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物聯網本質是什麼?

物聯網本質是什麼?

物聯網的本質是什麼?

為何提出這個問題,是始於張利老師的《營銷贏思維》的講壇。

所以才對自己所處的行業做一個剖析,看看到底什麼是物聯網的本質?

在寫這篇之前,如果有人問我自己所處的行業,

我的回答就是“物聯網”,

如果這個人接著問:“那什麼是物聯網?”

我就會簡單地回答說是“萬物互聯,物物互聯”;

研究一個事物的發展,必須需要看清事物的本質!

所以對於自己所處的行業,也需要觀其本質,看其發展方向;

於是我就“牆內問百度,牆外問谷歌”;

物聯網答案或定義的找尋:

下面我們來看看我能擺渡到的答案:

1、百度詞條的答案: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過射頻識別(RFID)(RFID+網際網路)、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資訊感測裝置,

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

2、《物聯網研究報告連載》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分析師  李長江的

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等資訊感測裝置,按約定的協議,

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物聯網是未來網際網路的一部分,能夠被定義為基於標準和互動通訊協議的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動態全球網路設施,

在物聯網內物理和虛擬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屬性、擬人化等特徵,它們能夠被一個綜合的資訊網路所連線。”


“物聯網是指各類感測器和現有的網際網路相互銜接的一個新技術。”


“很多物體不一定非要連到網上,而且物聯網不是網路而是應用和業務。”

“物聯網,本質上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深度資訊化。”

3、《物聯網白皮書》

將物聯網體系比喻成了一課樹:


4、虎嗅網:《物聯網:一個已被用濫的詞,真的在醞釀浪潮》

物聯網1.0時代:本質上是傳統行業資訊化;
物聯網2.0的時代,最關鍵就是突破孤島、實現各種應用的互聯。

物聯網2.0:

4.1、任何物之間可互聯;
4.2、物與物相聯形成開放的基礎物聯網路;
4.3、基礎物聯網路為上層應用提供開放介面;
4.4、上層應用獨立於基礎物聯網路。

5、劉海濤:物聯網四大本質特徵



2011年10月2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開幕式在江蘇無錫舉行。

圖為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博士做主題演講。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組長、國家感測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博士在出席第二屆中國物聯網(感測網)博覽會開幕式時說,物聯網以感知為目的,它推動的是一個什麼時代?
我們在這裡稱,它將推動的是一個資訊科技的社會化時代。計算機推動著智慧化,通訊推動著網路化,而物聯網是以感知為目的的推動人類的資訊科技進入社會化時代。


 首先看一看,三個網路仔細分析一下,通訊的網路,手機、固話,通訊網路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連通,把兩個目標連通以後實際上就不管了,是以傳輸和連通為目的的。那網際網路呢?網際網路關心的不是聯通了,它關心的是共享,咱們上網看新聞、看電影等等,網際網路的核心目的是共享。那我們再看看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物聯閘道器心的是什麼?網際網路關心的是資訊的內容,關心的是內部,最關心的是你存放在網際網路內部的資訊內容,每條新聞等等。而物聯閘道器心的是什麼?物聯閘道器心的是外部的事件、外部的環境和外部的目標。那麼這點和網際網路差別就很大了,網際網路關注內部的資訊,這條新聞在那,你看我看他看都在那,是確定的。但物聯網關注的外部事件,目標、環境是不可預知的。比如在這個會場我要感知進來了幾個人,你不能說那不行,你只能說在8點01分時進來一個男人身高1米82;而外面不能下雨也不能颳風,這是不可能的。物聯閘道器心外部的事件是不可控的,是不可預測的,這就跟網際網路之間是有本質差別了,一個內容是固定的,一個是不確定的,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咱們說通訊的網路帶來的是一個網路空間東西的話,那麼我們的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資訊空間的東西,而物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物理空間的世界,因此這三大網路是有本質差別的。我們的手機是傳輸的網路,網際網路是共享的網路,物聯網是感知的網路,但不準確,應該叫感知的資訊系統,後面我會講到這一點,為什麼把它叫感知的資訊系統。


 大家想物聯網是物和物的互聯,其實物和物的互聯不是物聯網獨有的特徵。網際網路連線的是計算機,計算機又不是人,也是物和物的互聯。因為物聯網特徵是以感知為目的的,以全新的社會化體系為特徵的,全新的綜合資訊系統。另外,大家很多說物聯網要感測器、資料採集、傳輸、處理,這是典型的物聯網,如果按照這種架構的話,如果物聯網規模大了以後是很難實現的。物聯網不能靠感測器採集、傳輸、處理來解決我們對於外部事件、外部目標、外部環境的不確定的感知,這是一定做不到的,因為他需要像人類社會一樣的,能夠對這些目標,不可預知、不確定的目標環境來感知才能做到這一點,為什麼要社會化?因為這些人,我們形成一個團隊以後去處理什麼事情?突發事件一樣的處理,這就是為什麼要求物聯網是具有社會化的感知體系才能做到,真正對外部、客觀物理世界不可預知、不可確定的感知。如果說是採集、傳輸、處理是大家所說的傳統的遙測系統,那麼物聯網剛才我簡要講了幾大特徵。物聯網有四大本質特徵:第一關注外部世界,這個我已經說過;第二正因為關注外部世界,因此它關注的內容是不確定的;第三是不可復現的,剛才說這個大門進來一個身高1米82的男性,是不可能重複出現這個事件,因此物聯網感知的目標是不可復現的;第四既然是這樣物聯網必須有對外部事件、外部東西的高度適應能力,怎麼高度適應?是來源於外部驅動性的。因此形成了物聯網四大本質特徵,就決定了物聯網全新體系的誕生。

6、物聯網還原“物”的本質

深圳物聯網技術研究院院長    張曉峰

7、物聯網本質上是超級感知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1年第4期

物聯網的本質、面臨的風險與應對之策 ------劉永謀 吳林海

物聯網本質上是超級感知

從形而上層面看,物聯網的本質可以歸結為超級感知。所謂感知,指的是感覺加智慧。

物聯網中的物通過感覺層感知,通過計算層獲得一定程度的智慧,具備了某些類似主體的特性。

所謂超級,指的是物聯網感知的本質屬性。

8、物聯網的本質還是網際網路

知乎中有更經典的回答:

作者:袁karlno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51763/answer/95871992
來源:知乎

物聯網的本質還是網際網路,只不過終端不再是計算機(PC、伺服器),而是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及其配套的感測器。

這是計算機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人類服務的計算機呈現出各種形態,如穿戴裝置、環境監控裝置、虛擬現實裝置等等。

只要有硬體或產品連上網,發生資料互動,就叫物聯網。不過物聯網的概念目前被炒到過熱。

鄙人大概十年前開始學習嵌入式,那個時候還沒物聯網、智慧硬體這麼高大上的字眼。相信很多前輩那時跟我一樣,學的是微控制器程式設計,大家都用“微控制器”來概括這個行業。

大概2012年左右,很多熱錢從房市湧出,投入資本市場。正是這個時候,一大波高大上詞彙來襲。

伺服器技術叫“雲”,微控制器叫“智慧硬體”,網路微控制器應用叫“物聯網”,車載微控制器應用叫“車聯網”。。。呵呵。

這種現象是商業進展的必要性,我們搞技術的只能跟著改頭換臉,誰叫發薪水的是老闆呢,呵呵。

不過受限於技術上的瓶頸,物聯網的發展,其實無法像當初網際網路那樣爆發。或者換通俗一點的說法,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物聯網的應用,

其實是錦上添花的東西,需求性並沒有那麼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智慧硬體賣得並不是很好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為需求性原因,所以商業上也不會出現滴滴打車那樣的持續性投入,又一定鉗制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個人認為的物聯網的本質:

通過智慧化的裝置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來滿足人們的不同的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

智慧的本質是什麼

智慧,目前而言,它是一個用爛了的字眼!廠家為了自己的產品更好賣,於是就在自己的裝置前面加了一個“智慧”。

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

我認為的智慧:智慧裝置的本身,不是為了智慧而智慧,而應該減少裝置相互操作過程中人的參與度。

比如:自動沖水馬桶,我就感覺比較智慧,至少當你靠近它的時候,他知道你來了; 當你離開的時候,它知道你走了,它就可以自動沖水。

而目前的一大堆智慧產品中,使用人並沒有自動化的感覺,智慧產品(ˇˍˇ)向兒童的玩具一樣,玩了一次就再也提不起興趣玩第二次了。。。


互連、互通已經解決了,而物與物間的操作目前只滿足了一小小部分。

而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卻沒有實現。

記得有一個做智慧家居的講過一句話:高調做家居,低調做產品。

意思就是:家居,本身就應該做個高大上的東東,產品則處於第二級,使用者看不到你的裝置,卻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而處於國情,上來就打價格戰,所以家居家居叫了很多年了,還是看不到出路,就如同屋子裡那隻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光明,出路卻沒有”。

後來看到曾鳴教授在長江商學院的演講《何謂網際網路的本質》,倍感親切,確實是道出了物聯網的未來趨勢那就是以大資料的普及來終結。。

下面是從其微博上的轉載文章《何謂網際網路的本質》

《何謂網際網路的本質》 曾鳴教授

     我從99年開始研究網際網路,2003年開始做阿里巴巴的戰略顧問,2006年正式加入阿里。每一次我覺得對網際網路剛有一些瞭解,就發現很快又困惑了,所以網際網路真的是變化非常快。即使經過了14年,我仍然覺得網際網路的整個變革才剛剛開始,前面的路很長,但是對大家來說機會依然非常大。所以今天想把這幾年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做一個探討。


     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大家聽得太多了,而且各種各樣的名詞也非常多。我覺得大家瞭解網際網路,只需要三個詞就夠了:第一個是“互、聯、網”。我越來越覺得這個詞翻譯的太美麗了,所有關於網際網路的本質都講完了;第二個詞是雲端計算;第三個詞叫做大資料。這個大家可能聽得都厭了,但實際上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這三個詞。


(一)互、聯、網

1、聯



     網際網路最關鍵的是什麼呢?網際網路的起步是“聯”。英語的網際網路是兩個詞,一個叫Internet,一個叫Web。Internet更多是指類似思科、華為這些企業它們建的網際網路基礎通訊架構,它指的是真正讓人、讓世界連起來的網路設施。最早聯通的目的就是把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起來。所以大家要理解網際網路第一個關鍵是“聯”,這個聯接是整個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基礎。


1)最早大家說的Internet 1.0,指的是PC有線網際網路。PC最早的連線只能通過電話,然後再通過寬頻,都需要PC、線。

2)現在比較熱門的是Internet 2.0,即無線網際網路。最典型的是WiFi、3G、4G這樣的通訊網路,與此同時,溝通的重心從PC走向了智慧手機。這兩年智慧手機高速發展,在智慧手機上衍生出來了許多服務,大部分人是離不開的,離不開微信、離不開未來的“來往”。

3)真正的Internet 3.0是什麼呢?我現在沒想到一個更好的詞。但有一個同樣也被炒爛的詞,叫物聯網。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網際網路的未來,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線上、隨時互動”,這才是未來的網際網路。有的研究報告提到,今天我們能連起來的東西還不到1%,如果連線的東西翻100倍的話,這是怎樣的概念?所以未來的網際網路是把所有人、所有的物,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連線在一起,而且讓大家有資訊和動作的互動,有上傳、有下行,這才是網際網路的未來。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本質也是讓互動變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這個互動也包括人機的互動,像iPhone的出現對人機互動也是一個大的突破。


2、互



1)如果我們借用這個架構來講互動的話,互動1.0就是BBS。我想最早的使用者還有印象,當年大家在一個很簡陋的技術環境下,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了這樣一個網路社群的建設。

2)互動2.0是類似新浪微博這樣的產品,是個互動的社群,它最大的特徵是單向的關注。“關注”是它最主要的一個產品形態及互動模式。

3)互動3.0是Facebook、微信這樣的產品,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雙向互動,任何人跟任何群體之間,都可以在瞬間發生多維的互動。這是“互動”的一個深入。



3、網



     在“連通”的基礎之上,有了這樣深入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載的內容與服務的表現形式,即Web。


1)Web 1.0,是大家最熟悉的門戶概念,

像新浪、搜狐、網易。在Web的展現即對網際網路的應用,在1.0門戶階段雖然有互動的元素,但最本質的溝通模式還是多對一,還是傳播,所以大家把它叫做新媒體。這個時侯新浪、網易湧現,大家對網際網路的理解是在“新媒體、新傳播”。它是從門戶這個中心點出發,向比原來受眾大得多的一個凹點持續的傳輸,它有一箇中心點,基本是一個單向的互動。



2)Web 2.0是搜尋。

到了2.0時代,在搜尋介面上還是多對一,每個個體跟搜尋引擎發生聯絡,搜尋的後臺技術,完全利用了網際網路的網狀結構。谷歌在搜尋技術上最早的智慧財產權,叫PageRank。如何確定網際網路上所有內容的相關性?PageRank是根據每個網站跟其他任何一個網站的連線,來判斷它的重要性。你的連線越多,說明有越多的人關注你,你的相對重要性就高。它是依靠非常複雜的演算法,在後臺把網路的優先順序做一個排序,然後根據每個使用者的輸入(即每次點選),再進行優化。所以搜尋引擎的核心就兩個,第一個是它對網頁的Index做的要全,要把全部網頁都蒐羅過來做一個結構化的處理。谷歌可能有幾百億的網頁,並且隨時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個就是演算法,能不能算得出來這麼複雜的資料之間的相關性、優先順序。所以到了2.0時代,它的後臺已經是一個網狀的結構了。



3)Web 3.0是SNS,雙向互動的社交網路,

它是一個多對多,同時包含點對點的天然網路。所以web 3.0是網際網路產品進化到今天的一個先進的形態。



     這是我想要給大家講的第一個主要的觀點,就是從“互、聯、網”三個字來講網際網路的本質,這三個字是共同演進的。只有隨著連線的技術不斷髮展,互動的手段才更加豐富、高效,才會在Web上產生這樣先進的內容和服務。


(二)雲端計算

    第二點想跟大家講的關鍵詞是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詞,更學術的詞叫utility computing,我們把計算當做一個公共事業來提供。阿里巴巴十週年的時候(2009)我們成立阿里巴巴雲端計算公司,當時還有人開玩笑說,是不是因為馬雲才叫雲端計算公司?我們說也許馬雲就是符合這個時代的。雲端計算的確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遠端的、大計算的概念。


    我自己對雲端計算的理解,是通過研究對整個工業史,才理解了雲端計算的社會地位。最好的對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本質上是電帶來的工業革命。電是1893年愛迪生在曼哈頓, 在一平方公里範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商業化的電的傳輸跟網路。在一平方公里內,每個街區、每個住家、每個商店都有了電的照明,這是個複雜系統。大家都很熟悉愛迪生髮明電燈泡的歷史,以及他的電燈泡公司、發電廠,包括全套裝置,以及發電的工藝。所以1893年是電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


     當電出現了之後,當時如果工廠需要用電的話,必須僱一個專門的高管,他的責任就是給這個工廠建一個發電廠、要買發電裝置、要僱專門的發電運營人員、要買煤。住家同樣也沒有這種公共服務,J.P.摩根在新澤西的住宅,是全世界最早用電的民用住宅。他那個別墅被燒過兩次,就因為早期用電太不穩定,經常用著用著就燒掉了。當然因為他是通用電氣最主要的投資商,也是愛迪生最重要的支持者,所以他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嘗試。


     最重要的變化在於1905年,美國在尼亞加拉大瀑布開始建設了第一個大型中央發電廠,然後在尼亞加拉大瀑布跟紐約市之間建了一個高壓傳輸網路。如果沒有高壓傳輸的話,電的遠端傳輸損耗很大,於是開始有了電網的概念。到1925年美國通過國家電網供電的比例佔到40%。大概到一九三幾年這個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正是因為國家電網的出現,“電”變成一個公共基礎設施,所以很快有了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高速發展。


     我通過兩個故事講一下在新的技術革命當中企業家的選擇。第一個是福特公司,我們講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裡面飾演的流水線工人。工業時代最經典的起步,就是福特公司的T型車下線,一般大家都把它當作工業時代真正的到來。福特公司的T型車流水線是全世界第一條用電驅動的流水線。福特本人本來是通用電氣的電機工程師,但他沒有在GE繼續工作下去,卻進一步把發電裝置進行完善,他把電的理念用在了一個通用製造的領域,建立了現代製造的一個起點。今天我們所講的流水線、大規模生產、中產階級的概念也是福特最早創造的。大規模生產是標準化的運作,為了降低成本,他給工人提高工資,依次把工資提高到五塊錢,工人有了工資就能買更多的車;買了更多的車,車的成本進一步下降;車更便宜之後,會有更多的人能買車,這是一個正向迴圈。所以汽車價格在十年之內降了十倍。


     第二個例子也很有意思,當電出現之後,愛迪生把通用電氣變成了一個發電裝置製造商,但是愛迪生當時的助理堅持認為,整個社會的未來是電網而不是發電裝置,所以他從通用電氣辭職,出去建立了第一個電網公司,最後這家電網公司變成了美國最大的。在一個新技術革命到來,當新的選擇出現之後,企業家的洞察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再回到主題。100年前最重要變化,是電變成一個通用的公共事業,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電走入各家各戶之後,第一個家電產品是電熨斗,因為它對家庭主婦來說幫助最大,技術難度也是最低的。第二個重大的產品是洗衣機,把人們從繁重的勞動解放出來。第三個是收音機,收音機一出來,家電革命真正的開始了,就是我們今天無處不在的電器。這些都是在通用技術達到一定的社會覆蓋率之後才產生的。家用電器誕生的核心,是因為有一個標準的建立,即110伏的標準介面。這樣所有的電器只要接到110伏標準插口,跟國家電網就接起來了。


     所以瞭解這個大變化之後我們就能理解,七十年代以來,在整個美國任何一家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當中,50%以上是投在跟IT相關的地方。現在要建立一家公司最起碼得買電腦,僱幾個IT人員,還得有幾個軟體。這就像1900年左右,工廠要開工,得先僱人來建發電廠一樣。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絕大部分企業IT投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無論是CPU、儲存、頻寬,還是各種各樣的人員投入。所以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固定資產投入,另一方面是越來越低的效能。由於技術的積累跟逐步的演進,這個時候雲端計算誕生了。1946年的第一臺計算機,它的計算量還比不上我們今天放“生日快樂”的賀卡的計算量。經過了大型機,小型機,再到PC,筆記本,經過六十多年一步步走到今天,人們終於能夠以公用事業的方法來提供計算能力。所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雲端計算,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接上網際網路,就有計算能力的提供。你要多少用多少,用多少記多少,這就是雲端計算。


     大家可以想想看,當未來再開一個公司,不再需要去僱IT人員,不再去問他們“我們到底要買什麼軟體”的時候,當你所需要的只是使用你想要的服務的時候,這個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因為技術門檻大大降低,所以“創新”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再一次爆發。


     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的網際網路創業企業,最大的一個壁壘是固定資產投入。一個創業企業家,好不容易有一個非常好的想法,然後去融資,要稀釋掉30%-40%的股權,還得預先買伺服器。為了未來你可能達到、也可能達不到的事業,你用最昂貴的股權,換來的卻是最不值錢的IT固定資產投入。而這個規律正在逐步被打破。


     我再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動漫產業。大家都覺得動漫產業是創意產業,後來接觸多了我才明白,創意在動漫產業大概只佔1/3左右,動漫產業是一個固定資產投入巨大的產業。為什麼只有皮克斯這樣的動漫企業才能夠製作這樣的大電影?很簡單,在整個動漫變成電影過程中,最大的一個投入叫渲染,就是把原始的畫,變成3D的影像。一個像樣的動漫公司,至少需要1000臺以上的伺服器,才能勉強做渲染工作。越大的企業越有這個優勢,小的創業團隊根本沒有辦法把創意變成一個相對高質量的產品。


     2009年我們開始做雲端計算,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們給動漫行業提供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案。今年上映的一部類似好萊塢的動漫大片叫《昆塔》。如果他們用自己的投資去買伺服器做渲染,大概需要兩年左右才能完成渲染。但是我們用淘寶的技術,大概兩個月時間就把所有渲染都完成了,成本不到原來10%。淘寶的計算機群的計算量是非常大的,每天有將近一億的人訪問淘寶、有幾百萬的賣家、幾億的商品,高峰的時候佔用資源非常大,但是半夜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個計算資源釋放出來,給這個動漫公司做渲染。所以一下子就把動漫行業的創新週期縮短了。


     第二個例子是雙十一,大家都知道去年創造了一個很驚人的數字:190個億。去年雙十一是我們第一次給淘寶賣家提供雲端計算服務。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個賣家,在雙十一的上午系統崩潰了,我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雲端計算的平臺上幫他重新啟動了全套的服務,賣家基本沒有什麼損失。這就是雲端計算的最大好處,可以瞬間擴容,你想要多大的空間,就有多大的空間。去年有個淘寶賣家平時的單量,可能也就一萬多單,雙十一那天衝到了50萬單。50萬單是什麼規模?是某個電商一天的訂單量。而淘寶的一個賣家在沒有任何IT投入的情況下,就在淘寶雲端計算的平臺上完成了。大家可以想想看他的成本優勢是多大。正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優勢,今年的雙十一,80%以上的天貓訂單,都會綁在雲端計算的平臺上。去年我們冒著很大的風險做了一個實戰演習,有百分之十幾的商家用的是雲端計算的服務,很成功的度過了一個巨大的峰頂。今年我們對於雲端計算的信心、對它的商業價值都有了根本的認識。


     所以再跟大家總結一下,雲端計算跟傳統的IT自營的思維有所不同。


1)首先,傳統的IT企業,在IT的投入屬於固定資產。雲端計算作為一個公共服務來說,是一個運營費用,一個可控的運營費用,這個費用對整個資產結構、財務狀況的優化,產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2)其次,大部分IT裝置作為自營的時候,是為了保證最大值時的使用,一定有巨大的浪費,絕大部分企業的平均使用率不到30%。使用雲端計算的時候,是按照電費的方式每個月結算,實際用了多少計算量,根據賬單來付費,這樣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浪費。

3)最後,傳統的IT方式,擴容得週期長、門檻高、投資大,技術門檻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它方面。但是用雲端計算可以享受最先進的技術,比如說安全。一方面大家肯定會關心任何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於安全性如此重要,一個公共的平臺對安全的投入,一定遠遠超過任何一家企業。去年一個資源型的網站,發表了對某個IT公司不太有利的言論,結果網站遭到了惡意攻擊,兩小時就被攻跨下線了。後來這個資源型網站搬到了阿里雲端計算平臺就安全了,因為要攻破阿里整個安全體系,難度就非常大了,但是一個小企業不太可能有這樣的安全防護。所以採用這種方式,就不怕頂尖黑客或是這樣的惡意攻擊了。這就是平臺跟一個企業之間的差別。



     瞬間擴容,不用為空置去付額外的代價,這是雲端計算非常大的商業價值,最後總結一下對雲端計算討論,還是剛才那句話,將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夠通過接到網際網路獲得實時的服務,然後根據實際使用支付費用。


     當雲端計算成為這個社會基礎服務設施的時候,我覺得人類才真正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不是電變成了公共事業,不是福特在電的基礎之上創造了第一條流水線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工業時代。同樣,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他們的運營放在公共的雲端計算平臺的時候,一個新的時代才真正到來。


(三)大資料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講一下大資料,這可能是近一年來最時髦的詞了。大資料真正的本質不在於“大”,而是在於背後跟網際網路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維。大資料跟傳統的資料最大的差別在哪呢?


1)線上。

首先大資料必須是永遠是線上的,而且線上的還得是熱備份的,不是冷備份的,不是放在磁帶裡的,是隨時能呼叫的。不線上的資料不是大資料,因為你根本沒時間把它匯出來使用。只有在線的資料才能馬上被計算、被使用。



2)實時。

大資料必須實時反應。我們上淘寶輸入一個商品,後臺必須在10億件商品當中,瞬間進行呈現。如果要等一個小時才呈現話,我相信沒有人再上淘寶。十億件商品、幾百萬個賣家、一億的消費者,瞬間完成匹配呈現,這才叫大資料。



3)全貌。

大資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它不再是樣本思維,它是一個全體思維。以前一提到資料,人們第一個反應是樣本、抽樣,但是大資料不再抽樣,不再呼叫部分,我們要的是所有可能的資料,它是一個全貌。其實叫全資料比大資料更準確。



     這是大資料的三個本質,線上、實時、全貌。


     為了讓大家對大資料有更多的理解,我再把它展開跟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做企業,最容易想到的兩個資料應用,一個是市場調研,派個市場公司或市場部門做一個調查,去看下各公司什麼反饋。第二個就是商業智慧BI、資料探勘,檢視資料經營的報表。這是最傳統的兩個資料應用。

這樣的資料應用有幾個典型特徵:



1)要知道準備達成的目標,從而主動收集這些資料。

由於每個企業的計算能力跟成本不一樣,資料資料保留多少時間、哪些資料能用,是有所不同的。而大資料是實時的記錄資料。原則上,任何人上任何一個網站、做的任何事情,所有事情都會被記錄下來,沒有人事先做區分。所以大家不再去問,是資料就記錄下來,所以這是第一個差別。


2)第二個差別:參與的人不再是有意識的參與,而是無意識的參與,你是為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

你用一次搜尋,你就參與了谷歌的大資料蒐集,因為你的每次點選就是一個數據來源。如果讓你參加一個市場調研,80%的情況下你會拒絕,15%的情況下你可能會要求某種意義上的補償。很少有人願意主動的參加市場調研,因為對你來說是個負擔。但是線上的大資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完全是一個無意識的、自利的行為。我上淘寶就是為了買東西,我上微博是為了看新聞,我上百度是為了搜尋,你都是為了自己利益而觸發的一個無意識的行為,但這個無意識的行為,都為大資料做了貢獻。


3)第三個差別,一個是單向,一個是雙向。我們以前做的資料分析也好,都是先假定一個目的,然後拿到現成的資料,分析行為,來測試我的猜測。

這些都是有一個單向的主導。大資料本質上一定是雙向的,就像搜尋,你點選搜尋引擎點選的時候,你是給它輸入了資料,它給你的結果就是它與你的互動,就是它帶給你的資料價值。這個大資料本身也在隨時為你創造價值,這樣的話就變成一個雙向互動的正迴圈,雙方都給對方貢獻了資料價值。任何大資料應用,如果在設計時就沒有這種雙向、互利的正迴圈的話,是跑不起來的,本質上就不是大資料。


4)最後一點還想強調的是反應速率,大資料的資料價值越大,它的反應速率就要越高。

比如說谷歌的搜尋,你輸入一個關鍵字看到的結果,跟一個小時以後再輸入同樣的關鍵字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已經不一樣了。因為它已經把一個小時內全球所有的點選重新計算了一遍,然後把資訊做了結果優化再反饋給你。所以大家可以想想看,反饋的速度越快,它創造的價值越大,消費者參與的動機就越大。資料越跑越大、反應越來越快、結果越來越好、使用者參與會越來越大,才能變成一個黑洞效應。這是我想講的大資料的核心概念。


     網際網路的本質,講完這三個詞基本上已經講完了。我給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麼用這種思考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有網際網路的思維,你先有了網際網路的思維,你才能夠去用網際網路的技術。


     講完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之後,接下來給大家再介紹一下基本的推論。基於網際網路的本質,我們會得出一些什麼樣的結論?


     網際網路的精神是什麼?什麼才叫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做事情?我剛才講的那三個,已經把評判標準告訴大家了,拿這標準往上一套,基本上就知道是不是大資料的應用。

那麼網際網路的精神是什麼呢?



1)平等。

為什麼是平等?這是由技術決定的,就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一個網狀結構的網際網路,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它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網際網路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散式,是平等,是互動。平等是網際網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2)開放。

為什麼要開放?你越開放,你跟別人的連線就越多。在一個網狀社會,一個“個人”跟一個“企業”的價值,是由連線點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你的連線越廣、連線越厚,你的價值越大,這也是純資訊社會的基本特徵,是由你的資訊含量決定你的價值。所以開放變成一種生存的必須,你不開放,你就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多的連線。


3)互動。

無論是從網際網路還是從大資料的角度,一定是雙向的,互動才創造價值。其實“來往”本身就是互動,有來有往嘛。


4)最後一個最實際的,是迭代。

什麼叫迭代?一個想法也好,一個產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來、別人給你反饋、你把壞處修正,這是一個實時互動的過程,而不再是理論。無論是研發產品還是提供服務,各個方面不再是原來那樣通過一個看起來嚴謹的理論來實施的,更多的是通過實踐、通過優化來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計算,不再是數學理論。這是很大的一個差異。


     以統計為例,統計的理論都是在計算能力不夠的情況下,用一種算術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夠倒推出總體的狀態。統計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論、數學理論,而大資料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演算法的優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論,我只是通過一輪一輪的迭代中迴歸,來逼近真實。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首先打出去,然後再校驗,只要有雙向的反饋,我總是離真實越來越近。所以迭代是網際網路整個產品的最關鍵的一個基石。跟這相關的還有A/B test,這也是網際網路的特殊性跟它的技術架構決定的,比如說要測試任何一個產品,我可以把淘寶流量的1%切出來,先給它試這個東西,試完這個程度我再把它放大到20%、80%。迭代跟A/B test的結合使用,讓網際網路企業的效率遠遠超過傳統企業所能想象的。


5)第五點是演化,而不是計劃。

大家應該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剛才講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質上不是通過一個完美計劃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種演化的方式,來逐漸優化、接近更好的狀態,這是網際網路精神。


     我總結網際網路的精神就是,平等、開放、互動、迭代、演化,就這5個。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貫徹到你的產品、服務、團隊、組織、運營當中去。


     最後總結一下,網際網路到底給我們帶來什麼?從一個最大的角度來說,網際網路讓我們從工業文明走向了資訊文明,從工業經濟走向了知識經濟。這些話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為不斷的喊,今天我們才可能跨過這個門檻。我把雲端計算的普遍使用,當做這個社會進入資訊時代的標誌。當然雲端計算作為一個公用事業,達到30%或40%的覆蓋率,可能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但是我們應該已經像100年前狀態,即1910到1920年這十年快速發展的狀態。同時正是因為有了雲端計算,大資料變成了可能。如果沒有海量資料的儲存和計算能力讓成本變得非常低廉的話,根本不可能做大資料,資料的成本就把你壓垮了。


     我們在從一個機械系統的時代走向一個生態系統時代,從工業文明走向資訊文明,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的話,工業時代則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做機器在處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根本不需要你們的腦袋,我只需要你們的手跟腳”,所以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資本跟異化了的人,是工業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資料,一個是知識工人(知識工作者),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資本“Capital”,在未來再也不會佔據那麼大的重要性。當然我們整個社會的變化、生產關係的變化總是落後於生產力的變化,所以資本市場的整個評估,還是以股東利益作為最大化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附帶提一句,大家要看書的話,有本書還是最經典的,就是德魯克寫的《21世紀的挑戰》。這是寫得最經典的一本書,對未來整個大趨勢的變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闡述了知識經濟對於我們每個人到底會怎樣。大資料只是知識經濟落地最實在的切入口,當雲端計算有了大資料、有了網際網路這樣的基礎後,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沒有云計算,就沒有大資料,雲端計算是為大資料服務的,而整個網際網路輸出的就是計算能力。人們提過super computer超級計算機,而網際網路就是最大的一臺計算機,它輸出的就是全社會所有需要的計算能力。


     當這三位一體的東西開始走向正向迴圈的時候,知識經濟就真正開始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面臨著跨時代的變化,而且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如果不是100倍空間的話,至少幾十倍的空間是能看到的。任何一個大型技術革命,早期大家總是高估它的影響,會有一輪一輪的泡沫;但是中期大家往往會低估它的影響,覺得這些不過是概念而已。當你覺得它是概念的時候,它已經開始生根發芽,開始茁壯成長。


     本文內容根據2013年發表的主題為“網際網路本質”的演講整理編輯。

具體連結地址參見:

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1301946236807#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