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

       芝諾:“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總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迴圈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

       假設此人速度不變,走一段的時間每次除以2,時間為實際需要時間的1/2+1/4+1/8+......,則時間限制在實際需要時間以內,即此人與目的地距離可以為任意小,卻到不了。實際上是這個悖論本身限定了時間,當然到達不了。

      《莊子·天下篇》中也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芝諾與莊子悖論的區別為芝諾悖論一定時間內行走的距離不變(即速度不變),而莊子時間不變,這段時間裡的工作卻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可以看出芝諾限制了時間,而莊子的理論可以使時間為無窮大。

        芝諾的原始悖論其實也存在這個問題,一個人如何從一個點走到另一個點?數學上的點是無窮小的,人是有一定體積大小的,人的位置怎麼和點掛鉤呢?

  所以排除這些會導致歧義的語言漏洞,不如這樣描述:一個以一定速度v運動的點,永遠無法從0點位置運動到1點位置,因為它要到達1,必須先到1/2;要到達1/2,必須要先到1/4,依次類推,在找到下一個要到達的點之前,這個點永遠都動不了。

  這個悖論中最大的破綻就是,首先設定了速度,卻又在後面的語言描述中隱晦地限制它的時間。運動的點本身被給限制了一個無窮小的時間間隔讓它去選擇下一個點,如此的話速度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悖論變成了:一個速度沒有意義(等同於沒有速度)的點,永遠也不會從0運動到1,這樣顯而易見就不是悖論了。

  芝諾悖論的本質起源於人類本身對於“時間和空間是否連續”這個概念的困惑,量子力學理論已經揭示了,最小空間尺度是10^-35m,最小時間尺度是10^-43s。按照這個理論,法官畫出一條線,這條線的長度只能是10^-35m的整數倍,不太可能正好是1米(因為10^-35只是一個尺度,還有小數點被約掉了)。而犯人也不可能速度正好是每分鐘1米,他的速度的取值是一個離散的無限集(10^-35m的整數倍 除以 10^-43s的整數倍)。所有物體和人都存在於一個不連續的空間和時間裡面,現實中永遠不存在極限和連續的問題,或許只有冥冥之中統治宇宙的數學法則才是“連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