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 之一
阿新 • • 發佈:2019-01-26
今天在csdn溜達,發現了這篇文章:
http://community.csdn.net/Expert/topic/5135/5135131.xml?temp=.5714533
裡面的爭論使我對論語產生了興趣,還沒有讀過論語--這個古代必學科目,今天開始,每天讀一句吧。
今天讀第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註釋】 " 子:對男子的尊稱,這裡特指孔子。曰(約):說。時:時常。習:用於實踐,實習。亦:也是。乎:嗎。朋:同學為朋,同志為友。慍(運):怨恨,惱怒。"
此章乃孔子舉人生三大樂事與大家共勉。這三句話都相當有道理,須我等細細體會。
第一小句僅就字面上而言,這句話是說作學問除了努力求學之外,還要時常加以複習,實踐,這樣才是很快樂的事情啊!要注意這裡說的學字應為廣義上的學,舉凡待人處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藝都包含在內。因而這句廣義的解釋應為: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瞭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啊!學習的手段多種多樣,與人交談是一種學習,看電視也是一種學習,關鍵看你是否用心,如果用心,你會學習到很多知識,比如看電視劇時,目前清宮戲較多,我們不僅關心劇情,演員的演技,也可以看看劇中人物的生活場景,歷史背景,甚至可以考察一下堂上對聯已經傢俱款式,無處不是學習的內容!如果你不用心,那麼很可能就是關注劇情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劇情也會忘得乾乾淨淨,看電視的這段時間就被白白浪費了。
第二小句的意思是: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難道不高興嘛?孔子那個時代,由於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城鎮之間的交通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當不便。沒有汽車、火車、飛機,沒有電話、計算機、網路,甚至連書信也可能也不多。於是住在遠方的親友要見一面,除了靠傳統的方法走路,就是以牛車、馬車代步(這個應該很少,很多人溫飽都成問題,哪有牛馬呀!),所以會曠日廢時,荒廢生產。因此除非有較強的動機,一般往來應很不常見。所以孔子才會說:看到遠方的朋友放下他手邊所有的工作,那樣辛苦地步行千里而來與我見面交往,那是多麼令人高興快慰的事啊!
第三小句的意思是:別人不理解我或因此冒犯我的話,我也不會惱怒、發火、心裡不平衡,那就已經接近君子的境界了。能做到這點,就要看我們的涵養了。本句的重點並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後,要作什麼?還有為什麼會不慍?在現實生活中,常見到一種人買了名貴的轎車或珠寶就四處去找朋友炫耀,這樣本來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會慍,只不過的他採用宣傳的方式,一經宣傳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來自然更不會生氣了。如果這樣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話,那未免簡單了點。小弟以為人不知而不慍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並不是要學給別人看的。況且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從學習中又能獲得無窮盡的樂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時,其所帶來的不悅與所得自學習中的樂趣相比,根本無足掛齒,與其要生氣,不如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學習上,以求得更大的快樂。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對學習有了極深刻的瞭解及身體力行,也一定從中獲得不少快樂,是故離君子之道就真的不遠了。因此這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更是學習的目的了。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http://community.csdn.net/Expert/topic/5135/5135131.xml?temp=.5714533
裡面的爭論使我對論語產生了興趣,還沒有讀過論語--這個古代必學科目,今天開始,每天讀一句吧。
今天讀第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註釋】 " 子:對男子的尊稱,這裡特指孔子。曰(約):說。時:時常。習:用於實踐,實習。亦:也是。乎:嗎。朋:同學為朋,同志為友。慍(運):怨恨,惱怒。"
此章乃孔子舉人生三大樂事與大家共勉。這三句話都相當有道理,須我等細細體會。
第一小句僅就字面上而言,這句話是說作學問除了努力求學之外,還要時常加以複習,實踐,這樣才是很快樂的事情啊!要注意這裡說的學字應為廣義上的學,舉凡待人處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藝都包含在內。因而這句廣義的解釋應為: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瞭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啊!學習的手段多種多樣,與人交談是一種學習,看電視也是一種學習,關鍵看你是否用心,如果用心,你會學習到很多知識,比如看電視劇時,目前清宮戲較多,我們不僅關心劇情,演員的演技,也可以看看劇中人物的生活場景,歷史背景,甚至可以考察一下堂上對聯已經傢俱款式,無處不是學習的內容!如果你不用心,那麼很可能就是關注劇情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劇情也會忘得乾乾淨淨,看電視的這段時間就被白白浪費了。
第二小句的意思是: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難道不高興嘛?孔子那個時代,由於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城鎮之間的交通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當不便。沒有汽車、火車、飛機,沒有電話、計算機、網路,甚至連書信也可能也不多。於是住在遠方的親友要見一面,除了靠傳統的方法走路,就是以牛車、馬車代步(這個應該很少,很多人溫飽都成問題,哪有牛馬呀!),所以會曠日廢時,荒廢生產。因此除非有較強的動機,一般往來應很不常見。所以孔子才會說:看到遠方的朋友放下他手邊所有的工作,那樣辛苦地步行千里而來與我見面交往,那是多麼令人高興快慰的事啊!
第三小句的意思是:別人不理解我或因此冒犯我的話,我也不會惱怒、發火、心裡不平衡,那就已經接近君子的境界了。能做到這點,就要看我們的涵養了。本句的重點並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後,要作什麼?還有為什麼會不慍?在現實生活中,常見到一種人買了名貴的轎車或珠寶就四處去找朋友炫耀,這樣本來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會慍,只不過的他採用宣傳的方式,一經宣傳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來自然更不會生氣了。如果這樣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話,那未免簡單了點。小弟以為人不知而不慍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並不是要學給別人看的。況且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從學習中又能獲得無窮盡的樂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時,其所帶來的不悅與所得自學習中的樂趣相比,根本無足掛齒,與其要生氣,不如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學習上,以求得更大的快樂。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對學習有了極深刻的瞭解及身體力行,也一定從中獲得不少快樂,是故離君子之道就真的不遠了。因此這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更是學習的目的了。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