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種軟體設計模式
阿新 • • 發佈:2019-02-10
2. 抽象工廠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個建立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物件的介面,而無需指定它們具體的類。
3. 介面卡模式(Adapter):將一個類的介面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介面。介面卡模式使得原本由於介面不相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類可以一起工作。
4. 橋樑模式(Bridge):將抽象部分與它的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都可以獨立地變化。
5.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為解除請求的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耦合,而使多個物件都有機會處理這個請求。將這些物件連成一條鏈,並沿著這條鏈傳遞該請求,直到有一個物件處理它。
6. 命令模式(Command):將一個請求封裝為一個物件,從而可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引數化;對請求排隊或記錄請求日誌,以及支援可取消的操作。
7. 合成模式(Composite):將物件組合成樹形結構以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它使得客戶對單個物件和複合物件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8. 備忘錄模式(Memento):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物件的內部狀態,並在該物件之外儲存這個狀態。這樣以後就可將該物件恢復到儲存的狀態。
9. 門面模式(Facade):為子系統中的一組介面提供一個一致的介面,門面模式定義了一個高層介面,這個介面使得這一子系統更加容易使用。
10. 工廠方法(Factory Method):核心工廠類不再負責所有產品的建立,而是將具體建立的工作交給子類去做,成為一個抽象工廠角色,僅負責給出具體工廠類必須實現的介面,而不接觸哪一個產品類應當被例項化這種細節。
11. 享元模式(Flyweight):運用共享技術以有效地支援大量細粒度的物件。
12. 直譯器模式(Interpreter):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語法的一種表示,並定義一個直譯器,該直譯器使用該表示解釋語言中的句子。
13. 迭代子模式(Iterator):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物件中的各個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該物件的內部表示。
14. 調停者模式(Mediator):用一箇中介物件來封裝一系列的物件互動。中介者使各物件不需要顯式的內部表示。
15. 裝飾模式(Decorator):動態地給一個物件新增一些額外的職責。就擴充套件功能而言,它能生成子類的方式更為靈活。
3. 介面卡模式(Adapter):將一個類的介面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介面。介面卡模式使得原本由於介面不相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類可以一起工作。
4. 橋樑模式(Bridge):將抽象部分與它的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都可以獨立地變化。
5.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為解除請求的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耦合,而使多個物件都有機會處理這個請求。將這些物件連成一條鏈,並沿著這條鏈傳遞該請求,直到有一個物件處理它。
6. 命令模式(Command):將一個請求封裝為一個物件,從而可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引數化;對請求排隊或記錄請求日誌,以及支援可取消的操作。
7. 合成模式(Composite):將物件組合成樹形結構以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它使得客戶對單個物件和複合物件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8. 備忘錄模式(Memento):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物件的內部狀態,並在該物件之外儲存這個狀態。這樣以後就可將該物件恢復到儲存的狀態。
9. 門面模式(Facade):為子系統中的一組介面提供一個一致的介面,門面模式定義了一個高層介面,這個介面使得這一子系統更加容易使用。
10. 工廠方法(Factory Method):核心工廠類不再負責所有產品的建立,而是將具體建立的工作交給子類去做,成為一個抽象工廠角色,僅負責給出具體工廠類必須實現的介面,而不接觸哪一個產品類應當被例項化這種細節。
11. 享元模式(Flyweight):運用共享技術以有效地支援大量細粒度的物件。
12. 直譯器模式(Interpreter):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語法的一種表示,並定義一個直譯器,該直譯器使用該表示解釋語言中的句子。
13. 迭代子模式(Iterator):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物件中的各個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該物件的內部表示。
14. 調停者模式(Mediator):用一箇中介物件來封裝一系列的物件互動。中介者使各物件不需要顯式的內部表示。
15. 裝飾模式(Decorator):動態地給一個物件新增一些額外的職責。就擴充套件功能而言,它能生成子類的方式更為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