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物聯網應重啟,否則註定會失望
[ 億歐導讀 ] 儘管技術推動著物聯網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缺少有吸引力且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將阻礙物聯網的發展。如果未來的商業模式不同於目前硬體和軟體平臺的商業模式,那麼,它是什麼樣的呢?
億歐智庫精選分享,物聯網,IBM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新一代的資訊科技,最終目的是實現物物相連。通過感知以及傳輸,經過平臺層,最後應用於各個行業。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可以應用於家居、醫療、物流以及交通等領域,對應的是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物流以及智慧交通等。眾多的智慧裝置使人們的生活更加高質、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莫大的安全性問題。
近日,
釋出了首份
研究報告——《裝置民主:拯救物聯網的未來》。在報告中提到,目前物聯網解決方案過於複雜以及成本高昂,需要重新啟動建設;在此過程中,物聯網的建設在連線成本、安全問題、滿足未來需求、功能價值以及業務模式五大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文節選自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報告《裝置民主:拯救物聯網的未來》,以下帶來億歐智庫精選。
智慧的互連裝置組成了今天的物聯網(IoT)。未來構成物聯網的裝置將超過數千億臺,我們將迎來物聯網席捲電子行業和其它行業的轉型拐點。然而,智慧、安全和高效的未來之夢卻受到訂閱費用、無所不在的廣告和惡意監控的攔阻。為了使人們建立對物聯網的信任,使得物聯規模從數十億臺裝置增長到數千億臺裝置,企業高管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技術策略、業務模式和設計原則。 IBM物聯網研究的首份報告表明,未來將會出現一種低成本、以隱私為設計原則的“裝置民主”,同時它將通過為客戶和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和使用者體驗,實現新的數字經濟並創造新價值。
全球經濟的機遇
雖然IBM的大型機(以前是System/360,現在叫System z)最近在慶祝它的50週年,計算機行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卻剛剛開始,而且還非常有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 •索羅在1987年評論,儘管個人計算機的銷量達到了數百萬臺,除了“生產力統計數字”外,他仍然看不到計算機的影響。
在1987年,各種型別的計算機的年銷量大約是1500-2000萬臺。直到2000年,經濟學家才能夠用統計資料說明計算機對工業生產力的顯著影響。在那個年代,計算機的年銷量已經超過了3億臺。從2000年起,個人計算機的年銷量從3億臺增長到4億臺,一直到現在,智慧手機的年銷量達10億臺。從年銷量10億臺的智慧手機到年銷量數千億臺的智慧裝置,物聯網所創造的巨大機遇就顯而易見了。雖然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計算機不斷滲透到各個方面,但是全球經濟的主體仍然被認為是非“IT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例如農業、運輸業、儲存業和物流業——仍然沒有和需要辦公桌和辦公室的個人計算機融合協作到一起。物聯網將會改變這一切。
為什麼物聯網需要重新啟動
到目前為止,第一波物聯網專注於高價值應用。這些應用在持續監控飛機引擎、自動化智慧表和遠端醫療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功。但是,對物聯網的需求在許多領域起步緩慢:只有30%的重工業裝備實現了網路化,而只有10%的智慧電視用於收看網際網路節目。採用物聯網技術最慢的領域也許是家庭自動化,消費者沒有接受從智慧牙刷到智慧冰箱等家用裝置。
然而,市場對物聯網的預期和估值一直很高-多達10倍至20倍的收入,儘管現在的收入相對較小,尤其是消費者領域。現在,物聯網規模較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前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成本高和過於複雜導致的,還因為企業和企業家像對待另一個計算平臺一樣對待物聯網,並應用相同的業務模式:服務、生態系統、應用和分析。除非高管們作出巨大的戰略改變,否則,當他們尋求擴充套件現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來支援未來數以千億計的物聯網裝置時,註定會感到失望。
億歐智庫:IBM物聯網報告
挑戰1:連線成本
在收入不能達到市場預期時,物聯網的成本仍然過高。許多現有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成本十分高昂,因為除了這些服務的中間人成本以外,與集中雲和大型伺服器群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維護的成本很高。
現在還存在供應商和客戶期望不匹配的情況。過去,資訊科技行業的成本和收入一直是非常一致的。雖然大型機的使用壽命長達很多年,但是它們都基於企業支援協議而銷售。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過去沒有如此利潤豐厚的支援計劃,但是,它們的產品生命週期更短,這就不是一個大問題。對於物聯網,裝置製造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彌補多年支援和維護裝置所需的成本。支援和服務數以千億計的智慧裝置所需的成本將是十分巨大的-即使是維持用於分發定期軟體更新包的集中伺服器的成本也很高。
挑戰2:失去信任的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原本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在後斯諾登時代,人們不再信任網際網路了,這一點很明顯。由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以集中系統的形式而構建物聯網解決方案,這一設想已經成為幻想。現在大多數物聯網解決方案使政府、製造商或者服務提供商等集中機構通過收集和分析使用者資料得以在未經授權的前提下接入和控制裝置。
在物聯網這樣大規模的網路中,形成信任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維持信任的成本非常高,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為了讓人們廣泛應用日益擴充套件的物聯網,必須將隱私和匿名性整合到物聯網的設計中,並給予使用者控制自己隱私的能力。
目前的安全模型是基於封閉原始碼的方法(經常被稱為”不公開即安全” )已經過時,勢必被一種新的方法-公開即安全-所取代。為了實現這一點,轉變到開源軟體是必需的。儘管開源系統現在可能仍然容易出現意外事故,可利用性也不佳,但是它們不易受到政府幹涉和其它定向侵入,因此,開源系統在家庭自動化、汽車及其它裝置聯網化領域大有可為。
挑戰3:不能滿足未來需求
儘管許多公司迅速地進入智慧連線裝置市場,但他們並沒有發現退出該領域非常困難。消費者每18到36個月就會更換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但是對於像門鎖、LED燈泡和其它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在更換前的壽命將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
例如,汽車的平均使用壽命是10年,美國房屋的平均使用壽命是39年,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系統的預期使用壽命超過50年。存在安全缺陷的門鎖對倉庫公司和門鎖製造商的聲譽而言,是一場災難。在物聯網世界,軟體更新和修復成本將在長達數十年中增加企業的負擔,甚至在製造商已經倒閉後,裝置還在使用。
挑戰4:缺少功能價值
目前,許多物聯網解決方案沒有創造巨大的價值。許多互連裝置的價值主張只是它們與網路連線-但是簡單地連線到網路只是使裝置更智慧或者更好的一個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製造商認為使用者會接受他們為了一些功能而增加成本和複雜性,例如產品保修跟蹤功能,這純粹是痴心妄想。一臺智慧、互連的烤麵包機只有在能烤出更好吃的麵包時才有價值。為數不多的成功者贏在其價值主張有吸引力而且簡明。他們不斷改進核心功能和使用者體驗,並不要求訂閱服務或者應用。
挑戰5:脫節的業務模式
大多數物聯網商業模式還仰賴分析能力而出售使用者資料或者做針對性廣告。這些期望也是不切實際的。廣告資料和營銷資料受到資訊市場特質的影響:附加容量(廣告)或者增加供給(使用者資料)的邊際成本是零。所以,當存在競爭時,市場出清的價格將趨向於零,獲得收益的機會將轉移到整合商和整合商手中。阻礙從使用者資料中獲得價值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普通消費者使用者可能開放共享自己的資料,但是企業使用者不會這樣做的。
另一個問題是對於從應用中獲得收入的預期過於樂觀。在數字時代以前,像烤麵包機和門鎖這樣的裝置不需要應用和服務合約就可以發揮作用。不像個人電腦或者智慧手機,它們不需要進行大量互動,這就使得收入預期不切實際。
最後,許多智慧裝置製造商對生態系統機遇懷有不符合現實的預期。儘管實現智慧電視與烤麵包機之間的通訊交流非常有趣,但是這樣的解決方案很快就會變得很繁瑣,而且沒人能夠成功地控制整個物聯網生態系統並且從中賺到錢。
所以,儘管技術推動著物聯網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缺少有吸引力且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將阻礙物聯網的發展。如果未來的商業模式不同於目前硬體和軟體平臺的商業模式,那麼,它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