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載】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轉載】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曾經在 [高併發Java 五]JDK併發包1 中提到過ConcurrentHashMap,只是簡單的提到了下ConcurrentHashMap的優點,以及大概的實現原理。

  而本文則重點介紹ConcurrentHashMap實現的細節。

  HashMap就不介紹了,具體請檢視JDK7與JDK8中HashMap的實現

  HashTable是一個執行緒安全的類,它使用synchronized來鎖住整張Hash表來實現執行緒安全,即每次鎖住整張表讓執行緒獨佔。ConcurrentHashMap允許多個修改操作併發進行,其關鍵在於使用了鎖分離技術。它使用了多個鎖來控制對hash表的不同部分進行的修改。ConcurrentHashMap內部使用段(Segment)來表示這些不同的部分,每個段其實就是一個小的Hashtable,它們有自己的鎖。只要多個修改操作發生在不同的段上,它們就可以併發進行。

  有些方法需要跨段,比如size()和containsValue(),它們可能需要鎖定整個表而而不僅僅是某個段,這需要按順序鎖定所有段,操作完畢後,又按順序釋放所有段的鎖。這裡“按順序”是很重要的,否則極有可能出現死鎖,在ConcurrentHashMap內部,段陣列是final的,並且其成員變數實際上也是final的,但是,僅僅是將陣列宣告為final的並不保證陣列成員也是final的,這需要實現上的保證。這可以確保不會出現死鎖,因為獲得鎖的順序是固定的。

實現原理

  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鎖技術,將資料分成一段一段的儲存,然後給每一段資料配一把鎖,當一個執行緒佔用鎖訪問其中一個段資料的時候,其他段的資料也能被其他執行緒訪問,能夠實現真正的併發訪問。如下圖是ConcurrentHashMap的內部結構圖:
 這裡寫圖片描述


從圖中可以看到,ConcurrentHashMap內部分為很多個Segment,每一個Segment擁有一把鎖,然後每個Segment(繼承ReentrantLock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Segment繼承了ReentrantLock,表明每個segment都可以當做一個鎖。(ReentrantLock前文已經提到,不瞭解的話就把當做synchronized的替代者吧)這樣對每個segment中的資料需要同步操作的話都是使用每個segment容器物件自身的鎖來實現。只有對全域性需要改變時鎖定的是所有的segment。

  Segment下面包含很多個HashEntry列表陣列。對於一個key,需要經過三次(為什麼要hash三次下文會詳細講解)hash操作,才能最終定位這個元素的位置,這三次hash分別為:

  1. 對於一個key,先進行一次hash操作,得到hash值h1,也即h1 = hash1(key);
  2. 將得到的h1的高几位進行第二次hash,得到hash值h2,也即h2 = hash2(h1高几位),通過h2能夠確定該元素的放在哪個Segment;
  3. 將得到的h1進行第三次hash,得到hash值h3,也即h3 = hash3(h1),通過h3能夠確定該元素放置在哪個HashEntry。

ConcurrentHashMap中主要實體類就是三個:ConcurrentHashMap(整個Hash表),Segment(桶),HashEntry(節點),對應上面的圖可以看出之間的關係

/** 
* The segments, each of which is a specialized hash table 
*/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不變(Immutable)和易變(Volatile)ConcurrentHashMap完全允許多個讀操作併發進行,讀操作並不需要加鎖。如果使用傳統的技術,如HashMap中的實現,如果允許可以在hash鏈的中間新增或刪除元素,讀操作不加鎖將得到不一致的資料。ConcurrentHashMap實現技術是保證HashEntry幾乎是不可變的。HashEntry代表每個hash鏈中的一個節點,其結構如下所示

static final class HashEntry<K,V> {  
     final K key;  
     final int hash;  
     volatile V value;  
     volatile HashEntry<K,V> next;  
 }

  在JDK 1.6中,HashEntry中的next指標也定義為final,並且每次插入將新新增節點作為鏈的頭節點(同HashMap實現),而且每次刪除一個節點時,會將刪除節點之前的所有節點 拷貝一份組成一個新的鏈,而將當前節點的上一個節點的next指向當前節點的下一個節點,從而在刪除以後 有兩條鏈存在,因而可以保證即使在同一條鏈中,有一個執行緒在刪除,而另一個執行緒在遍歷,它們都能工作良好,因為遍歷的執行緒能繼續使用原有的鏈。因而這種實現是一種更加細粒度的happens-before關係,即如果遍歷執行緒在刪除執行緒結束後開始,則它能看到刪除後的變化,如果它發生在刪除執行緒正在執行中間,則它會使用原有的鏈,而不會等到刪除執行緒結束後再執行,即看不到刪除執行緒的影響。如果這不符合你的需求,還是乖乖的用Hashtable或HashMap的synchronized版本,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做的包裝。

  而HashMap中的Entry只有key是final的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
        int hash;

  不變 模式(immutable)是多執行緒安全裡最簡單的一種保障方式。因為你拿他沒有辦法,想改變它也沒有機會。
不變模式主要通過final關鍵字來限定的。在JMM中final關鍵字還有特殊的語義。Final域使得確保初始化安全性(initialization safety)成為可能,初始化安全性讓不可變形物件不需要同步就能自由地被訪問和共享。

初始化

先看看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化做了哪些事情,建構函式的原始碼如下: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
        if (!(loadFactor > 0) || initialCapacity < 0 || concurrencyLevel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 Find power-of-two sizes best matching arguments
        int sshift = 0;
        int ssize = 1;
        while (ssize < concurrencyLevel) {
            ++sshift;
            ssize <<= 1;
        }
        this.segmentShift = 32 - sshift;
        this.segmentMask = ssize - 1;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t c = initialCapacity / ssize;
        if (c * ssize < initialCapacity)
            ++c;
        int cap = MIN_SEGMENT_TABLE_CAPACITY;
        while (cap < c)
            cap <<= 1;
        // create segments and segments[0]
        Segment<K,V> s0 =
            new Segment<K,V>(loadFactor, (int)(cap * loadFactor),
                             (HashEntry<K,V>[])new HashEntry[cap]);
        Segment<K,V>[] ss = (Segment<K,V>[])new Segment[ssize];
        UNSAFE.putOrderedObject(ss, SBASE, s0); // ordered write of segments[0]
        this.segments = ss;
    }

傳入的引數有initialCapacity,loadFactor,concurrencyLevel這三個。

  • initialCapacity表示新建立的這個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容量,也就是上面的結構圖中的Entry數量。預設值為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 loadFactor表示負載因子,就是當ConcurrentHashMap中的元素個數大於loadFactor * 最大容量時就需要rehash,擴容。預設值為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concurrencyLevel表示併發級別,這個值用來確定Segment的個數,Segment的個數是大於等於concurrencyLevel的第一個2的n次方的數。比如,如果concurrencyLevel為12,13,14,15,16這些數,則Segment的數目為16(2的4次方)。預設值為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16;。理想情況下ConcurrentHashMap的真正的併發訪問量能夠達到concurrencyLevel,因為有concurrencyLevel個Segment,假如有concurrencyLevel個執行緒需要訪問Map,並且需要訪問的資料都恰好分別落在不同的Segment中,則這些執行緒能夠無競爭地自由訪問(因為他們不需要競爭同一把鎖),達到同時訪問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引數起名為“併發級別”的原因。

初始化的一些動作:

  1. 驗證引數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直接丟擲異常。
  2. concurrencyLevel也就是Segment的個數不能超過規定的最大Segment的個數,預設值為static final int MAX_SEGMENTS = 1 << 16;,如果超過這個值,設定為這個值。
  3. 然後使用迴圈找到大於等於concurrencyLevel的第一個2的n次方的數ssize,這個數就是Segment陣列的大小,並記錄一共向左按位移動的次數sshift,並令segmentShift = 32 - sshift,並且segmentMask的值等於ssize - 1,segmentMask的各個二進位制位都為1,目的是之後可以通過key的hash值與這個值做&運算確定Segment的索引。
  4. 檢查給的容量值是否大於允許的最大容量值,如果大於該值,設定為該值。最大容量值為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5. 然後計算每個Segment平均應該放置多少個元素,這個值c是向上取整的值。比如初始容量為15,Segment個數為4,則每個Segment平均需要放置4個元素。
  6. 最後建立一個Segment例項,將其當做Segment陣列的第一個元素。

put操作

put操作的原始碼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Segment<K,V> s;
      if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nt hash = hash(key);
      int j = (has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if ((s = (Segment<K,V>)UNSAFE.getObject          // nonvolatile; recheck
           (segments, (j << SSHIFT) + SBASE)) == null) //  in ensureSegment
          s = ensureSegment(j);
      return s.put(key, hash, value, false);
  }

操作步驟如下:

  1. 判斷value是否為null,如果為null,直接丟擲異常。
  2. key通過一次hash運算得到一個hash值。(這個hash運算下文詳說)
  3. 將得到hash值向右按位移動segmentShift位,然後再與segmentMask做&運算得到segment的索引j。
    在初始化的時候我們說過segmentShift的值等於32-sshift,例如concurrencyLevel等於16,則sshift等於4,則segmentShift為28。hash值是一個32位的整數,將其向右移動28位就變成這個樣子: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xxxx,然後再用這個值與segmentMask做&運算,也就是取最後四位的值。這個值確定Segment的索引。
  4. 使用Unsafe的方式從Segment陣列中獲取該索引對應的Segment物件。
  5. 向這個Segment物件中put值,這個put操作也基本是一樣的步驟(通過&運算獲取HashEntry的索引,然後set)。
final V put(K key, int hash,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HashEntry<K,V> node = tryLock() ? null :
                scanAndLockForPut(key, hash, value);
            V oldValue;
            try {
                HashEntry<K,V>[] tab = table;
                int index = (tab.length - 1) & hash;
                HashEntry<K,V> first = entryAt(tab, index);
                for (HashEntry<K,V> e = first;;) {
                    if (e != null) {
                        K k;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ash && key.equals(k))) {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e.value = value;
                                ++modCount;
                            }
                            break;
                        }
                        e = e.next;
                    }
                    else {
                        if (node != null)
                            node.setNext(first);
                        else
                            node = new HashEntry<K,V>(hash, key, value, first);
                        int c = count + 1;
                        if (c > threshold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rehash(node);
                        else
                            setEntryAt(tab, index, node);
                        ++modCount;
                        count = c;
                        oldValue = null;
                        break;
                    }
                }
            } finally {
                unlock();
            }
            return oldValue;
        }

put操作是要加鎖的。

get操作

get操作的原始碼如下: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Segment<K,V> s; // manually integrate access methods to reduce overhead
        HashEntry<K,V>[] tab;
        int h = hash(key);
        long u = (((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 SSHIFT) + SBASE;
        if ((s = (Segment<K,V>)UNSAFE.getObjectVolatile(segments, u)) != null &&
            (tab = s.table) != null) {
            for (HashEntry<K,V> e = (HashEntry<K,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
                     (tab, ((long)(((tab.length - 1) & h)) << TSHIFT) + TBASE);
                 e != null; e = e.next) {
                K k;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
        return null;
    }

操作步驟為:

  1. 和put操作一樣,先通過key進行兩次hash確定應該去哪個Segment中取資料。
  2. 使用Unsafe獲取對應的Segment,然後再進行一次&運算得到HashEntry連結串列的位置,然後從連結串列頭開始遍歷整個連結串列(因為Hash可能會有碰撞,所以用一個連結串列儲存),如果找到對應的key,則返回對應的value值,如果連結串列遍歷完都沒有找到對應的key,則說明Map中不包含該key,返回null。

值得注意的是,get操作是不需要加鎖的(如果value為null,會呼叫readValueUnderLock,只有這個步驟會加鎖),通過前面提到的volatile和final來確保資料安全。

size操作

  size操作與put和get操作最大的區別在於,size操作需要遍歷所有的Segment才能算出整個Map的大小,而put和get都只關心一個Segment。假設我們當前遍歷的Segment為SA,那麼在遍歷SA過程中其他的Segment比如SB可能會被修改,於是這一次運算出來的size值可能並不是Map當前的真正大小。所以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計算Map大小的時候所有的Segment都Lock住,不能更新(包含put,remove等等)資料,計算完之後再Unlock。這是普通人能夠想到的方案,但是牛逼的作者還有一個更好的Idea:先給3次機會,不lock所有的Segment,遍歷所有Segment,累加各個Segment的大小得到整個Map的大小,如果某相鄰的兩次計算獲取的所有Segment的更新的次數(每個Segment都有一個modCount變數,這個變數在Segment中的Entry被修改時會加一,通過這個值可以得到每個Segment的更新操作的次數)是一樣的,說明計算過程中沒有更新操作,則直接返回這個值。如果這三次不加鎖的計算過程中Map的更新次數有變化,則之後的計算先對所有的Segment加鎖,再遍歷所有Segment計算Map大小,最後再解鎖所有Segment。原始碼如下:

public int size() {
        // Try a few times to get accurate count. On failure due to
        // continuous async changes in table, resort to locking.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 this.segments;
        int size;
        boolean overflow; // true if size overflows 32 bits
        long sum;         // sum of modCounts
        long last = 0L;   // previous sum
        int retries = -1; // first iteration isn't retry
        try {
            for (;;)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ensureSegment(j).lock(); // force creation
                }
                sum = 0L;
                size = 0;
                overflow = false;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
                    Segment<K,V> seg = segmentAt(segments, j);
                    if (seg != null) {
                        sum += seg.modCount;
                        int c = seg.count;
                        if (c < 0 || (size += c) < 0)
                            overflow = true;
                    }
                }
                if (sum == last)
                    break;
                last = sum;
            }
        } finally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segmentAt(segments, j).unlock();
            }
        }
        return overflow ? Integer.MAX_VALUE : size;
    }

舉個例子:

一個Map有4個Segment,標記為S1,S2,S3,S4,現在我們要獲取Map的size。計算過程是這樣的:第一次計算,不對S1,S2,S3,S4加鎖,遍歷所有的Segment,假設每個Segment的大小分別為1,2,3,4,更新操作次數分別為:2,2,3,1,則這次計算可以得到Map的總大小為1+2+3+4=10,總共更新操作次數為2+2+3+1=8;第二次計算,不對S1,S2,S3,S4加鎖,遍歷所有Segment,假設這次每個Segment的大小變成了2,2,3,4,更新次數分別為3,2,3,1,因為兩次計算得到的Map更新次數不一致(第一次是8,第二次是9)則可以斷定這段時間Map資料被更新,則此時應該再試一次;第三次計算,不對S1,S2,S3,S4加鎖,遍歷所有Segment,假設每個Segment的更新操作次數還是為3,2,3,1,則因為第二次計算和第三次計算得到的Map的更新操作的次數是一致的,就能說明第二次計算和第三次計算這段時間內Map資料沒有被更新,此時可以直接返回第三次計算得到的Map的大小。最壞的情況:第三次計算得到的資料更新次數和第二次也不一樣,則只能先對所有Segment加鎖再計算最後解鎖。

containsValue操作

containsValue操作採用了和size操作一樣的想法:

public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 Same idea as size()
        if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 this.segments;
        boolean found = false;
        long last = 0;
        int retries = -1;
        try {
            outer: for (;;)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ensureSegment(j).lock(); // force creation
                }
                long hashSum = 0L;
                int sum = 0;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
                    HashEntry<K,V>[] tab;
                    Segment<K,V> seg = segmentAt(segments, j);
                    if (seg != null && (tab = seg.table) != null) {
                        for (int i = 0 ; i < tab.length; i++) {
                            HashEntry<K,V> e;
                            for (e = entryAt(tab, i); e != null; e = e.next) {
                                V v = e.value;
                                if (v != null && value.equals(v)) {
                                    found = true;
                                    break outer;
                                }
                            }
                        }
                        sum += seg.modCount;
                    }
                }
                if (retries > 0 && sum == last)
                    break;
                last = sum;
            }
        } finally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segmentAt(segments, j).unlock();
            }
        }
        return found;
    }

關於hash

看看hash的原始碼:

private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hashSeed;

        if ((0 != h) &&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k.hashCode();

        // Spread bits to regularize both segment and index locations,
        // using variant of single-word Wang/Jenkins hash.
        h += (h <<  15) ^ 0xffffcd7d;
        h ^= (h >>> 10);
        h += (h <<   3);
        h ^= (h >>>  6);
        h += (h <<   2) + (h << 14);
        return h ^ (h >>> 16);
    }

原始碼中的註釋是這樣的:

Applies a supplemental hash function to a given hashCode, which defends against poor quality hash functions. This is critical because ConcurrentHashMap uses power-of-two length hash tables, that otherwise encounter collisions for hashCodes that do not differ in lower or upper bits.

  這裡用到了Wang/Jenkins hash演算法的變種,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雜湊衝突,使元素能夠均勻的分佈在不同的Segment上,從而提高容器的存取效率。假如雜湊的質量差到極點,那麼所有的元素都在一個Segment中,不僅存取元素緩慢,分段鎖也會失去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

System.out.println(Integer.parseInt("0001111", 2) & 15);
System.out.println(Integer.parseInt("0011111", 2) & 15);
System.out.println(Integer.parseInt("0111111", 2) & 15);
System.out.println(Integer.parseInt("1111111", 2) & 15);

  這些數字得到的hash值都是一樣的,全是15,所以如果不進行第一次預hash,發生衝突的機率還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我們先把上例中的二進位制數字使用hash()函式先進行一次預hash,得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0100|0111|0110|0111|1101|1010|0100|1110 1111|0111|0100|0011|0000|0001|1011|1000 0111|0111|0110|1001|0100|0110|0011|1110 1000|0011|0000|0000|1100|1000|0001|1010

上面這個例子引用自: InfoQ

可以看到每一位的資料都散開了,並且ConcurrentHashMap中是使用預hash值的高位參與運算的。比如之前說的先將hash值向右按位移動28位,再與15做&運算,得到的結果都別為:4,15,7,8,沒有衝突!

注意事項

  • ConcurrentHashMap中的key和value值都不能為null,HashMap中key可以為null,HashTable中key不能為null。
  • ConcurrentHashMap是執行緒安全的類並不能保證使用了ConcurrentHashMap的操作都是執行緒安全的!
  • ConcurrentHashMap的get操作不需要加鎖,put操作需要加鎖

相關推薦

轉載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曾經在 [高併發Java 五]JDK併發包1 中提到過ConcurrentHashMap,只是簡單的提到了下ConcurrentHashMap的優點,以及大概的實現原理。   而本文則重點介紹ConcurrentHashMap實現的細節。   Ha

併發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集合是程式設計中最常用的資料結構。而談到併發,幾乎總是離不開集合這類高階資料結構的支援。比如兩個執行緒需要同時訪問一箇中間臨界區(Queue),比如常會用快取作為外部檔案的副本(HashMap)。這篇文章主要分析jdk1.5的3種併發集合型別(concurrent,cop

轉載Android Bug分析系列:第三方平臺安裝app啟動後,home鍵回到桌面後點擊app啟動時會再次啟動入口類bug的原因剖析

特殊 返回 androidm android系統 圖片 管理 相關 OS 簡便 前言   前些天,測試MM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bug。   具體表現是:   1、將app包通過電腦QQ傳送到手機QQ上面,點擊安裝,安裝後選擇打開app (此間的應用邏輯應該是要觸發 【閃屏頁

轉載主成分分析法(PCA)

差異 投影 3D 方式 分享 alt 訓練 矩陣 9.png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52942 進行維數約減(Dimensionality Reduction),目前最常用的算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t

轉載RSS原理、建立及使用

最近需要接觸RSS Feed,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很鬱悶的是Google Reader倒了才開始使用RSS閱讀,InoReader是一個不錯的替代。對於RSS的原理想要有個瞭解,但是網上的資料說得不是很清晰。有一篇CSDN的RSS原理和實現博文也不錯,在Wiki

漫畫CAS原理分析!無鎖原子類也能解決併發問題!

>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胖滾豬學程式設計】、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漫畫併發程式設計系統博文中,我們講了N篇關於鎖的知識,確實,鎖是解決併發問題的萬能鑰匙,可是併發問題只有鎖能解決嗎?今天要出場一個大BOSS:CAS無鎖演算法,可謂是併發程式設計核心中的核心! ![_1](https://yqfile.

linuxhelloword原理分析及實戰

[toc] --- ## 前言 * **hello word** * 著名演示程式,哈哈 * 下面在 arm linux 下展示一下**hello world**,便開始入門 arm linux 程式篇。 * 以下學習基於 NXP 的 IMX6 平臺。 ## linux中hello word原

轉載Elasticsearch-基礎介紹及索引原理分析

ES基礎資料結構分析的非常透徹,倒排索引,跳錶,壓縮技巧,聯合索引等 轉載:https://www.cnblogs.com/dreamroute/p/8484457.html 最近在參與一個基於Elasticsearch作為底層資料框架提供大資料量(億級)的實時統計查詢的方案設計工作,花

轉載spring-session負載均衡原理分析

註明轉載:https://www.jianshu.com/p/beaf18704c3c 第一部分:我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展示原始碼,從大家最熟悉的地方入手,而不是直接從系統啟動來debug原始碼。直接debug原始碼看到後來大家都會一頭霧水。 本文先從request.getSession()開始

java動態代理實現與原理詳細分析轉載By--- Gonjan )

【轉載】By---    Gonjan    關於Java中的動態代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一種常用的設計模式--代理模式,而對於代理,根據建立代理類的時間點,又可以分為靜態代理和動態代理。  一、代理模式  

java動態代理實現與原理詳細分析轉載By--- Gonjan )

sleep class 實施 div prot stack 註意 san 由於 【轉載】By--- Gonjan 關於Java中的動態代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一種常用的設計模式--代理模式,而對於代理,根據創建代理類的時間點,又可以分為靜態代理和動態代理。

轉載TCP粘包問題分析和解決(全)

刪除 而且 實例 報文 底層 nagle 存在 ngxin 想想 TCP通信粘包問題分析和解決(全) 在socket網絡程序中,TCP和UDP分別是面向連接和非面向連接的。因此TCP的socket編程,收發兩端(客戶端和服務器端)都要有成對的socket,因此,發送端為了將

關於ftp響應碼的分析轉載

pro 授權 sys his opened closed 流量 有時 dom 轉載地址: http://www.jb51.net/article/26649.htm 1開頭-成功 2開頭-成功 3開頭-權限問題 4開頭-文件問題 5開頭-服務器問題 150 FILE

Web APi入門之Self-Host寄宿及路由原理 轉載

正則表達式 查找 class ram info 服務器和客戶端 selfhost 交互 說了 前言 剛開始表面上感覺Web API內容似乎沒什麽,也就是返回JSON數據,事實上遠非我所想,不去研究不知道,其中的水還是比較深,那又如何,一步一個腳印來學習都將迎刃而解。 S

轉載Redis集群設計原理初探

zookeepe 內部 合並 就是 AD com .net lang 否則 做筆記,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yejingtao703/article/details/78484151 Redis集群設計包括2部分:哈希

JDK1.7&1.8源碼對比分析集合ConcurrentHashMap

ted html eat 重點 內部 int bits ola ase 前言 在JDK1.7&1.8源碼對比分析【集合】HashMap中我們對比分析了JDK1.7和1.8版本的HashMap源碼,趁熱打鐵,這篇文章就來看看JDK1.7和1.8版本的Concurren

轉載弧長法(Riks Method)的基本原理

medium method veh class 取數 回彈 有限元 優勢 精確 原地址:http://blog.163.com/zpfzcjndx@126/blog/static/635456812013017115922938/ 弧長法(Riks metho

轉載C++ 智慧指標(shared_ptr/weak_ptr)原始碼分析

發現一篇對C++11智慧指標分析很透徹的文章,特轉載備忘! 以下轉載自:https://blog.csdn.net/ithiker/article/details/51532484?utm_source=blogxgwz1   C++11目前已經引入了unique_ptr, shared_pt

轉載++C/C++錯誤分析errno,perror,strerror和GetLastError()函數返回的錯誤代碼的意義

urn ali blog 查看 情況下 常見 ast mos 運行 本文是上一篇“fopen返回0(空指針NULL)且GetLastError是0”的側面回應。聽趕來多麽地正確和不容置疑,返回NULL時調用GetLastError來看看報錯啊,但當時卻返回了0,大家都覺得系

轉載Mybatis工作原理

引言 在mybatis的基礎知識中我們已經可以對mybatis的工作方式窺斑見豹(參考:《MyBatis————基礎知識》)。但是,為什麼還要要學習mybatis的工作原理?因為,隨著mybatis框架的不斷髮展,如今已經越來越趨於自動化,從程式碼生成,到基本使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