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至
“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於求成 - 德川家康遺訓”
我的2017年,跌宕起伏。
不管是拿著過期的學生證乘坐離開校園列車,還是在拽著單薄的簡歷穿梭在高樓大廈,又或者是被感情困在永恆當下的自己。
不管是學生,還是職員或者是創業者,從大學到職場,五年的辛路歷程,自己心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深刻明白了一點:人生經常揹著東西,要走很長很長的路,不要期望一下子到達終點。
1、幾乎所有的成功都是苦心經營的結果
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的四年裡給我帶來了很多好運氣,讓我認識了很多有趣和優秀的人,而這些好運氣,幾乎都是自己努力攢出來,慢慢積累的結果。微信在3.6版本上線微信公眾號,短短的幾年時間,公眾號推動了一大批媒體人生產優質內容,孕育了一大批普通的個體成為自媒體網紅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微信還是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衝破高考的束縛,大一新生充滿對一切新鮮事物所獨有的好奇心。相比QQ的複雜和刻板,微信簡潔並且創新簡直是做到極致,每天發發刷刷朋友圈都有那種給人帶來驚喜的感覺。那時我也觀察到公眾號像極了一個載體,生產出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輸送到朋友圈,由此大大增加了微信使用者的粘性和朋友圈的質量。
於是在2014年初,我註冊了一批公眾號,拉了幾個小夥伴,開始走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之路。那兩年,我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帶團隊做微信公眾號,陸續嘗試以校內的跳蚤市場,社交,社團活動,兼職為細分的切入點,均沒能達到預想的目標。後來也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找準了公眾號的定位 - 提供校內校園服務功能,輸出優質內容與活動,團隊也迅速成長起來了。
記得大二寒假那時,春節期間大學四六級成績釋出,而大多數同學是沒能記住准考證號,無法查詢四六級成績,而那時剛好可以利用第三方軟體幫考生找回準考證號。於是整個團隊在忙碌的兩天內陸陸續續幫2000多位同學找回了准考證號,使用者回覆的感謝反饋,也是讓整個團隊第一次感受到使用者服務的價值,也是這種確定感讓我們持續投入熱情去做好這件事。我那時記得很清楚,是大年初二,隊員們在一臺電腦前一個個查詢和後臺訊息。在整個團隊的苦心經營下,這個校內的公眾號的口碑開始起來了。該公眾號在運營了兩年後成為了校內最大的微信公眾號,後臺關注量已經突破1.6萬人了,而這個過程,的英文整個團隊不斷迭代每一個功能需求,死磕每一篇文章內容,精心策劃每一場活動的結果。
▲在校期間發表關於公眾號的文獻
微信公眾號的成功運營給了我更多的機會,2015年8月我北上開啟了網際網路企業的實習之旅,在樂視前前後後待了半年的時間。樂視那時處於鼎盛時期,身處內部去觀察這家極富創業熱情的企業和創始人賈躍亭,真的是值得每個創業者尊敬直到。2017年6月28日,老賈承認樂視出現了財務危機,直到現在樂視依舊風雨飄搖。
2017年10月我因為學業原因不得不從北京回到廣東,完成課業後,我又去了UC工作,UC在2014年被阿里全資收購,併入阿里移動事業群,廣州總部應用的都是整套阿里的管理體系。
為什麼我要回顧這兩段經歷呢?不僅僅是對自己來說在這兩個企業的經歷極其寶貴,而是自己能夠有機會在兩個不同形態的組織去觀察大型企業運作方式和觀察到導致企業的發展興衰一些特徵,真的是非常寶貴的經歷。要知道全球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40歲,而每個偉大的企業幾乎都要經歷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及老化的整個生命週期。然而樂視在短短的四年裡,更像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卻似乎得了某種怪病快速的老化。
2016年,那時我感覺樂視就像一隻螞蟻突然變成了一隻大象,外部勢能是已經起來了,內部依舊是螞蟻的骨架,纖細的四肢其實是不足以支撐不了大象的重量。戰由於略實現節奏過快,業務線矛盾日益加劇,生態組織能力相對滯後且極度不協同,樂視七大生態協同發展變得舉步維艱。
樂視移動前高管上官飛(化名)告訴騰訊“深網”,2016年8月,樂視在天津召開上半年業績總結會,樂視移動總裁馮幸因為有事提前離場,他不會想到,樂視O2O銷售平臺總裁,LePar負責人張志偉會趁此機會對他手下幾位副總裁展開猛烈的攻擊。在賈躍亭的默許下,張志偉在現場要求樂視移動生產的手機必須優先提供給LePar線上下銷售,但是樂視移動的幾位副總裁堅決拒絕,認為現階段的LePar沒有任何資格要到優先權,不給對方任何商量的餘地。
在樂視致新的O2O銷售平臺部那段時間,我們主打的就是快速拓展線下的Lepar合夥人模式。老賈希望通過LePar打造出類似OV,小米之家的模式來打通線下,而七大生態中的每條業務線都在快速的拓展,爭奪資源,部門與部門,業務線與業務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老賈那時整天忙於開會,以及調解各業務線之間的矛盾,樂視真正應該被重點關注的資金鍊和成本控制的問題,卻被他忽視了。
▲樂視生態來源公開招商資料
樂視網憑藉著早期版權積累,成為國內最早盈利的視訊網站之一,再從“妖股”樂視到如今深陷財務囹圄就發生在短短不到四年時間裡了。2014年老賈歸國宣佈造車計劃,於是開始負重遠行,裹挾眾多優秀的經理人加入樂視集團,樂視員工也在2016年短短一年內從8000多人一下子擴編14000多人。繼而宣佈重資本推進造車計劃,甚至為拿下市場份額,硬體業務強力拓展全國甚至全球,採用比零成本更為激進的策略。業務發展太快而又沒有相對健全的風控體系把企業的資金合理配置相應的資源和人才,我認為是造成樂視走下坡路的本質原因。
在阿里移動事業群待了也近半年,雖然對阿里管理體系也只能管中窺豹,但是這家企業的風控體系使我感到震撼。人力成本的把控幾乎可以說是苛刻,在選人有一套高標準的面試流程,面試中重考察候選人的“要性”,甚至更有傳言阿里與華為應用同一套人才成長體系,通過大資料等手段提前採集面試者的標準畫像,預測該面試者進入企業到離開企業這段週期為企業創造的收益,從而決定是否聘用該員工,當然,我在UC是沒有見到哈。
職員在加入阿里大家庭後,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專屬的花名,在阿里內部每個崗位及業務線,都有擁有一套完整的崗位培訓,考核及末位淘汰機制,每個崗位基本都有明確的職級評定及員工的發展路徑,職級評定卡的非常嚴格,處於末位的員工自然需要被清退,當然“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的現象很常見。阿里就是一所新的大學,有些人在大學畢業後已經停止學習了,而在阿里大學要大五再次畢業,必須不斷學習充電,升級打怪。
值得提及的是阿里的外包策略,HC有嚴格的限定,阿里不將P3以下的崗位列入正式比編制,採用第三方外包公司招募相關崗位人員,從而極大的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後來我就在想,到底是什麼驅動這支龐大的阿里早期的網際網路地推團隊的“阿里中供鐵軍”前仆後繼開疆拓土,併成為日後中國電商“黃埔軍校”的呢?不僅僅是管理吧,大概還有一種叫做企業文化,願景的東西,處於青春期的阿里,沉澱下來的可以叫“阿里文化”,也可以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或者成為一家持續發展102年企業的願景”。
個體和企業的成功,幾乎都是苦心經營的結果,實現的過程沒有捷徑,結果往往是後置的。實現過程中必將遇到各種挑戰,每個個體,每個企業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做公眾號需要積累,形成企業獨有的文化也需要積累,這個過程是無法跨越的。
2,要有足夠的力量去擁抱生活的不確定
2017年年,在面臨畢業,考研,工作等一些人生重大選擇的那段時間裡,是在相當低迷和焦慮的狀態,後來我反思了為什麼會如此的迷茫和舉足無措,有這麼四點:
沒能力和實力做出主動的選擇
沒有足夠完善的邏輯思考能力
沒有持續正確地學習實踐
沒有時刻保持頭腦開放,創造更多的連線
1. 沒有能力和實力做出主動的選擇
成功的真相不僅僅是努力做事更是做出了正確的機會判斷從而做對了事。我在讀了“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中點,線,面,體的新定位理論後醍醐灌頂,而讓自己更驚訝的是,竟然也活生生的在移動網際網路和創新創業政策紅利的趨勢下,抓住了公眾號這個點的機會,並在網際網路的經濟體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在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四年裡享受到了紅利。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下這個“點線面體”新定位。
面,當然是微信整個生態了,那時的微信剛剛興起,其實一開始誰也不知道微信會成為現在連線線上和線下的超級生態,微信通過微信公眾號建立了一張協同的網路,創造了新媒體的網路效應,這張巨大的協同網路給每個微信公眾號這些點賦能。
點是這個面上各種各樣新的角色。從內容的生產者到內容的消費者過程提供的服務,微信公眾號的小編,軟體服務,甚至是代運營服務的提供者,每天看朋友圈,刷文章的內容消費使用者,投放廣告的廣告主,這些都是微信生態這個面上的不同的點。
最核心的地方在哪兒呢?微信要發展,就要給這些微信公眾號創造生存跟發展的機會。一浪接一浪的新媒體大V,普通小編都在微信公眾號上賺到錢,反過來推動了微信這個面的發展。要知道我在2014年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推廣的流量成本是極低的,幾乎等於零,線上線下推廣效果都非常好,也是在那兩年,關注量突破1.6萬人,並迅速成為校內最大的微信公眾號,後面依託著微信生態給每個普通公眾號運營者的賦能。
線,整合者,需要對市場或者使用者有持續深刻的理解,然後不斷去整合不同的資源。我也是不知不覺通過微信公眾號這個單點連線了樂視及阿里的工作機會,加入了雪鷹俱樂部、樂視及紅牛等校園團隊,並有機會參加各種創新創業挑戰賽,註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更加重要的是認識了一批優秀的人,每個有想法、開放的年輕人,學校的領導,企業的高管,其中在雪鷹俱樂部接受了一批企業高管導師將近一年手把手的指導,可惜最終導師“恨鐵不成鋼啊”,自己也只能黯然離場。當我已身在職場時,才逐漸明白導師當時教導的話字字珠璣啊。
在2015年需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覺得更熱愛也更有價值的,於是我主動和班導辭去了擔任兩年的班級學習委員的職位,因為我帶來的浮躁和多執行緒工作開始影響班裡的學分和班委工作。對的,學委也是在兩年前毛遂自薦主動做出的選擇的結果。
然後到2017年不能說是網際網路經濟體下沉了,而是移動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紅利結束、資本寒冬開始來了,而更重要的是我即將離開大學這個承載著很多希望的共同體。於是相繼退出了所有的校園組織,賣掉了自己運營了四年的公眾號,登出了公司,和很多人沒有了聯絡。失去了大學的壁壘保護和苦心積累的資源,初入職場的受挫和茫然,我環顧四周,往來者甚少,舉足無措。記得那天下班回家,坐在公司的班車上,望向窗外昏暗的天空,雨滴打在車窗上,想到現在的自己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做出主動的選擇,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一年前的某天,我和好友楊興坐在公司樓下金街的的咖啡店裡娓娓而談。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在南昌苦心經營的校園市場,要知道他已經是做到南昌高校區域的文化衫負責人了,兩年內在南昌買車買房絕對不是問題。然而南昌的生活節奏太慢,他覺得太過“安逸”,他想去深圳看看。
那我就問他,“你在南昌積累的資源和人脈,可能就沒了”。
他笑著說:“那你現在不也一無所有,重頭來過?”,我倆都哈哈哈大笑。
他風塵僕僕從深圳過來,交談中從他臉上看到了些許疲倦和不安。在望著他坐上滴滴離去的時候,我知道,他很快又能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內心生根發芽的新土壤。
2. 沒有足夠完善的邏輯思考能力
進入職場後我突然才意識到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有多麼的不完善。有一天我聽到兩位領導講解的兩個截然相反的理論,會後我竟然覺得他們都很有道理的!於是呢,我就開始學和練。其實邏輯是很難通過簡單的幾本書就能單獨習得的,自己也是開始做資料分析和產品需求分析的大量實踐後,才算是剛剛入門了。所以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知識建立完整的體系,讓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思考質量上的侷限。
篤信邏輯,精於推演,是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有些事情,有些選擇,在做出決定的那一瞬間,就註定了它的結果。事情因何出錯,世間有無妙策——《失敗的邏輯》中,也提及了人在面對複雜系統,人類邏輯思維的不足,進而導致一系列失敗甚至災難性的事故。所以運用完善的邏輯思考能力,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去行動是如此的重要。
3. 沒有持續正確地學習實踐
處於茫然狀態的這一年裡,為了儘快走出當下的困境,急於擺脫現狀,我陷入了盲目勤奮的陷阱。我購置了大量的書籍和課程,把自己封閉起來,關在小黑屋裡沒日沒夜的看,希望能夠在這裡面找到快速擺脫現狀的辦法,然而卻越看越茫然,越看越心慌,後來我才意識到這種想馬上擺脫自己不滿的現狀的學習幾乎是無效的,更談不上學以致用。
後來呢,我怎麼醒悟過來的呢?那就是接受現狀,換個流行的說法,就是佛系生活——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我不再覺得苦了,這種顧影自憐毫無意義,甚至浪費精力與時間,我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了樂趣也可以說是方向,更心無旁騖且專注於學習和實踐,讓自己身處良性迴圈之中。
4. 沒有時刻保持頭腦開放,創造更多的連線
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這兩大障礙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奉行保持頭腦開放從而能夠做出更佳的決策。當然和可信、願意分享分歧並且提供有價值的意見的人一起審視自己的觀點是大前提。最可怕的認知狀態莫過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自我感覺優秀,在一年前自己取得一些成果後,處於一種“驕躁”、自以為是甚至自我迷惑的無知者無畏的狀態,最後還好是一桶桶社會的冷水澆醒了自己。
而現在自己在完成報告輸出或需求評審的過程中,有人提出來意見分歧,雖然還做不到波瀾不驚的境界,但是內心非常願意去傾聽這些聲音,要知道在一年前,那個浮躁的自己怎麼可能聽得進去?而如果是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我是更加心領神會和由衷感激。
如果真能做到極度的開放,就能創造更多的連線。我回顧這一年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是我和這個世界的聯絡越來越少,我體驗不到自己的價值。我給自己建造了一堵高高厚厚的圍牆來保護自己,同時也拒絕了現實世界的交流。要知道,大部分人在職場或者在創業的有理想的人大都不是為了錢,錢到一定程度只能滿足片刻的愉悅感,更多的是和那群人一起工作感動開心和愉悅,或者是在創造產品、享受創業的過程中,與使用者反饋交流所帶來的確定感和依賴性。
最後,還是回到《德川家康》中的英雄人物德川家康這個人,就是一個普通資質,並沒有萬貫家財,最後能夠把日本四分五裂的這份土地統一起來,形成日本的國家,日本的文化。在任何事情面前,任何困難面前,不僅僅是要活下去,他還要活的很開闊,這就需要有巨大的力量,當你要出擊的時候,這種出擊不是侵略,也不僅僅是征服,去收購,而是來源內心的力量。因此一定要時時刻刻要有足夠的力量,以及心理上的準備去擁抱不確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