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樣才叫看書?——上篇
目錄:
一、引入
二、經歷了就能理解
三、讀書要分級
四、只讀經典
五、別吝惜你動筆的那點時間
一、引入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有點好笑:“這還用問,看書就是把書看了一遍唄..” 沒錯,我們從小到大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看書的,信手拈來一本叫作"書"的東西,從頭到尾就開看了!隨時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閱歷”也多了起來了,但你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感覺——書是讀了不少,真正入腦的,能融入自己思想的內容卻少之又少,而且隨著年頭的增加,你越來越不記得自己讀過這些書,更不用提書裡到底大概是些什麼內容了!這就是我們的長久以來的讀書方式。。。 你會不會也這樣想,如果我能把我從小到大讀過的書都能記下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那我現在得多牛啊!是呢,我也常常這樣想!於是為了讓自己更有思想,就去讀更多的書,然後在短短的幾年,或者只是幾個月,甚至僅僅是幾天以後,生活的瑣事會漸漸把你關於那些書的快取擠掉,你的大腦又變成了一塊被重新格式化的硬碟,那些書又與你無關了。
說實話,我曾經就是這種情況,並且被其深深的困擾過,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但是在腦子裡留下的卻是星星點點的零碎的內容,於是很快這些零星的內容也會悄悄的跑掉,剩下的只有一個好笑的自欺欺人的解釋——這本書我讀過。。。。就這樣,我騙了自己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裡,不管是教科書,還是小人書,不管是專業書,還是小說,真是讀了不少書啊!我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件事上面呢,少說也有二十年吧,可是,要問我對哪本書的內容真的印象最深的,真的很難回答的出來,更別說去吸取書的精華了。估計和我一樣有這樣困擾的人肯定很多。你是嗎?
二、經歷了就能理解
我經常會想難道我就真的沒有從讀書中受益過嗎?當然有!“咳,咳。。”我要寫條sql去資料庫裡查一下,資料庫裡垃圾有點多,估計得花點時間,“select * from lifecycle where benefit from reading ——>execute!" (一分鐘。。。二分鐘。。。五分鐘。。十五分鐘過去了,資料終於出來了,垃圾資料把系統性能拖的太慢了,是需要作作調優的時候了),好了,你很幸運,系統沒有宕掉,下面這些資料留給你們參考:
1、我自認為英語水平還湊合,幾次重要的升學考試和就業面試中,都沒有在英語這塊栽過跟頭,由於後來集中學習日語的原因,英語過了CET-6後就很少碰,這個原因我下面會解釋。現在很多學生中為英語發愁的不在少數,往往其他各科成績都很好偏偏英語不能達標,錯失了好的升學機會。我回顧自己從小學英語的經歷,總有一個點在那閃光,那是我學習英語的轉折點。那時是小學四年級,學校剛剛開設英語課,那時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我的英語成績不怎麼樣,很吃力。我老爸對我的學習比較嚴格,當他發現我的英語不行的時候,他開始跟我急了,那時我也真怕他,當老子就是威武啊~ 我爸是高中畢業,他那時的外語水平差不多也就是我四五年級的那個水平的,但是他還是選擇了硬頂上來!他拿出課本讓我逐句的翻譯對話,我還大概記得那對話的內容:
A:what's this?
B: it's a pen.
A: what's that?
B: it's a pencile.
A: and what's this?
B: it's a pencilebox.
A: can you spell it ?
B: yes.p-e-n-c-i-l-e-b-o-x,pencilebox.
A:thank you.
B:your welcome.
熟悉吧?後來還有很多學者指責我國小學英語教材的落俗套,以致學生跟人對話只會說“what's this”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之類的,這些我們都暫且不談。就說我那段時間是怎麼被老爸蹂躪的吧。。。
當時有好多的對話內容我翻譯不出來,於是就被無情的鄙視了,並且死規定,以後每天晚上都要默寫課文、單詞!我那時是真怕他呀,為了應付這一關我是想出了一堆的作蔽手段,小抄、寫手上、寫桌面上。。都用過了,每天像過堂一樣的接受蹂躪,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沉重的壓力,就這麼堅持了有多半年。於是,後面的事情你們都猜到了,我的英語成績上來了,隨便找出來一篇課文來我都能熟悉的背出來,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勵,回頭想想,這都是對心理體驗非常好的正能量,直到今天,我都能對英語有信心。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小抄的作用就相當於筆記,讓我對英語的印象從陌生變熟悉。
2、高考的經歷。對於都經歷過高考的人們,這個艱辛的過程我就不再多多描繪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我在這想說的是,在這個備考的過程中對我進步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這也是我高考制勝的法寶。那時我有幸和一名來自山東的轉校生(也叫高考移民)同桌,他是我高中時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他的學習習慣深深的影響了我,他後來考上了中國公安大學,現在是國家保密機構的人員了,國家機密不多說。他有一個什麼習慣呢?作筆記!
你看到這可能在笑,“原來就是作筆記啊,這誰不知道,誰不作筆記啊”,沒錯,我們從小都會要求作筆記,有時候我們也會假意的去作一些筆記,但很多的時候是東記一筆,西記一筆,記完就忘了,也找不見了。我說的記筆記不是這種情況。
在高考那個大環境下,每天我們都會被大量的習題淹沒,多的時候每天要作十幾張卷子,那時真是麻木了。我的這個朋友就習慣把每次作完的試卷都從頭到尾作個總結,把自己不知道的盲點記在一個本子上,隨時翻看。我嘗試了這個學習方法後,收效非常大,通過自己的實踐也對作筆記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說說我的理解:
(1)作筆記一定要找個厚點的本子,品質要好,但不要過於花哨的,簡約的最好。因為你要能預見,當你養成這個好習慣以後,你遇到什麼新的東西都想往上面記幾筆,如果頁數太少了,你又要換個新本,這樣就會對你的知識系統產生分隔,你會更偏向於經常翻看新的本子,舊的本子就被你束之高閣起來了,漸漸那些你曾經領悟的東西又會變的模糊。
(2)請勿分門別類的記筆記。拿高考這幾門課舉例,那時我有很多同學的作法是數學一個本,語文一個本,英語一個本,化學一個本。。。 基本上是一門課一個筆記本,分門別類,互不干擾。這樣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我們倆當時的作法就是所有的內容都記到一個本子上,不分科,新的內容就直接追加到舊的內容的後面,形式上也不要記的太整齊,形式可以多樣,圈圈點點,勾勾叉叉,這樣更容易在你的大腦裡形成再深的印象,我稱之為“草稿式筆記”,比條理清晰的“流水式”筆記效果好的多。
(3)經常翻看。記筆記其實是對大腦快取的一個整理,就好比你存在計算機記憶體裡的內容永遠是不穩定的,而你一旦寫入硬碟,這個安全性就提高了幾個數量級(對於程式設計師的你,道理不解釋),同樣的道理,你今天對一個問題理解了,但不表明你兩天後返回來還能理解到那個程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你理解的問題用自己說話的方式記錄下來,並且隨時翻看,可以說,只要你的這個本子不丟,你就永遠能保持對這個問題的新鮮的理解。以至後來,每每月考、期中、期末、摸底的所有考試中,我都只需要拿出筆記本來從頭到尾翻看幾遍,不再需要看書和資料了,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我的信心,因為沒有記在本子上的對我來說都是“常識”了,所有平時的要點都囊括在了筆記本里面了。如果你身邊有面臨高考的考生的話,請推薦給他們,這個方法會在高考中給他們很大的幫助。
3、學日語的經歷。說來比較幸運,有機會能在大學裡系統的學習一門二外。能在大學裡學習一門外語確實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學習英語的戰線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成果不是太顯著,而二外作為一門你有選擇的有主動性的去學習的一門語言,如果你肯花心思,進步是很快的。我是從大三開始系統學習日語的,那時剛考完六級,算是完成了階段性的目標,於是轉向日語的學習,洽好趕上學校與某一日企有合作的專案,很幸運的和同專業的幾十名同學一起開始學日語,當時是一箇中教講語法,一個日本外教講口語,因為學時較緊,所以基本上日語課佔用了所有專業課之外的所有課時,一週要上20幾個課時的日語。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年多。在這一過程中對我來說受益最大的仍然是大量的筆記。“草稿式筆記”又一次發揮了它的神奇效果,我記了兩個厚本子,記錄了我整個學習語言的過程,從淺到深,翻翻筆記就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當我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日語的時候,如果我想找回一些日語的感覺,我第一選擇就是從頭到尾的把筆記本看一遍,一遍看完後我彷彿就回到了以前學習日語時的狀態,就像計算機一鍵還原一樣,只有筆記能起到這個作用。
P.S 順便說明一下我為什麼學日語的時候就很少去碰英語的東西。語言這東西學的多了真的是容易混,能精通好幾國語言的人真的是值得敬佩,這種敬佩不僅僅是語言學習本身。學了兩年的日語以後,口語之類的都練的比較熟悉,因為有外教環境,所以大家平時聊天溝通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但是有點作英語面試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竟然不能說出一整句表達清楚的英文介紹,每句話都不自覺的往外蹦日語,呵呵,英語的思維完全被日語給抑制住了,於是我發現,這兩種語言衝突了,不過為了更好的學日語我就把英語放下了,直接最近的工作需要才再次撿起來,不過還好,把日語先放一放,英語自然就不受影響了。
4、目前的工作。幾個月前換工作到了現在這家外企,外企的寬鬆的環境和人性化的制度讓我很快喜歡上了這裡,於是我抱定決心要在這裡穩定下來,幹出一番事業。從第一天入職我就領到了一個印有公司LOGO的筆記本,現在三個月時間吧,這個本子已經基本用完了。在這個本子上不僅有工作上的事情,meeting,需求討論,還有大量的讀書筆記,內容十分豐富,但都充實的記錄了我的每天的軌跡。這本筆記同樣比較“草稿”,但我能真正理解它,它就像我的一部分大腦一樣,我現在走到哪裡都會帶著這個本子,班車上、輕軌上有大量的時間,拿出本子就好像和自己在對話一樣,無比的踏實與充實。
三、讀書要分級
古人早就說過“開卷有益”,在資訊大爆炸的現代社會裡,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方式變的越來越多元化,網路的興起讓知識變的廉價,理想的說一根網線可以得到這個地球上你想知道的一切。請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不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遊戲也好,電影也好,看新聞,刷微博也好,我們的最終目的到底是想幹什麼。我的觀點是,所有的這些行為總結起來,終極目的只有一個——獲取資訊。
回想在還沒有Internet的時代裡,人們主要獲取資訊的途徑就是讀書,這是那時的人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選擇。而今天的我們選擇就多了起來,讀書看起來好像是最慢的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了。但是,選擇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嗎?科學家證實(我也不知道哪個科學家),選擇越多效率越差,因為這增加了你決策的時間和後悔的理由。先說上網咖,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會經常體驗到的,如果你想在網上集中作一件事情,往往是很難的,你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各種“資訊噪聲”向你撲面而來,你常常會被另外的“新鮮”資訊中斷思路,比如QQ右下角討厭的重大新聞浮動窗。再比如,如果想在電腦上踏下心來看一本PDF版的技術書也是很難的,開始可能還好,看上十頁二十頁以後,眼痠,想睡,看過什麼沒太深的印象,想幹別的,效率很差,我就是這種情況,對需要用電腦閱讀的大段的內容都有抵觸的情緒。所以我避免用電腦看一些需要系統理解的東西,因為人有一種心理,就是對於我感到過抵觸或厭倦的東西都不想再碰,所以我儘量不用這種方式去觸及那些本身應該對我有很大意義的內容,我怕因為一時的不耐煩導致與這些經典失之交臂。 我的習慣作法還是去閱讀實體的書,這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書的厚度是你可以真切感覺到的,而且,看實體書更容易深入內容,這可能因為人類一直以來的習慣都是以書為載體來學習,這促成了人腦的進化,人腦也更習慣這種傳統的方式。
這部分的標題叫“讀書要分級”,什麼叫分級呢,就是讀書的深度。
走進任何一家圖書館,你可能都有衝動要把這裡的書全部讀掉,可是這顯然不現實。
電視劇《士兵突擊》裡許三多在團部的知識問答競賽時,團長問他是怎麼知道這麼多知識的,許三多說“我這人笨,不知道應該看什麼,我就跑到圖書館,從A開始看,現在才看到D”(大概是這意思,是不是D記不清了)。你說這種人真有嗎?有,肯定有,但是這隻能是個童話,對於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圖書館來說,你就是光把A看完這輩子恐怕也不夠用的。所以,面對浩瀚的書海,有選擇的讀一些經典之作才是明智之舉。並不是每一本書對於我們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有經典,也充斥著垃圾。如果你花了兩年讀了一堆垃圾書,這樣非但無益,反而會害了你。就像老羅曾經說的,他年輕的時候金庸的武俠小說非常火,很多的個體書商不知名的武俠作者出版的武俠書都署金庸的名,因為那時沒有目錄嘛,什麼“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當時不知道,所以怎麼把金庸的書挑出來,很難。
那怎麼把經典的挑出來呢?這就要藉助網路了,豆瓣讀書是個不錯的地方,這裡都是一群愛讀書的人,你要看的書在這裡基本都能找得到,看過的讀者會留下一些感想,如果評價太爛的話,你就應該果斷放棄讀這本書的想法,因為這可能會浪費你的時間,並且害了你。扯遠了,下面開始分級。
第一級:經典中的經典——能奉為經典的著作不多,對於我們計算機這個領域,耳熟能詳的經典也就是那一百多本吧,對於讀這些書的態度就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記筆記是必須的,因為這些思想需要與你的思想融合起來,形成你的理解,從而發揮經典的作用,因為大部分經典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授人以漁的。
第二級:技術類專著——這部分就是指那些資深技術專家,或在某個技術領域比較有建樹的行業專家寫的書,你選擇這類書的目的性更強一些,往往是為了更深入的學習一門技術或熟悉一個行業而選擇的,這部分你當然也要細讀,因為技術的難度你更應該用筆記來梳理思路,形成整個技術的框架,這裡面應該包括更多的細節,以助於以後翻閱的時候能理解的更深入。當然,你可以分章節來筆記,這樣可以將一個大目標分割成小目標來激勵自己去逐項完成。
第三級:技術基礎類——有一些書目涉及的是你已經熟悉的技術領域但比較基礎的內容,這些書的內容對你的技術水平來說比較基礎,但你也不要忽視這樣的基礎書,這裡面可能還有你沒有吸收過的精髓也說不定。“溫故而知新”,永遠不要輕視基礎,同樣拿出你的本子,翻開新頁,標上今天的日期,把這書中講到的你意識模糊的內容記到你的本子裡吧,可能你會發現,你要記的東西還真是不少呢。
第四級:技術周邊類——比如《程式設計師》雜誌、技術部落格,這一類的資料也不要看過就扔,不要相信你是過目不忘的大師,你大腦的快取是有限的,你必須要儲存到硬碟!所以拿出你的本!
第五級:娛樂類——這部分與你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屬於你生活的部分,這部分的智慧更多,但是可能會和技術有衝突,所以如果你需要記筆記,請不要記到你記技術和工作的本子上。
四、只讀經典
程式碼真得能改變世界,當然程式碼也正在改變著世界。程式設計師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不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一類人,但我們絕對是最有智慧的一類人。呱唧呱唧~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作需求,去Design,去Coding,去Testing,留給我們自己的時間卻總是那麼少,除去日常生活起居的時間,陪女朋友的時間,上下班的時間,留下讀書的時間就沒什麼了,哦,對,忘了把你打Dota的時間算裡了,這還哪有時間看書啊!!??
當程式設計師的沒有不勤奮的,不勤奮的幹不了程式設計師。所以書還是要看的,怎麼看,只讀經典。
關於什麼是經典你自己決定咯,在這個圈裡吃飯的,對技術都有很強的敏感性,壞書進不了你的眼,好書也一定逃不掉。
五、別吝惜你動筆的那點時間
說了這麼多了,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作筆記的重要性了,其實事實真的是這樣。
你是否聽說過某某大師一生作了幾百本的讀書筆記這些事,我以前一直有疑惑,他作筆記都是在幹嘛呀?都記什麼呀,有什麼好記的?後來我真正開始作筆記以後,我才真正理解了這件事,原來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真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這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和堅定,這內心得多強大呀。你要知道,那幾百本的筆記不只是筆記本那麼簡單,那些都是思想的沉澱,思想本來是抽象飄渺的,筆記這種形式讓思想有了重量和形態,這種思想被組織,重構,索引,最終印到大腦裡形成一座龐大的知識倉庫。
很慚愧,我們國人沒有記筆記的這個好習慣,而與我們相對的日本的整體國民,基本上都有記筆記的這個習慣,這是很可怕的。我的日語老師宮竹老師,她隨身都會帶有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所有她認為應該去記的東西,在很多方面我真的非常敬佩她,比如,我們當時有三個專業的大約二百名學生都上她的課,她能記住所有這些人的姓名,包括中文的和翻譯成日文假名的,還不僅如此,其他不學日語的同學,只要與她作過自我介紹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緣的,她下次見面一定能叫出那人的名字,從沒出過錯。你以為這是她的記性好嗎?絕對不是,這源於她記錄的習慣,她不當面去記這些人的名字,但她私下肯定去寫進本子裡。光寫進去就萬事大吉了嗎,不回頭翻看怎麼能記得住?這就是筆記的力量。關於日本人的很多好習慣,希望我以後有機會能發篇部落格整體談一下。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記筆記可能會影響你讀一本書的速度,但它不會讓你白讀,如果你讀書的目的不是想在你腦子裡留下點什麼的話還不如去看電視劇,讀書就是為了長知識長學問長見識,就是為了將別人好的思想吸取過來,轉化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的一部分,當然,你應該有批判接受這些資訊的能力,人云亦云的完全接受也是不合時宜的。
我有一個心願,我渴望能有一天在公交、地鐵裡看到大家翻看的全是自己的筆記本,而不是一人拿著一部手機在那看著微博還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