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三年內獲得十年工作經驗? (非常好的一片文章)
作者 think12 關注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都希望在短期內速成,什麼“21天成就xxx”、“xxx技能100天速成”廣受歡迎,我們甚至期望一夜之間變得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一夜暴富。我們都知道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是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讓我們能夠相對比別人更快地掌握知識、更快地取得成就呢?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為我們提出了一套學習方法論,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在學習的道路上,走更少的彎路,更快地掌握知識。
這本書由知識管理專家成甲所著,羅輯思維CEO脫不花作序推薦,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
什麼是臨界知識
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中國過去30年社會發展,認知優勢的階段:
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現階段已經是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的時代了。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知識數量和速度上基本上對於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後,王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願意做任何事情”,其實和雷軍的那句“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了現在的勝利,取決於知識深度的勝利。
那麼如何提升認知深度呢?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層次上不去?但25歲的李叫獸卻能成為營銷界的專家,現在已被百度聘請擔任副總裁呢?是因為很多人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背後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哪些知識值得學?一是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二是專業能力,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三是結構能力,就是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絡。
作者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思路去解決,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用在什麼地方?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1、綠燈思維
什麼是習慣性防衛?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幹!
如果處於習慣性防衛,就拒絕了思考和進步的可能。所以,要提升學習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
想要通過接觸新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激起習慣性防衛。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一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裡有價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要把對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繫結起來。
2、以慢為快
我們通常都追求快,但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工夫。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換句話說就是:結硬寨,打呆仗。
以慢為快,就是在學習中努力克服掉每一個阻礙,將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其次,以慢為快,是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也就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總結一下,掌握臨界知識,首先要有綠燈思維,在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常常把學習當作一件很正式事情:要端正地讀書,最好是在課堂裡面,有老師的講解。事實上,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
書中反覆提出一個重要“概念:假設。我們所有的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
思考膚淺,也是在某個錯誤假設下行動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面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所以,學習臨界知識其實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替代過去不合理的假設,讓我們做決策的質量更高。
這樣看來,我們學習臨界知識最好的教材,便是我們的生活:想想我們的決策都是在什麼假設下做出的,產生了怎麼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只是解釋為什麼。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並考慮以後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那具體應該如何在生活中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呢?常用方法有三個: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一、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前面說了,學習要以慢為快,這裡的慢就是練內功。內功的基礎,就是反思。
反思不是總結,至少兩者的側重點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或者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反思在學習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1)發現知識誤區;(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1)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條件反射式地做出決策的情況。就像在心理學著作《影響力》中,作者提過一個觀點: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
作者舉了一個大學時期的例子,每當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強、職級更高或者影響力更大的人時,便不由自主的往後退,而不願意靠近和接觸這樣的人。而且這種事情會經常性的反覆出現,即使自己過後並不希望自己這樣。
這種未經理性思考、面對某種場景就立刻得出的結論,我稱之為”跳躍性假設“——跳開理性思考的環節做出的假設。
我們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讓假設和事實更加拉近的過程。而跳躍性假設,由於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是最不合理的假設。
那麼如何發現跳躍性假設,讓我們產生新的解決思路呢?答案就是: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學習之道》的作者在書中說,在學習象棋的過程中,每當我要做一個重要決定,無論好壞,他都會要求我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方法?我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有沒有考慮過不同的佈局順序?
生活中的決策其實和下棋一樣。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放慢速度來思考審視:自己做出決策的過程合理嗎?要實現目標還有其他方法嗎?考慮的因素全面嗎?這樣我們就更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幫助我們找到氐應用的知識。
作者提到了他自己曾經用過的反思方法,每天早上寫精進日誌:昨天我做得不好的是什麼?我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堅持每天按照這個標準,來對照我的行為!
這個也是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目前正在採用的方法。確實每天都可以想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思考產生這種結果的過程和原因,從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反思不僅能幫助我們檢查用錯的地方,還能幫助自己產生新知識。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反思的時候主動進行知識的聯想與聯結。
作者列舉了將心理學的”損失規避效應“應用到業務中的事例,在一項業務中讓客戶加10000元包列印費,客戶感覺自己是在損失,而不願意這樣做。同時聯想到心理學的”損失規避效應“,人們更面對損失的痛苦感大大超過面對獲得時的快感,於是改為在原有合同價的基礎上加10000元,如果客戶自己列印,價格就優惠10000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可以想到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安全都可以用到這個知識,比如加200元上門安裝,改為自取優惠200元,這樣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效果呢?
這種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去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組,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多問自己:
我過去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誤或者有做得更好的的嗎?
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3)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富蘭克林是將反思作為督促自己應用所學知識的典範。在《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描述了自己希望不範錯誤、快速進步的過程,他列出了十三種德性以及他們的含義,堅持每天對照這十三項德性進行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沒做到。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作者認識到,其實這個就是在學習企業管理中的對標管理,然而自己卻沒能用上去。是反思,讓他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學習”對標管理“這個新知識。
後來,他採用對標管理的方法進行反思,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為標準,進行對標反思。詳細內容參見P061。
對標反思的三個小經驗:
1、每日反思對標,其實是一個打卡的過程。記錄每天的結果,讓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 更加積極地反思、提升自我,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堅持對標記錄,能夠通過正反饋,加速習慣養成。
2、每天反思對標同樣的內容,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就像理學中講的,我們可以通過自說自話來與潛意識對話,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認知。
3、參考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對標管理“方法,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對標的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錶——對照“三個步驟,讓反思日記在對錶環節,更節精細和易於比較。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作者認為,提升反思能力需要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記錄反思日記的習慣。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要培養堅持反思的習慣,首先要解決反思日誌寫什麼的問題,要不然就會面對沒什麼可寫,硬逼自己寫,最後成流水賬了,這樣就達不到反思的效果了。
當然,如果認為只有大事才值得反思,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大事當然值得反思,但是,決定你在關鍵時刻表現的,卻是一個一個小事的積累——臨場發揮、心態調整、溝通技巧等。因此,要想在關鍵時刻有良好的表現,我們就需要在生活中從一個一個小事中反思來提升和改進自己。這些小事包括前面提到的習慣性防衛、跳躍性假設,以及生活中其他不好的小習慣等。
例如,我在2月20日的反思日誌如下:
每日精進:
昨天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是什麼?
我當時是怎麼考慮的?
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
堅持每天按照這個標準,對照我的行為!
日記:
昨天在微信群講話時,發現自己講話容易反覆,有很多無效的詞語。
平常講話可能注意不到,但在微信上用語音講話再回聽時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這種講話給人的感覺不好,資訊傳遞的效率也不夠高。
改進方案:在講話中刻意做到講清楚每一個字,這樣可以避免一些無效的字,以及反覆講同一個事的毛病。另一個具體的方法,在微信溝通中儘量多使用語音,這樣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更有效地訓練自己快速反應和語言表達能力。
上面就是一個從小事中反思的例子,雖然可能並不是多麼深刻。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羨慕那些講話條理清晰的人,我們也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而也正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講話的訓練,才能讓自己成為講話條理清晰、而不是重複囉嗦的人。
做有心人,堅持每天從自己的生活中反思,你都能找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從而思考原因以及未來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點滴積累,才能不斷地在反思中改進和提升自己。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我們讀書就是讀別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而最好的書,其實是我們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一本書,自己就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可是,對於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是有經驗,沒反思。如果這樣,我們可能在錯誤的假設下越走越遠……
教育,不是簡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改編成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生活每天都會產生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於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於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將自己的生活作為案例進行反思,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其實和上商學院是一樣的道理。為了便於做這樣的反思,我將精進日誌改成了這樣:
每日精進:
昨天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是什麼?
我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我當時是怎麼考慮的?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誤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還有哪些或哪類事情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解決?
堅持每天按照這個標準,對照我的行為!
還有哪些或哪類事情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這個就將反思上升了一個高度,之前的反思我們只是就事論事,針對做得不好的事情做出解決方案。而將生活作為案例,則是通過一件事情的反思,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系列行動。、
(3)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作者講述了他寫反思日誌的歷程,從開始的流水賬,到假設與初步反思,再到通過分類來反思自己的生活,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反思日誌記錄方式。
從他的經歷中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當發現一個方式不再有樂趣時,就嘗試和學習新的方式。當從反思日誌中收穫到越來越多的益處時,就能自覺主動進行反思。
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反饋。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二、以教為學
以教為學,也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自己學習的過程。就好像是一個人是老師,同時又是學生。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別人,總有他略強一點的地方。那麼,在這個方面,我們就可能做為老師教別人。
你可能會問,教別人不是輸出嗎?學習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為什麼教別人能夠促進學習呢?這是因為,在教別人的過程表面是知識輸出,但是這個過程還有額外的三個價值:
第一,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自己的知識。我們知道一件事情,但是我們通常並不能把他講清楚,也就是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知道的其實自己並不知道,以教為學便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以為知道但實際並不知道的東西,並徹底掌握它。
第二,教別人的過程,是一種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複述知識實際上是在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
第三,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問題、質疑和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大家互相交流,能夠讓自己看到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和可能忽略的環節,從而讓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
那麼,在具體的以教為學的應用中,有什麼技巧嗎?
1、備課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要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我們都喜歡聽羅輯思維,覺得講得很棒,資訊量大,邏輯清晰,認知有深度。但是很明顯這並不是因為羅振宇看了這樣一本書就能講出來,而是背後精心的團隊策劃,資料整理,羅振宇要經過大量資訊的閱讀、收集、整理、加工後的產物。也就是,你要倒一杯水出來,你得擁有一桶水。
2、備課中,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援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找到反面案例,再對比自己的觀點,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瞭解我自己到底在表達什麼觀點。只有真正瞭解我們所瞭解的知識的侷限性所在,我們才能稱之為真正擁有這個知識。
那麼,以教為學有哪些方式呢?
你把今天文章中所學到的東西講給你的愛人或者朋友同事聽。
你在微信裡面組建一個學習微信群,定期給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主動要求在一些沙龍裡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寫文章。
三、刻意練習
關於刻意練習,有一本書就叫《刻意練習》。裡面講述了其實天才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在很多事情上只要經過刻意練習,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
刻意練習首先要求我們要走出舒適區,時刻保持在學習區。
通過3F,即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Fit糾正,從而形成心理表徵。
本書作者提出了,刻意練習在思考中其實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因此刻意練習也成為提升學習能力最重要的底層方法之一。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前面談了提升學習能力的心態和方法,下面是具體執行中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
一、記錄
記錄是提升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那麼如何記錄呢?
一是要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我們要訓練自己記錄發生了什麼,是如何發生的。
二是要主動思考,挖掘事物背後看不見的關係。記錄當時自己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等。
記錄的過程其實是聯想、啟發、歸納、演繹的過程,是呼叫自己所有的知識去重新理解過去一天發生的事情。而這種通過記錄、呼叫知識來解構和重構問題的過程,才是記錄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記錄幫助學習快速提升的關鍵環節。
二、定期回顧
前面我們講了記錄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定期回顧這些記錄。
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價值倍增的過程。
而且,回顧是連線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我們都有看過去照片的時候,在當時看來是平淡無奇的,而現在我們再重新看時,卻有著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的感動,甚至會刺激你做一些不一樣的行動或決策。
過去發生的事,因為時間的力量,因為空間的變化,心境的改變,因為自己的成長,回頭看時就產生了新的意義。這種回頭重新面對自己過去的做法,讓我更好理解當時的自己,也更好理解現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未來的自己以啟發。
當然定期回顧,又分週迴顧、月回顧、年度回顧,這種不同週期的回顧方式也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思考和靈感。
三、付費購買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增加認知深度。而影響我們提升認知效率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學習內容的質量和數量,二是用於學習的時間。所以相對應的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就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習內容的質量,二是提升學習效率。因此便有了付費購買。
1、提升學習內容質量之”買書“
作者提到的方法是,自己想到的問題,存在的疑惑,都會找到相關方法的書買回來,在深入思考問題的狀態下,能夠做到多本書籍之間快速穿梭、尋求解決思路。
買書,其實是一種投資,而且是一種高回報的投資。用於提升認知升級的投資,越早讓自己的認知升級,就越能享受其帶來的複利效應。
2、增加有效學習時間之”買時間“
付費購買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花錢買學習時間。
比如為自己買更好的學習工具,實際上在為自己買時間;選擇更好的出行方式,來為自己節省出學習時間;花錢買一些可節省自己時間的服務,也是在為自己的學習買時間。
其實和李笑來的”付費就是撿便宜“是差不多的道理,就是用錢來換更多的學習時間。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回到核心問題:如何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怎麼才能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實現知行合一?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前面說了,臨界知識其實是對事物更底層規律的總結。那麼找臨界知識的過程,就是尋找對我們有用的、適用範圍廣的可靠知識的過程。那具體怎麼找呢?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無論哪個領域,所有現象表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之後,都是相互聯絡的。所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閱讀經典的書箱,從中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具體做的時候,要多留心,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是否應用了我們已有的規律。
比如很多人喜歡看TED演講,我們或被演講中的科技進步感動,又或者因為一些感人的事蹟而心潮起伏。可是,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那些演講會吸引人呢?這其中一定有一些通用的規律。事實上,有人專門研究了TED演講並總結出了規律,寫出《TED演講的祕密:18分鐘改變世界》這本暢銷書。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儘管我們可能發現了事情背後的規律,但這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尋找這個規律的原始出處。
比如你可能接觸過1萬小時天才理論,大多數人學習這個方法,就是記住這個結論。然而,你要深入研究這個知識的出處是哪裡。仔細一找,就會發現結論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當你知道這個結論的原始出處,你對這個結論的可能適用範圍和可能的侷限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這一步工作就是尋找和建立臨界知識的關鍵步驟。這一步驟,其實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
埃隆馬斯克說自己做每一行都是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實際上,尋找和建立臨界知識的過程,也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夠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而這一點,正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還拿1萬小時天才理論舉例,對培養大師的現象,作者給出了新的結論:高強度訓練1萬小時。但是溯源到心理學實驗,我們會發現刻意練習很重要。而刻意練習為什麼重要,我們可以從兩個更基本的原理解釋。比如,生理學上的結論:學習知識和行為之間的密切性與對應的神經鏈強弱有關,神經鏈越強,學習掌握得越牢固。而要強化神經鏈,就要反覆訓練。所以持續高強度練習是必經之路。同時,對於刻意練習的目的性,我們還可以與心理表徵聯絡起來,只有構建提升心理表徵,才能把練習從低水平重複提升到更高層次。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領域的解釋並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找不到更底層的解釋。
那麼解決方案有兩個:要麼查詢相關的書籍,看有沒有別人的研究結論可供參考;要麼自己給出一個可能的假設,然後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合理。其實這個過程也是科學研究的過程:發現問題,解釋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就建立一個假設。一旦這個假設被驗證為正,那麼新的規律就發現了。
其實,找臨界知識的過程,就是把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如果你堅持這樣訓練,也能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
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之間的關係
關於天賦,作者開始也一直苦於自己沒有天賦。那興趣總該有吧!其實我們都一樣,在沒有認真的分析和思考之前,我們也很難自信地說出自己的興趣。直到一天,我讀到一篇文章,教人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首先,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拿出一張A4紙和一支筆;最後,寫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寫下那些曾經讓你投入其中、忘記時間流逝的事情——那裡面藏著你的興趣。按照這個方法做了一遍,發現最喜歡的事是:聊天!
好了,這種方法,我們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下,看看能否能夠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既然喜歡聊天,作者就開始思考為什麼會喜歡聊天這件事。後來意識到:如果我和別人聊天之後 ,能夠給他人幫助,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獲得別人的感謝與讚許,會讓自己特別有成就感。
後來,作者就發現了,原來他是有天賦的,他的天賦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激發別人的潛能。
既然找到了天賦,那麼就從熱愛的事情入手去發現臨界知識。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解答別人的疑惑和提出的問題,這時就需要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在交流中又促進了自己的理解。因為熱愛分享,所以進一步成為網路中的節點,接觸更多人脈和更好的平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知。進而將自己的知識,快速遷移到其他領域,從而實現跨界能力的提升。
上面發現天賦的經歷可以供我們參考。《現在發現你的職業優勢》這本書一個觀點也很值得參考:你的優勢就是那些讓你感到自己很強大的事。
如果你還是沒有發現你的優勢,多多嘗試是必不可少的。TED演講者肯羅濱遜說:嘗試新領域的各種可能性是發現天賦的一部分。
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我們已經理解了臨界知識的概念,並且知道了學習臨界知識應該具有的心態和方法,那麼怎麼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呢?
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有兩個要點: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作者具體是怎麼做的呢:遇到問題,先找這個場景下的專業技術解釋,然後再對專業技術解釋進一步深入分析,聯絡到臨界知識。這樣,我們就能積累不同場景下臨界知識的應用,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這個臨界知識。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自己每天反思的時候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儘可能把當天遇到的場景問題和我們掌握的臨界知識進行聯絡分析。
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上面提到了通過反思自己來掌握臨界知識,但有時候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限,而且自己的經歷有時候又不太方便拿出來分析。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獲取外部的資訊,來進行臨界知識的分析和學習了。
作者舉了萬維鋼《精英日課》裡面的例子,一篇文章《權威的合法性從哪裡來?》,文章給定了一個場景: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學生不聽老師的話怎麼辦?下級違抗上級怎麼辦?也就是原本應該擁有權威的場合,卻失去了權威,應該怎麼辦?
萬維鋼給出了三個方法:1、你管理的每一個下屬,他的聲音都必須被你聽到;2、你制定的規則必須穩定,有預測性,不能朝令夕改;3、執法必須公平,一視同仁。
把這個問題重新界定,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意見更有效地影響別人?
問題界定後,其實就是西奧迪尼心理學著作《影響力》探討的問題。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6個武器:互惠、喜愛、承諾一致、社會認同、權威、稀缺。這6個方法,應該是構建影響力更底層的規律。所以就可以把兩者進行分析聯絡:
1、確保所有人的聲音你都能聽見。這麼做其實是互惠的一種形式,你通過給予別人你的注意力和關心,從而讓別人更重視你的意見。
2、規則穩定,有可預見性。這也是承諾一致的一種應用,如果朝令夕改,就會打破承諾一致,你的權威自然受損。
3、公平,執法一視同仁。其實也是承諾一致的應用。
所以,通過藉助外部資源,能夠快速幫助我們掌握和應用臨界知識。當然,僅僅有素材練習還不夠,還需要用刻意練習進下強化訓練。
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李叫獸有一篇很火的文章,《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卻成不了專家?》,裡面提到了核心關鍵在於是否進行了刻意練習。
那麼如何刻意練習來撐握臨界知識,主要有兩點: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
刻意練習的關鍵在於心理表徵,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例如,在營銷中有一個領域叫做品牌命名,說白了就是起名字。那麼如何學習品牌命名呢?
我們會看到很多諸如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9種品牌命名方法等,這樣的文章不計其數,如果這樣學習就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你學習的這些都是具體工作場景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在提升技術效率。
那如何提升認知效率呢?就要學習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比如小馬宋就說過,品牌命名的關鍵是降低傳播成本。我們再仔細看看,什麼十大方法、九個套路是不是都是基於這個衍生出來的呢?
所以,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才能在相同的時間裡比別人成長得更快。
2、大量地持續練習
小馬宋曾經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我知道一個快速提升方案寫作能力的方法。設定價格10元,無數人購買。但答案卻出人意料:閱讀超一萬份經典文案。
我們總以為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條捷徑,殊不知,外表光鮮的背後都是大量持續練習的結果。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說過一句話: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並沒有什麼祕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學習知識的終極目的無非三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前面提到了大多是解釋和解決問題的場景,掌握臨界知識,對提升我們的預見性認知、提升我們對未來的預測能力更重要。
作者舉了牙買加一對夫婦對教育孩子方面的預見問題。對於不同的預測,可能能未來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關鍵的預見性認知
相同的情況,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可能會說因為性格差異。但實際上這種差別更多來自我們對未來的相信程度。但是,如果我們知道明天比賽的勝者是誰,你投注時就會比別人更堅定;如果你知道明年房價走勢如何,你就在處理買房上看起來更果斷。因此,我們的決策是基於我們獲得的資訊質量。
那麼我們能不能獲得預見性認知呢?肯定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夠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發展規律,你就能借此做出一些對未來的判斷。
如何獲得預見性認知?其實就是掌握臨界知識,也就是掌握事情的基本規律。
但是往往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預見性認知,而是應激性反應與單因果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往往導致我們做出短視甚至錯誤的決策。與之相反的,做出預見性認知需要我們的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
所謂結構性反應則批我們在做選擇時,不僅要根據接觸到的現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這個現象的系統結構是什麼。
你掌握的結構越多,對未來的瞭解就越多。如果我們把各種結構的作用以及這些結構之間的關係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那麼,我們就形成了完全不同於”單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統化思考“:單因果思考是對問題本身做出反應;系統化思考,是將問題背後的推動因素納入一個整體進行思考。
拿得到APP舉例,從現象層面、技術規律層面、底層規律層面分析了得到能夠異軍突起、快速發展的原因。因此,從底層規律也就是臨界知識出發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做預見性認知。
目前創業環境下,其實更多的是加速我們在認知層面的競爭。具備預見性認知能力的人,因為提前在戰略要地進行了佈局,後來競爭中也將佔領極大的優勢。
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秋葉PPT的走紅,讓秋葉大叔一下成了很多年輕人追逐的網紅。秋葉大叔的成就自然與努力與勤奮分不開,但是背後核心的因素:在能力圈中投資。
每個人都有能力圈
什麼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並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裡,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秋葉老師聚焦PPT,這是一次成功的選擇。選擇對了使用者, 對PPT感興趣的主要是大學生和畢業入職的職場人士。而秋葉作為大學老師,每天和學生接觸,自然最瞭解學生的需求,所以他的解決方案最接地氣。
很多講PPT的,往往講的是軟體技巧;可是秋葉列更理解使用者,他講的是製作PPT的邏輯。然而,這才切中了學生的交叉點。他對這個領域的理解超過了90%做PPT的人,所以他的PPT成了暢銷書。
作者的一個朋友,專門做給蘋果電腦裝windows作業系統,居然做到了單日銷售額1萬元。
所以,只要能找到一項能力,能夠超過周圍90%的人,這就可以作為你的能力圈。
要配得上自己的慾望
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每個領域都有實戰級預見認知能力?因為我們的實戰級預見性認知,必須處於我們的能力圈之範圍之中。
我們的重大決策都必須在我們的能力圈中進行。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例如,如果要從懸崖這邊跳到對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是不知道自己能跳多遠,你能貿然起跳嗎?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沒能夠清晰地瞭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卻總想立刻跳到對面的懸崖上去。
查理茫格說: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進行重大決策的過程中輕易脫離自己能力圈行動,那麼很可能被非常擅長此領域的人打得一敗塗地。好比當年,紅這脫離自己的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結果差點覆滅。
不過,我們總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領域培養自己的優勢;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
如何利用優勢?答案是: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
秋葉聚焦在PPT,使用者為大學生和剛畢業的職場新人,就是做狙擊手。事實上,狙擊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80%的成功,是由20%的決定引發的。而我們能夠做郵高質量的預見性決定,是因為我們比90%的人更瞭解這個領域。
這一部分作者寫了自己找自己能力圈的過程,通過分析,認識到自己在底層認知和溝通這兩方面,構成了能力圈的基礎。進一步分析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底層認知層面,更擅長於學習方法、中小團隊管理和旅遊業發展規律;在溝通表達方面更擅長真誠、坦誠型別的。
找到了自己的能力圏,就持續在這個領域中投入精力學習,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
瞄準!扣動扳機!
作者在2015年底,接觸了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於是開通了成甲說書欄目。也正是因為他將優勢發展成能力圈,而且這件事也在他的能力邊界之內,才成就了這樣一件事。
總結:我們用臨界知識做基本趨勢的預測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僅憑此,要做實戰級的應用是不夠的。
由於每個專業領域已經夠複雜了,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範圍又有限,所以我們只能儘可能多地掌握臨界知識,綜合地實踐應用,才能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正確的、重要的決策。
總結
掌握臨界知識即認知深度是現階段極其重要的競爭手段。那麼如何學習臨界知識?首先需要具備兩個心態:一是綠燈思維,即避免習慣性防衛;二是以慢為快,將80%的時間花在真問題上。具體的方法有三個,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具體的技巧有,記錄,反思,付費購買。
那麼如何發現自己臨界知識呢?有四個步驟,一是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二是找到重要知識的原理和出處;三是嘗試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四是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自己尋找或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最後如何應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那就是比周圍的90%的人都要強的一項能力或是多項能力的組合;當然還需要能自己的能力做好邊界界定,有邊界的能力才是真的能力;最後,還需要用預見性認知做出決策。以自己的核心能力為中心,在這個領域持續投入精力學習和產出,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