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C語言中的條件編譯?
這幾個巨集是為了進行條件編譯。一般情況下,源程式中所有的行都參加編譯。但是有時希望對其中一部分內容只在滿足一定條件才進行編譯,也就是對一部分內容指定編譯的條件,這就是“條件編譯”。有時,希望當滿足某條件時對一組語句進行編譯,而當條件不滿足時則編譯另一組語句。
條件編譯命令最常見的形式為:
#ifdef 識別符號
程式段1
#else
程式段2
#endif
它的作用是:當識別符號已經被定義過(一般是用#define命令定義),則對程式段1進行編譯,否則編譯程式段2。
其中#else部分也可以沒有,即:
#ifdef
程式段1
#denif
這裡的“程式段”可以是語句組,也可以是命令列。這種條件編譯可以提高
#ifdef WINDOWS
#define MYTYPE long
#else
#define MYTYPE float
#endif
如果在Windows上編譯程式,則可以在程式的開始加上
#define WINDOWS
這樣則編譯下面的命令列:
#define
MYTYPE long
如果在這組條件編譯命令之前曾出現以下命令列:
#define WINDOWS 0
則預編譯後程序中的MYTYPE都用float代替。這樣,源程式可以不必作任何修改就可以用於不同型別的計算機系統。當然以上介紹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情況,可以根據此思路設計出其它的條件編譯。
例如,在除錯程式時,常常希望輸出一些所需的資訊,而在除錯完成後不再輸出這些資訊。可以在源程式中插入以下的條件編譯段:
#ifdef DEBUG
print ("device_open(%p) ", file);
#endif
如果在它的前面有以下命令列:
#define DEBUG
則在程式執行時輸出
有時也採用下面的形式:
#ifndef 識別符號
程式段1
#else
程式段2
#endif
只是第一行與第一種形式不同:將“ifdef”改為“ifndef”。它的作用是:若識別符號未被定義則編譯程式段1,否則編譯程式段2。這種形式與第一種形式的作用相反。
以上兩種形式用法差不多,根據需要任選一種,視方便而定。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if後面的是一個表示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識別符號:
#if 表示式
程式段1
#else
程式段2
#endif
它的作用是:當指定的表示式值為真(非零)時就編譯程式段1,否則編譯程式段2。可以事先給定一定條件,使程式在不同的條件下執行不同的功能。
例如:輸入一行字母字元,根據需要設定條件編譯,使之能將字母全改為大寫輸出,或全改為小寫字母輸出。
#define LETTER 1
main()
{
char str[20]="C Language",c;
int i="0";
while((c=str[i])!='\0'){
i++;
#if LETTER
if(c>='a'&&c<='z') c="c-32";
#else
if(c>='A'&&c<='Z') c="c"+32;
#endif
printf("%c",c);
}
}
執行結果為:C LANGUAGE
現在先定義LETTER為1,這樣在預處理條件編譯命令時,由於LETTER為真(非零),則對第一個if語句進行編譯,執行時使小寫字母變大寫。如果將程式第一行改為:
#define LETTER 0
則在預處理時,對第二個if語句進行編譯處理,使大寫字母變成小寫字母(大寫字母與相應的小寫字母的ASCII程式碼差32)。此時執行情況為:c language
另外還有#elif
#elif 使您得以建立複合條件指令。如果前面的 #if 和前面的任何 #elif(可選)指令表示式的計算結果都不是 true,則將計算 #elif 表示式。如果 #elif 表示式計算為 true,編譯器將計算位於 #elif 和下一個條件指令之間的所有程式碼。例如:
#define VC7 //...
#if debug
Console.Writeline("Debug build");
#elif VC7 Console.Writeline("Visual Studio 7");
#endif
可以使用運算子 ==(相等)、!=(不相等)、&&(與)及 ||(或)來計算多個符號。還可 以用括號將符號和運算子分組。
#elif 等效於使用:
#else #if
使用 #elif 更簡單,因為每個 #if 都需要一個 #endif,而 #elif 即使在沒有匹配的 #endif 時也可以使用。
有人會問:不用條件編譯命令而直接用if語句也能達到要求,用條件編譯命令有什麼好處呢?的確,此問題完全可以不用條件編譯處理,但那樣做目標程式長(因為所有語句都編譯),而採用條件編譯,可以減少被編譯的語句,從而減少目標的長度。當條件編譯段比較多時,目標程式長度可以大大減少。
淺談#ifdef在軟體開發中的妙用
筆者從事UNIX環境下某應用軟體的開發與維護工作,使用者分佈於全國各地,各使用者需要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樣的,但在某些功能上要隨著需求變化,不斷加以升級,要想實現全國各地使用者的升級工作是很困難的,而我們則只是利用E-mail傳送補丁程式給使用者,這些補丁程式都是在一套軟體的基礎上不斷地修改與擴充而編寫的,並由不同的標誌檔案轉入到不同的模組,雖然程式體積在不斷擴大,但絲毫不影響老使用者的功能,這主要是得益於C程式的#ifdef/#else/#endif的作用。
我們主要使用以下幾種方法,假設我們已在程式首部定義#ifdef DEBUG與#ifdef TEST:
1.利用#ifdef/#endif將某程式功能模組包括進去,以向某使用者提供該功能。
在程式首部定義#ifdef HNLD:
#ifdef HNLD
include"n166_hn.c"
#endif
如果不許向別的使用者提供該功能,則在編譯之前將首部的HNLD加一下劃線即可。
2.在每一個子程式前加上標記,以便追蹤程式的執行。
#ifdef DEBUG
printf(" Now is in hunan !");
#endif
3.避開硬體的限制。有時一些具體應用環境的硬體不一樣,但限於條件,本地缺乏這種裝置,於是繞過硬體,直接寫出預期結果。具體做法是:
#ifndef TEST
i=dial();
//程式除錯執行時繞過此語句
#else
i=0;
#endif
除錯通過後,再遮蔽TEST的定義並重新編譯,即可發給使用者使用了。
# ifdef#ifndef 等用法(轉)
頭件的中的#ifndef,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東西。比如你有兩個C檔案,這兩個C檔案都include了同一個標頭檔案。而編譯時,這兩個C檔案要一同編譯成一個可執行檔案,於是問題來了,大量的宣告衝突。
還是把標頭檔案的內容都放在#ifndef和#endif中吧。不管你的標頭檔案會不會被多個檔案引用,你都要加上這個。一般格式是這樣的:
#ifndef <標識>
#define <標識>
......
......
#endif
<標識>在理論上來說可以是自由命名的,但每個標頭檔案的這個“標識”都應該是唯一的。標識的命名規則一般是標頭檔案名全大寫,前後加下劃線,並把檔名中的“.”也變成下劃線,如:stdio.h
#ifndef _STDIO_H_
#define _STDIO_H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