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幾年前放arXiv.org上的一篇文章,google scholar上有兩篇引用

幾年前放arXiv.org上的一篇文章,google scholar上有兩篇引用

放arXiv上的原因

十多年業餘時間,產生了一些自己也意外的好的想法, 寫了幾篇文章, 有的正式發表在國內, 但是國內審稿不嚴格, 當時看法也粗淺片面, 所以不滿意; 後來有了時間, 相關基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大大增加, 還跟一些參考文獻中頻繁出現的大牛溝通過, 然後成稿之後,反覆修改; 但是投了各種SCI刊物,不論給沒給修改的, 統統拒稿; 考慮到審稿大多是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審稿更加不可能像研究一樣花很大工夫, 審稿意見實際上也不可能不看作者出身,加上這樣的結果雖然漂亮,但絕對不是張益唐的素數最大間隔那種”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級別的,只是小巧而已,但又不至於差到不值得看; 所以就轉而放arXiv.org

引用的文章

一個引用是印度某大學的一篇博士論文, 我2014, 這個答辯是2015, 看上去貼好沒多久就被用了; (我心裡想,印度的大學果然比較水)

另一個引用, 我確認了下, 是剛剛發在IEEE PAMI上的2018年的一篇文章(這個領域期刊類IJCV和PAMI應該是兩大巨頭,PAMI似乎影響因子還要更高,審稿週期,初審平均6個月,即使關係戶和大牛能發表其週期大多也都是以年計算的)

PAMI的文章(2018)的作者跟前面博士論文(2015)的作者是同一個人. 可見PAMI的從投稿到發表的週期的確是比較長的; 而且, 共同作者或通訊作者或其導師, 從博士畢業的美國高校院系來看, 明顯是圈內人.

被引用的理由

我看了引用文章裡面相關句子的描述, 是因為我的文章提到了一種一般教科書中不常提到演算法, 我是從自己多年前打的理論基礎出發, 重新發現了這種實際2006,2010分別被兩位較牛的老外分別在論文和專著中提過的同樣演算法, 但是因為出發點不同, 我所用的方法稍微複雜,適用性更廣; 而且順便發現基於這種演算法可以實現一種困擾業界的某個未決問題的gold standard algorithm級別的實現;雖然不是徹底解決, 但是能夠做到這個程度, 應該是最好的結果了.

我還提供了原始碼; 這個印度作者的核心成果實際上也是類似演算法基礎上得到一個比其他效能都好的結果.

但這至少可以回答 lenciel 以往的質疑, 即他覺得雖然看不懂, 但我的論文中基礎的思想居然只是受啟發於中學物理裡的一道高考模擬題, 非常不以為然.

雖然被引用的這個結果不錯, 但從我的角度看, 它跟之前發表過, 同期也更新到arXiv.org上的另外一個概念性的結果相比, 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要差很大一截子的. 這也是我懷疑這個行當裡的專家學者審稿人本質上不識貨的原因. 或者他們需要更久的時間, 甚至需要下幾代年輕點的研究者看到之後才能發現新概念或思路的價值比這種延伸出的實用的東西的價值更大.

其它因素

我覺得, 頂級刊物不缺稿源的情況下, 除了看文章質量, 可能的確還是看作者的門第的; 但是我退而求其次和再次的相關刊物也還是拒稿, 這就讓人看不懂了; 這也是我覺得可能文章價值不高, 或者我的確不適合從事這個行當工作的原因.

然而, 被引用的另一個可能原因, 還因為, 第一作者名字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恰好更另一位同名的,出身於我交流過的一位行業大牛門下的博士, 剛好一模一樣; 而且, 研究方向又高度重疊; 我懷疑, 是不是引用人和審稿人都誤以為文章實際上是出自同一個”出身門第”都很好的同名的大牛弟子之手, 所以才放心引用和並不質疑?–如果這樣, 至少, 文章的表達,描述和論證等方面應該是不存在顯著問題的,否則也不應該被誤以為是出自名門弟子之手??

所以, 綜合算來, 感覺參考文獻湊數和特意引用向業內大牛及其子弟致敬的嫌疑還是很大的,

一點小結

專業刊物的審稿乃至引用, 實際上是非常看中出身和門第的; 如果是業餘的發現, 如果不是arXiv.org, 估計連公開的機會都很少了; 即便arXiv.org, 因為有了strongart 等民間數學家的踴躍投稿, 也已經開啟了自己歧視非專門作者的註冊和稽核程式. 所以, 要做科研並以之為職業, 須先投靠一個名門正派拜師學藝, 有了名分之後開始起來才名正言順.

活在當下

寫文章表述一種巧妙的創新觀點和漂亮的全新概念, 這是”立言”的行為; 追求的是生前身後名; 然而, 如果不能養活自己, 不如轉而活在當下, 追求實實在在的小確幸. 我覺得, 俗人的幸福的確是幸福, 因為我就是一個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