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apache/nginx access.log 說明

apache/nginx access.log 說明

當網站出問題時分析日誌,第一步一般都不會是看訪問日誌。但是也不能忽視它,在訪問日誌中記錄了很多的客戶資訊,如果你有心,可以從這個日誌中獲得很多有用的資訊!

訪問日誌access_log記錄了所有對Web伺服器的訪問活動。
正如其名字所示,訪問日誌access_log記錄了所有對Web伺服器的訪問活動。

  下面是訪問日誌中一個典型的記錄:

10.1.1.95 - e800 [18/Mar/2005:12:21:42 +0800] "GET /stats/awstats.pl?config=e800 HTTP/1.1" 200 899 "http://10.1.1.1/pv/"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Maxthon)"



  這行內容由9項構成,上面的例子中有兩項空白,但整行內容仍舊分成了9項。

   第一項資訊是遠端主機的地址。如果你想知道這個IP地址的域名,可通過nslookup或者host命令來檢視。如果你想讓Apache自己找出這個IP 的主機名,可以開啟這個開關:HostnameLookups。(建議最好不要開啟,會影響Apache記錄伺服器日誌的速度)
 
   第二項是空白,用一個"-"佔位符替代。實際上絕大多數時候這一項都是如此。這個位置用於記錄瀏覽者的標識,這不只是瀏覽者的登入名字,而是瀏覽者的 email地址或者其他唯一識別符號。這個資訊由identd返回,或者直接由瀏覽器返回。很早的時候,那時Netscape 0.9還佔據著統治地位,這個位置往往記錄著瀏覽者的email地址。然而,由於有人用它來收集郵件地址和傳送垃圾郵件,所以它未能保留多久,很久之前市 場上幾乎所有的瀏覽器就取消了這項功能。因此,到了今天,我們在日誌記錄的第二項看到email地址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了。
 
  第三項也是e800。這個位置用於記錄瀏覽者進行身份驗證時提供的名字。當然,如果網站的某些內容要求使用者進行身份驗證,那麼這項資訊是不會空白的。但是,對於大多數網站來說,日誌檔案的大多數記錄中這一項仍舊是空白的。

  日誌記錄的第四項是請求的時間。這個資訊用方括號包圍,而且採用所謂的"公共日誌格式"或"標準英文格式"。因此,上例日誌記錄表示請求的時間是2005年3月18日12:21:42。時間資訊最後的"+0800"表示伺服器所處時區位於UTC之後的8小時。
 
  日誌記錄的第五項資訊或許是整個日誌記錄中最有用的資訊,它告訴我們伺服器收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請求。該項資訊的典型格式是"METHOD RESOURCE PROTOCOL",即"方法 資源 協議"。
 
   RESOURCE是指瀏覽者向伺服器請求的文件,或URL。在這個例子中,瀏覽者請求的是"/stats/awstats.pl?config=e800 "。
 
   在上例中,METHOD是GET,其他經常可能出現的METHOD還有POST和HEAD。此外還有不少可能出現的合法METHOD,但主要就是這三種。
   
   PROTOCOL通常是HTTP,後面再加上版本號。
  
   日誌記錄的第六項資訊是狀態程式碼。它告訴我們請求是否成功,或者遇到了什麼樣的錯誤。大多數時候,這項值是200,它表示伺服器已經成功地響應瀏覽器的 請求,一切正常。一般地說,以2開頭的狀態程式碼表示成功,以3開頭的狀態程式碼表示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使用者請求被重定向到了其他位置,以4開頭的狀態程式碼表 示客戶端存在某種錯誤,以5開頭的狀態程式碼表示伺服器遇到了某個錯誤。
  
   日誌記錄的第七項表示傳送給客戶端的總位元組數。它告訴我們傳輸是否被打斷(即,該數值是否和檔案的大小相同)。把日誌記錄中的這些值加起來就可以得知伺服器在一天、一週或者一月內傳送了多少資料。

  日誌記錄的第八項記錄的是客戶在提出請求時所在的目錄或URL。這次的是"http://10.1.1.1/pv/"即10.1.1.1的pv目錄下的首頁。大多數情況下,首頁會是在httpd.conf中DocumentRoot 指令後面規定的那些型別和名字的web檔案。

   日誌記錄的第九項表示客戶端的詳細資訊,這樣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網站能夠在頁面中顯示你的IP、OS、Brows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