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滿足使用者的即時需求,金融雲的效率優先與生態開放

滿足使用者的即時需求,金融雲的效率優先與生態開放

人-手機-雲端

刷手機進地鐵站,用手機購物,點手機叫外賣,靠手機應用租房/搬家……

現代人與手機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人們通過手機應用連線後端服務,後端服務依照手機發送來的資料為使用者提供定製化/標準化服務。

隨著雲服務的日漸成熟,這些與人們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各項服務也逐漸走上了雲端,人-手機-雲端的連線關係就此建立。

孫悟空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現代人的雲,隨影而行,而連線著人與雲的,除了手機,還有金融。金融是連線現代人一切生活場景服務的必備環節。

金融雲考慮效率優先

金融活動的一個典型表現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這提升社會資源利用效率有極大的幫助。

不過,並非所有的金融活動都是如此。

陳宇在他著的《風吹江南之網際網路金融》一書中提到:“……美國銀行業的跨州和跨行支付都需要3到5個工作日,而且手續極為繁瑣;日本的銀行業下午3點就關門,而且還需要支付極高的賬戶管理費。從很多層面來看,我們的銀行業相對而言,效率更優。這背後,並非是美國的技術不如中國,而是從現實的需求來看,相對安逸穩定生活狀態的國家,對效率是不敏感的,並不是很在乎這個效率的提升。”

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我國銀行業的金融服務效率一直在按快進鍵。

金融雲出現以後,金融服務要能隨時隨地地提供服務,網上支付轉賬要能實時到賬,夜宵外賣能即時下單,網上購物還能限時送達……

金融雲的部署,必須考慮效率優先,這是使用者的客觀需求,也是銀行持續改進自身服務質量的目標。這一點,國內銀行已經做得相當到位,網友們不必總是吐槽他們。

金融雲考慮生態開放

生態閉環是業內大佬們經常提及的概念。在金融雲領域,形成閉環的條件有兩類,一類是將自身建成生態體系,完成閉環交易和相關服務的輸出;另一類是和其他機構聯合構建生態體系,形成生態閉環。

現在銀行業普遍的做法是和其他機構合作,以開放銀行的身份來構建金融生態服務。銀行將外部服務吸納進體系後,形成閉環,而為了讓生態體系保持健康,他們還會在開放體系中將“害群之馬”踢出,再引入良駒。

但不管是哪種生態,都需要有一個完備的再生迴圈機制。

那麼,什麼樣的生態才算是完備呢?

除了大資料的獲取/分析、脫敏利用、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售後服務等,在外圍還有更大的生態服務體系,那就是在整個社會資源整合體系下形成的場景搭建、整合營銷等。

讓各個獨立的金融雲連線成片,形成更龐大的生態雲,這才是金融雲服務中最難做到的。畢竟,雲與雲之間的資源往往相對獨立,不太願意受他方支配,資源調配起來,難度極大。

目前來看,各大雲服務機構在構建金融雲服務時,都會強調自己的生態建設,更有甚者會將自身的一些既有的平臺資源進行更廣更深度地整合,向客戶推出金融、場景搭建、資料資源、整合營銷等一攬子方案。

這樣, 銀行只需要提供一個金融服務的出口就可以讓自己置身於雲端的任何一處。

另一方面,銀行也在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金融雲服務生態,在開放API的基礎上,保證自己的金融輸出核心,將雲端資源不斷擴大,讓自己的金融服務變得“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生態能力也不斷壯大。

不管是哪種方式,它都會在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金融市場上,每個客戶的頭上形成一朵如影隨形的雲,客戶想要“風霜雨露”還是“晴天萬里”,都可以得到即時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