的工作進展也是很重要的。每年都應該去所在學校的電腦科學圖書館,翻閱其他院校出版的和自己相關領域技術報告,並選出自己感興趣的仔細加以閱讀。
閱讀論文是需要練習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閱讀所有的論文。閱讀論文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看論文中是否有感興趣的東西。論文可能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內容的介紹,但是也有可能沒有或者總結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讀,這看一點那看一點,瞭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麼。內容目錄(the table of contents)、結論部分(conclusion)和簡介(introduction)是三個重點。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順序快速瀏覽了。一旦搞清楚了論文的大概和創新點,就可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第二階段了。
在第二階段,要找出論文真正具有內容的部分。很多15頁的論文可以重寫為一頁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尋找那些真正激動人心的地方,這經常隱藏於某個地方。論文作者從其工作中所發現的感興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興趣的,反之亦然。最後,如果覺得該論文確實有價值,返回去通篇精讀。讀論文時要牢記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利用該論文?”“真的像作者宣稱的那樣麼?”“如果..會發生什麼?”。理解論文得到了什麼結論並不等同於理解了該論文。理解論文,就要了解論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選擇(很多都是隱含的),假設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論文指出了怎樣的方向,論文所涉及領域都有哪些問題,作者的研究中持續出現的難點模式是什麼,論文所表達的策略觀點是什麼,諸如此類。將閱讀與程式設計聯絡在一起是很有幫助的。如果讀者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在閱讀了一些論文後,試試實現論文中所描述程式的“玩具”版本。這無疑會加深理解。要知道,其他的機構具有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值得去閱讀,嚴肅對待,並引用它們的工作,即使你認為自己明曉他們的錯誤所在。
在第三階段,經常會有人遞給你一本書或者一篇論文並告訴你應該讀讀,因為其中有閃光的地方或可以應用到你的研究工作中。但等你閱讀完了,你發現沒什麼特別閃光的地方,僅僅是勉強可用而已。於是,困惑就來了,“我哪不對啊?我漏掉什麼了嗎?”實際上,這是因為你的朋友在閱讀書或論文時,在頭腦中早已形成的一些想法的催化下,看出了其中對你的研究課題有價值的地方。
二、建立關係
究生一兩年後,對自己準備從事的子領域已經有了一些想法。一般而言,引導所在領域潮流的工作最終會變成正式發表的論文,但至少在領域高手(領先者)完全明白一年之後,也就是說,高手的工作至少領先一年。
高手是如何發現新思路的?可能是來自某次會議,也可能來自於與別人的交流。下面是從新思路產生到發表的一般流程。Jo Cool有了一個好想法,她將尚不完整的實現與其他一些工作融合在一起,寫了一份草稿論文。她想知道這個想法究竟怎麼樣,因此她將論文的拷貝傳送給十位朋友並請他們進行評論。朋友們覺得這個想法很棒,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之處,然後這些朋友又把論文拷貝給他們各自的一些朋友,如此繼續。幾個月後,Jo對之進行了大量修訂,並送交給AAAI(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六個月後,該論文以五頁的篇幅正式發表(這是AAAI會議錄允許的最大篇幅)。最後Jo開始整理相關的程式,並寫了一個更長的論文(基於在AAAI發表論文得到的反饋),然後送交給某某期刊。某某刊要花大約兩年的時間,包括對論文進行評審,作者對論文修改所花費的時間,以及相應的出版延遲。因此,理想情況下,Jo的思想最終發表在期刊上需要大約三年時間。所以潮人很少能從本領域出版的期刊文章中學到什麼東西,來得太遲了。
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高手。下面是建立學術關係網的一些訣竅:有很多討論某個自己研究的子領域(如機器視覺)的郵件列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列表加入。 當與很熟悉本領域的人討論自己的思想時,他們很可能不直接評價你的想法,而是說:“你讀過某某嗎?”這並不是一個設問,而是建議你去閱讀某份文獻,它很可能與你的想法有關。如果你還沒有讀過該文獻,從跟你交談的高手那裡得到該文獻的詳細資訊,或者直接從他那裡借一份拷貝下來。當你讀到某份讓你感到很興奮的論文,影印五份送交給對之感興趣的其他五個人,他們可能會反饋回來很好的建議。
有的實驗室每星期或每兩星期聚會一次,對大家閱讀完的論文進行討論。有些人並不介意別人去翻看他們的書桌,也就是說,去翻閱他們堆在書桌上的不久要閱讀或者經常翻閱的論文。你可以去翻翻看,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當然了,首先要得到主人的許可,要知道有些人確實反感別人翻自己的東西。去試試那些平易近人的人。同樣,有些人也並不介意你翻看他們的檔案櫃。實驗室中可是有很多學問精深的人,他們的檔案櫃裡也是有好多寶貝。與利用學校圖書館相比,這通常是更快更可靠的尋找論文的方式。把自己寫出的草稿的拷貝分發給那些可能感興趣的人(這也有一個潛在的問題:雖然所在領域的剽竊很少,但也確實有。你可以在第一頁寫上“請不要影印或者引用”的字樣以做部分防範)。大部分人不會閱讀自己收到的大部分論文,因此如果只有少數人返回評論給你,也不用太在意。你可以如此反覆幾次——這是期刊論文所必需的。注意,除了自己的導師,一般很少將兩次以上的草稿送給同一個人。
當你寫完一篇論文後,將論文的拷貝送給那些可能感興趣的人。別以為人家自然而然地就會去閱讀發表論文的期刊或者會議錄。如果是內部的出版物(備忘錄和技術報告)就更不容易讀到了。
你保持聯絡的人越是各式各樣,效果就越好。嘗試與不同研究組、實驗室人員、不同學術領域的人交換論文,使自己成為沒有聯絡的兩個科研組交流的橋樑,這樣,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會冒出一大摞相關的論文。
如果某篇論文引用了自己感興趣的某些東西,做好筆記。維護一份自己感興趣參考文獻的日誌。到圖書館去看看能不能找到這些論文。如果要了解某個主題的發展軌跡,可以有意地去做一張引用的“參考文獻”圖。所謂的參考文獻圖,是指引用文獻組成的網:論文A引用B和C,B引用C和D,C引用D,等等。注意那些被經常引用的論文,這通常是值得閱讀的。參考文獻圖有奇妙的性質,由於經常研究同一主題的研究組可能相互並不瞭解,當你搜索該圖時,會突然發現進入另一部分的方式,這通常出現於不同學校或者採用不同方法的研究組。儘可能瞭解多種方法是很有價值的,這比非常深入的瞭解某一種方法更好。
跟別人交談,告訴他們你在做什麼,並詢問人家在做什麼。(如果你對與別的學生討論自己的想法感到害羞,也要堅持交談,即使自己沒有什麼想法,與他們討論自己認為確實優秀的論文。這將很自然地引導到下一步做什麼的討論。)當然也可以參加一些非正式的討論會,比如在午餐時。
從某個時間開始,你將會開始參加學術會議。如果你確實參加了,你會發現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會議論文都令人生厭或者愚蠢透頂(這其中的理由很有意思,但與本文無關,不做討論)。那還去參加會議幹嗎?主要是為了結識實驗室之外的人。外面的人會傳播有關你的工作的新聞,邀請你作報告,告知你某地的學術風氣和研究者的特點,把你介紹給其他人,幫助你找到一份暑期工作,獲得到別的實驗室工作的機會,諸如此類。如何與別人結識呢?如果覺得某人的論文有價值,就跑上去,說:“我非常欣賞您的論文”,並提問一個問題。這樣你會結識另外一群人,或許還會學到另外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去問高年級同學如何獲取這樣的機會,他們或許已經在你想去的地方工作過了,能幫你聯絡。
三、學習其他領域
通常的情況,你只能做自己研究領域的事情,對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事情一無所知,好像有些人現在也仍然這麼認為。但是,現在要求好的研究者對幾個相關的領域都瞭解頗深。計算的可行性本身並沒有對什麼是智慧提供足夠的約束,其他的領域給出了其他形式的約束,例如心理學獲得的經驗資料。更重要的是,其他的研究領域給了你思考的新工具,看待智慧的新方法。學習其他領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自己研究的領域本身並沒有評價研究價值的標準,全是借自於其他領域。數學將定理作為進展;工程會問某個物件是否工作可靠;心理學要求可重複的試驗;哲學有嚴格的思辨;等等。所有這些標準有時都在自己研究領域中起作用,熟悉這些標準有助於你評價他人的工作,深入自己的工作以及保護自己的工作。
下面是如何學習自己所知甚少領域的一些方法:
選修一門研究生課程,這很牢靠,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閱讀課本。這方法還算不錯,不過課本的知識經常是過時的,一般還有很高比例的與內容無關的修辭。
找出該領域最棒的期刊是什麼,向該領域的高人請教。然後找出最近幾年值得閱讀的文章,並跟蹤相關參考文獻。這是最快的感受該領域的方法,但有時候你也許會有錯誤的理解。
找出該領域最著名的學者,閱讀他們所著的書籍。
跟該領域的研究生泡在一起。
參看外校研究該領域的系的課程表。拜訪那裡的研究生院辦公室,挑選有用的文獻。
下面是一些需要了解的我們研究領域相關的科目(可能與我們的研究方向有出入,供大家參考):
電腦科學是我們所使用的技術。你需要選修的初級研究生課程肯定不能讓你對電腦科學有足夠的瞭解,因此你必須通過閱讀學習更多的知識。電腦科學所有的領域——理論體系結構,系統,語言等等——都是必須學習的。
數學可能是接下來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學科。對於工作在視覺或者醫學影象處理的人來說更關鍵。對於以系統為中心的工作,表面上看,並不相關,但數學會教你有用的思維方式。你需要能閱讀定理,如果具有證明定理的能力將會給本領域的大多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少有人能自學數學,光做個聽眾是不夠的,還得做習題集。儘可能早地選修儘可能多的數學課,其他領域的課程以後選也很容易。電腦科學是以離散數學為基礎的:代數,圖論,等等。如果你要從事推理方面的工作,邏輯是很重要的。邏輯是認識思維的主流方法。所以你必須具備足夠的邏輯知識,這樣你才能保護自己的觀點。
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認知心理學的某些知識。如果你想做有關學習的工作,那麼發展心理學是很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從一般意義上講也是很有用的,它能告訴你對於人類來說,哪些事情難哪些容易。它還給出了有關認知體系結構的認知模型。例如,有關兒童語言學習的工作就對語言處理理論施加了堅實的約束。
心理學中更“軟”的部分,例如心理分析和社會心理學,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影響看似很小,但具有潛在的重大意義。它們會給你非常不同的理解人是什麼的方式。像社會學和人類學這樣的社會科學可以起相似的作用。具有多種觀點是很有用的。上述學科你有可能需要自學,不幸的是,很難區分出這些領域哪些是優秀的成果哪些是垃圾。
物理學對於我們某些研究領域也具有極大的影響。
哲學是某些研究領域看不見的框架。哲學也能幫助你運用或者讀懂很多自己研究領域論文中用到的觀點。有關思維和語言的哲學與自己研究領域更相關。哲學存在著多種學派,從比較大的範圍來分,哲學可分為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大陸哲學則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東西有非常不同的看待方式。
看起來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是不是?確實如此。要小心一個陷阱:認為對於所有的X,“只有我對X瞭解的更多,這個問題才會變得容易”。要知道,與之相關需要進一步瞭解的東西是永遠沒完的,但最終你還是要坐下來去解決問題的。
四、筆記
很多科學家都有做科研筆記的習慣,你也應該這樣。可能你曾被告知從五年級開始,對於每一門科學課都應該記筆記,確實如此。不同的記筆記方式適用於不同的人,可以做線上筆記,記在筆記本或者便箋簿上。可能需要在實驗室有一個,家裡還有一個。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才會去讀它,因此可以記得比較隨意。記錄下自己的思索,當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對將來可能用到的參考文獻作小結。定期翻閱你自己的筆記本,有些人會做月度總結,方便將來的引用。
筆記中記錄中的東西經常可以作為一篇論文的骨幹。這會使生活變得輕鬆些。另外,你會發現寫粗略的論文——標題,摘要,分標題,以及正文的片段——是一種記錄自己當前工作的有效方式,即使你並不準備把它變成一篇真正的論文(過一段時間你或許會改變想法)。你或許會發現Vera Johnson-Steiner的書《Notebooks of the Mind》很有用,該書並不是描寫如何做筆記,它描述了隨著思想片斷的積累,創新思想是如何出現的。
五、寫作
寫作的理由有很多。勤於寫作不僅僅給你練習的機會。
在整個讀研的過程中,你需要寫一到兩篇(這取決於你所在系的規定)畢業論文,以獲得Ph.D.或者MS。
學術的規則就是要麼發表,要麼腐爛。在很多領域和學校,這通常只有在你成為一名教師時才會要求。但是我們實驗室的很多研究生畢業之前就已經開始發表論文了。鼓勵論文發表是促進研究的很好策略。
寫下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調整思路的方式。你會經常地發現自以為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寫下來就顯得語無倫次。
如果你工作的目的是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他人服務,就必須把它發表。這也是研究的基本責任。如果你寫得精彩,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你的工作。自己單獨完成寫作是很難的,你需要經常地從他人那裡獲得反饋。對你的論文作評論就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閱讀有關如何寫作的書籍。Strunk和White的《Elements of Style》對寫作中基本的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做了介紹。Claire的《The MLA's Line By Line》(Houghton Mifflin)是有關在句子級別如何進行編輯的書籍。Jacques Barzun的《Simple and Direct: A Rhetoric for Writers》(Harper and Row, 1985)是有關如何作文的。
寫論文時,讀讀那些寫作高超的書,並思考作者的句法運用。你會發現不知不覺地,你已經吸收了作者的風格。
要成為寫作高手,需要付出頗多,歷經數年,期間還要忍受和認真對待他人的批評。除此之外,並無捷徑可走。
寫作有時候是很痛苦的,看起來好像是從“實際的”工作中分心了。但如果你已經掌握了寫作技巧,寫起來會很快。而且如果你把寫作當作一門藝術的話,你能從中得到很多樂趣。
你肯定會遇到思路阻塞的情況,這有很多的可能原因,沒有一定可以避免的方法。追求完美可能導致思路阻塞:無論開始寫什麼,總覺得不夠好。要理解寫作是一個除錯的過程。先寫一個草稿,然後返回修訂。寫草稿有助於理順思路,如果寫不出來正文,那就寫個大綱。逐步對之細化,直到已經很容易寫出各部分的內容。如果連草稿也寫不出來,隱藏掉所有寫作視窗,然後隨便輸入自己腦袋裡想到的東西,即使看起來好像是垃圾。當你已經寫出了很多文字後,重新開啟視窗,將剛才寫的東西編輯進去。
另外寫作中一個常見錯誤是以為可以將所有的內容依次寫出。通常你應該將論文的核心內容寫出來,最後才是介紹部分。引起作者思路阻塞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切實際的以為寫作是很容易的事情。寫作是耗時耗力的,如果發現自己每天只能寫一頁,也不要放棄。
完美主義可能會導致對本來已經足夠好的論文還在不停地打磨。這是浪費時間(這也是一種有意無意之間逃避做研究的表現)。將論文看作你與本領域其他人交談時的談話。在交談中,並不是每一句話都是完美的。很少有人會期待自己的某次談話就是全部的故事,是與對方的最後一次交流。
寫信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很多技術論文,如果其風格更類似於給朋友的信,那麼會有很大的提高。堅持記日記也是練習寫作的方法(也會使你試驗更多的文體,不僅僅是技術論文)。這兩種方法還有其它的實質作用。
一個常見的陷阱是花很多時間去追求修辭而不是內容。要避免這樣。LaTeX並非完美,但是它有很多你所需的修飾語。如果這還不夠,還可從其他從事這一研究的人那裡借用一些詞語用法。很多站點(例如MIT)都提供一個寫作修辭的資料庫。
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這是清楚的寫作中最難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寫了拙劣的東西,且不知道如何修改,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一旦搞清楚了自己要說什麼,說就行了。
論文的寫作要有利於讀者查詢到你所做的工作。無論是段落的組織還是通篇的組織,都要將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前面。要精心寫作摘要。確保摘要已經反映出你的好思路是什麼。確保自己明白自己的創新點是什麼,然後用幾句話表達出來。太多的論文摘要只是一般性地介紹論文,只說有一個好思路,卻不說是什麼。
不要用大話來販賣你的工作。你的讀者都是很優秀的人,正直且自尊。與之相反,也不要為自己的工作道歉或者進行消減。
確保自己的論文有中心思想。如果你的程式在10毫秒內解決了問題X,告訴讀者你是如何辦到的。不要只是解釋你的系統是如何構建的,是做什麼的,還要解釋其工作原理和價值所在。
寫作是給人看的,而不是機器。因此僅觀點正確是不行的,還要易懂。不要靠讀者自己去推理,除非是最明顯的推論。如果你在第七頁的腳註上解釋了某個小玩意的工作原理,接著在第二十三頁沒有進一步解釋就引用了它,此時如果讀者感到困惑一點都不值得奇怪。正式的論文要寫清楚是很難的。不要模仿數學領域的文獻,它們的標準是儘可能少的解釋,使讀者感到越困難越好。
如果你等做完所有的工作後才開始寫作,會失去很多。一旦開始了某個科研專案,建議養成這樣的習慣:每隔幾個月,就寫一篇解釋當前工作進展或者學習所得的非正式論文。從你研究筆記中的記載開始,花兩天的時間寫下來——如果你花的時間更長,說明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寫的只是草稿——不是為了被引用的那種。將論文複製數十份,送給你的朋友和那些感興趣的人(包括你的導師)。與寫正式論文相比,這樣做也有很多好處(評論,理清思路,寫作練習等等),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付出無需那麼多。如果你做得不錯,這些非正式論文以後可以作為正式論文的骨幹內容,也就是從自己實驗室的Working Paper成為一篇期刊文章。一旦你成為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的成員,會有很多人給你寄論文拷貝要求評論。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論文的評論是很有價值的。因此你評論的論文越多,你獲得支援就越多,也會收到更多人對你論文的評論。不僅如此,學習評價別人的論文也有助你的選擇。為論文寫有用的評論是一門藝術。
要寫出有用的評論,需要讀兩遍論文。第一遍瞭解其思想,第二遍開始作評論。如果某人在論文中屢次犯同一錯誤,不要每次都標記出來。而是要弄清楚模式是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對此還可以做什麼,然後在第一頁清晰地指出或者私下交流。
不要在論文寫毀滅性的批評如“垃圾”,這對於作者毫無幫助。花時間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要設身處地地為作者著想。評論有很多種,有對錶達的評論,有對內容的評論。對錶達的評論包括校對打字稿、標點、拼寫錯誤、字詞丟失等;還可以是校正語法,修辭,以及混亂不清楚的段落。通常人們會持續地犯同一語法錯誤,因此需要花時間明確指出。接下來是對組織結構的評論:不同程度(子句,句子,段落,小節乃至一章)的次序混亂,冗餘,無關的內容,以及論點是否丟失。你可以建議作者擴充套件自己的想法,考慮某個問題或錯誤,論文存在的潛在問題,表達讚美等。“因為Y,你應該讀X”是一種總是有用的評論。當被要求對論文作評論時,你首先要弄清楚哪種評論更有用。對於早期的論文草稿,主要需要你對內容和論文的組織結構作評論;對於最終的草稿,主要需要你評論表達的細節。
注意,作為一種禮貌,在要求別人評論之前,應首先用拼寫檢查器對自己的論文進行檢查。你無須接受所有的意見,但是必須都認真對待。將論文的部分內容裁掉是挺令人痛心的,但往往也提高了論文的水平。你經常會發現某個意見確實指出了問題,但是解決方法你覺得不可接受,那麼就去尋找第三條道路。要多發表論文,這其實比想象中的容易。
確保論文可讀性比較好。論文被拒絕的原因,除了沒有意義之外,就是無法理解或者組織糟糕。
通常是先向會議投交一篇篇幅比較短的有關工作內容的早期報告,然後再往期刊投交一份篇幅較長的最終正式論文。看看IJCAI(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會議錄,你會發現會議論文錄取的標準相當低。而且由於會議評審過程本身固有的隨機性,錄取的標準變化更大,所以一個發表論文的訣竅是不停地試。主要的會議都會在被接收的論文中評出內容和表達俱佳的獲獎論文,仔細研究研究。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