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的分散式自增ID演算法snowflake (Java版)
概述
分散式系統中,有一些需要使用全域性唯一ID的場景,這種時候為了防止ID衝突可以使用36位的UUID,但是UUID有一些缺點,首先他相對比較長,另外UUID一般是無序的。
有些時候我們希望能使用一種簡單一些的ID,並且希望ID能夠按照時間有序生成。
而twitter的snowflake解決了這種需求,最初Twitter把儲存系統從MySQL遷移到Cassandra,因為Cassandra沒有順序ID生成機制,所以開發了這樣一套全域性唯一ID生成服務。
結構
snowflake的結構如下(每部分用-分開):
0 - 000000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0 0 - 00000 - 00000 - 000000000000
第一位為未使用,接下來的41位為毫秒級時間(41位的長度可以使用69年),然後是5位datacenterId和5位workerId(10位的長度最多支援部署1024個節點) ,最後12位是毫秒內的計數(12位的計數順序號支援每個節點每毫秒產生4096個ID序號)
一共加起來剛好64位,為一個Long型。(轉換成字串長度為18)
snowflake生成的ID整體上按照時間自增排序,並且整個分散式系統內不會產生ID碰撞(由datacenter和workerId作區分),並且效率較高。據說:snowflake每秒能夠產生26萬個ID。
原始碼
(JAVA版本的原始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
/**
Snowflake */
public class IdWorker
{
private final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Bits
= 5L;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private final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