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走出架構誤區,架構師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

走出架構誤區,架構師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

幾年前還記得我發表的軟體設計的幾大誤區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orm被更多人接受,九十年代出來的設計模式也被動地融入到主流框架,以至於設計模式到現在發展成了架構模式和業務模式,而儲存過程也被開發者更少地使用。

  之前提到的誤區到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爭議了。

  但隨著年代的變遷,從前的小程式設計師也成了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大咖了,更多人的頭銜從程式設計師貼上了架構師標籤

  而在網際網路如此火的今天,在這樣一個年代裡,我又要出來指出幾個誤區。

誤區一:

  一套開發框架代替架構師

  首先我們來看下,架構師全稱為“軟體系統架構設計師”。

  名字很長,但拆分開來是xxxxxx設計師,前面加上“架構”這一詞突出了是一個從更高層次的考慮問題的設計師,最終還是個“設計師”。

  更高層次是相對而言,相對ui設計、區域性的功能設計,更高層次是總體的設計,並不是說架構設計要比ui設計厲害或重要。

  “軟體系統”則限定了在軟體系統範圍內的設計師,而不是弱電、土木工程等設計師。

  一套開發框架只是程式碼架構,沒錯是架構,但實際開發中會對程式碼架構剪裁,這取決於需求的理解和系統的設計,類似嵌入式工程師對架構剪裁。

  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人為的設計,而不是架構,所以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而且錯得可怕。

  從ejb、ssh、ssm,框架從來都沒有解決過問題。

  離開了優秀的設計師,專案不提早完蛋,成本也會很高。

 誤區二:

  高併發、大資料是難點

  主要是軟體行業裡偽程式設計師太多了,以至於這麼基礎的問題會成為一個難點。

  其實問題很簡單,屬於大學教科書裡的課後練習題。

  大量培訓學校,網路培訓課程,以及混日子的大學生,和一波非專業對口人士轉程式設計師,可能沒有接觸過。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一波偽程式設計師已經有了相當長的工作經驗,在長達5年以上的業餘時間裡,並未系統地學習過,精力只夠瞭解新框架,新技術,但為生活所迫留在這行業成為資深,甚至成為帶團隊的負責人。

  然後團隊開發模式非常落後,在這樣的軟體行業環境下,以至於程式有可能併發的情況下,程式執行出詭異的結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