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讀《設計中的設計》有感
輕啟頁扉,作者原研哉是一名知名的平面設計師。說實話,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日本的印象是無所謂好與壞,具體一點的印象比如萬人離場無垃圾遺留,公共場合嚴守規範等,但這對我我吸引力不大,社會公德的進步是靠時間的積累,無需逞一時之急。
作者先從設計的由來講起,在工業化的時代,人們由於逐漸不能忍受粗製的工業品替代手工品的精緻優雅,設計也就隨之產生。由設計的產生我們可能會問一個問題:設計是什麼?關於這類問題有些人會很不屑一顧,有些人會覺得很坑爹,覺得坑爹的人相信我們的感覺是差不多的。我們通常有這種感受,學資料庫會有人問:資料是什麼?作為一個人也有人問:人是什麼?我是誰?通常這類問題都比較難以回答,而且通常沒有完美的答案。如果通過解釋就清楚知道資料是什麼,那麼就不會有人為了資料庫程式設計而焦頭爛額;如果一句話就能知道人的真諦,那還要漫長的人生幹什麼。《論語》有云:朝聞道,夕可死矣。這並不是叫人問道後就可離世,而是旨在說明問道的重要性以及求道的艱難。
話回正題:設計是什麼?我認為對大眾而言,設計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對設計師而言,設計是對社會生活的敏感與好奇。保持一顆對生活的敏感與好奇之心或難或易,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設計師,生活本身就蘊含著無限設計的可能。書中對設計的定義是無限寬廣與深邃,而我們平時看到的VI設計、UI設計等只是設計的一種表現而已。
RE-DESIGN章節陳述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再設計,將CD播放機設計成換氣扇的造型,每次播放音樂都使聽者有一種期待,感覺音樂是迎風而來,這對聽者來說是一種享受。另一個更為可愛的設計,將捲紙的圓形內紙筒設計成方形,這樣卷出來的衛生紙呈四方形,當拉動捲紙時會發出咔咔的聲音,所受的阻力會提醒使用者用了幾節紙,起到節約資源的作用。雖是簡單的一些小變動,但在其中可以看出設計師對生活的用心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不喜歡粗製濫造的生活,但是如果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保持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知心,我們同樣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一不小心可能就設計了自己的人生。
書中對日本世博會的設計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日本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讓我敬佩。對於日本世博會的設計,設計師順隨自然,不進行過分的人工干預,甚至將展館場地設在森林中,森林就是呈現給觀眾最好的樣本,這在世博會設計中是罕見的。人來自於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大自然的喜怒哀樂都與人息息相關。我們生活在高樓林立的環境中,很多人估計都忘了大自然長什麼樣,忘了春夏秋冬。我的一個朋友曾經還把甘蔗幼苗當成了蒜苗,我們有時候離自然太遠,又談何和諧相處呢?
以前聽於丹教授在接受訪談時談到自己的經歷,當一個七彩轉盤飛速轉動時看到的竟是白色,我還沒有做過類似的實驗。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地圖,日本的設計接納了世界各國的設計,最終演變成了這種簡約、淳樸又精緻的風格。煙花易逝,繚亂之後又復歸平靜。世間萬物也像一個轉盤一樣,轉著轉著不知不覺又回到了原點。
對設計而言,今天流行抽象,明天流行精緻,後天可能是扁平化。以往表述自己很迷惑很無奈很隨意,現在通通可用一句話表示:我也是醉了。不過試問世間哪個人不是醉著的呢?個人擁有的資訊量永遠也不能與潮流資訊量持平,如果只是一味追趕,可能就忘了為什麼出發,“莫忘初衷”也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詞。所以不要總想著趕上潮流趕上時代,我們總是會比潮流慢一步。有人說教育如果只是教人趕上時代發展趨勢,那麼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那麼在變化的大流中有沒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呢?答案是有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設計來源於生活,也歸於生活。
Author:事始
Sign:只要你還在嘗試,就不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