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D3中理解 data, enter, exit 的使用

D3中理解 data, enter, exit 的使用

data() 當對應的元素正好滿足時 ( 繫結資料數量 = 對應元素 )

<body>
 <p></p>
 <p></p>
 <p></p>
</body>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這裡,data()是用來繫結資料到選擇的DOM元素上.這樣以後,就可以針對這些資料做一些相關操作,比如設定元素寬度等。

從表面上,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在內部,它是在對應的DOM元素上添加了一個data屬性,可以通過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0].data

看到。

enter() 當對應的元素不足時 ( 繫結資料數量 > 對應元素 )

當DOM數量少於data的數量,或者壓根一個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希望讓程式幫忙建立。

<body>
</body>

執行: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沒反應

與上面例子不同的是,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繼續執行.style(“width”, “100px”)等操作。但這裡我們不能了,因為我們沒有選擇到DOM元素,需要先建立。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
([1, 2, 3]).enter().append("p");

enter()只是進行選擇,並未實際新增所需DOM元素。因此在enter()之後一般都會配合append()來進行DOM元素的實際建立。

exit() 當對應的元素過多時 ( 繫結資料數量 < 對應元素 )

當對應的元素過多時,通常要刪除元素,使之與繫結資料的數量相等。後面通常要跟 remove 操作。

與enter()相反,exit()是用來選擇那些與資料相比多出來的DOM元素。

<body>
 <p></p>
 <p></p>
 <p></p
>
<p></p> </body>

我們可以接著用.remove()移除這些元素,程式碼如下: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exit().re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