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工廠模式的理解
這樣當我們需要增加或刪除新的Duck的子類的時候,每次都必須要來修改這裡的程式碼,會造成系統難以維護和更新;
解決方法: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入工廠模式;
工廠模式:
作用:代替了new物件;
好處:① new物件的話,一旦程式碼有變化或者拓展,就必須改變原來的程式碼,也就是說你的程式碼並“對修改關閉”;ps:設計原則之一:對擴充套件開放,對修改關閉;
② 解耦,便於更新和維護;
工廠模式分類:
簡單工廠模式(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模式,更像是一種程式設計習慣)
做法:建立一個簡單工廠SimpleDuckFactory,把建立物件的程式碼移到SimpleDuckFactory中;
這時候我們的Duck類就需要引入工廠,如下:
簡單工廠的優點:
通過使用工廠類,外界可以從直接建立具體產品物件的尷尬局面擺脫出來,僅僅需要負責“消費”物件就可以了。而不必管這些物件究竟如何建立及如何組織的;
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和權利,有利於整個軟體體系結構的優化;
簡單工廠的缺點:
1:擴充套件性差,增加不同的子類還需要修改工廠方法;
2: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額外引數的時候不支援;
附UML:
工廠方法模式:
讓子類做決定!
如何做?
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工廠方法中的createDuck放回到DuckStore中,不過要把設定為抽象方法,然後為每個地區建立一個DuckStore的子類;
如下:
想要在建立不同子類物件,得先有鴨子類及其子類才行,不同的鴨子種類讓子類去實現
測試:
工廠方法模式總結:
① 定義了一個建立物件的介面,但由子類來決定例項化哪一個,工廠方法讓類把例項化推遲到子類;
② 工廠方法就是抽象類提供的一個建立物件的方法的介面;
UML:
工廠方法存在的問題:高層元件(DuckStore)依賴於底層元件(Duck);(高層元件是指由其他底層元件定義其行為的類);
ps:設計原則之一:要依賴抽象,不要依賴具體類;不管高層或底層元件,都應該依賴於抽象;
抽象工廠模式:
提供一個介面,用於建立相關或依賴物件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確指定具體類;
比如說我們需要給鴨子增加原料產品,原料分地區又分很多種,所以需要定義一個介面來建立多個原料;
建立不同的類來實現原料方法;
亞洲原料:
非洲原料:
這時候需要在Duck類中加入原料資訊:
子類的構造器中需要引入原料工廠:
這樣一來,原料產品就和客戶端解耦了,抽象工廠允許客戶使用抽象的介面來建立一組相關的產品,而不需要知道實際創建出的產品
是什麼。
UML:關係較為複雜
本人小菜鳥一隻,這只是個人對工廠模式的一些理解, 如有不足請指正,定虛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