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的inline行內函數
阿新 • • 發佈:2019-02-10
方法呼叫流程
呼叫一個方法是一個壓棧和出棧的過程,呼叫方法時將棧針壓入方法棧,然後執行方法體,方法結束時將棧針出棧,這個壓棧和出棧的過程會耗費資源,這個過程中傳遞形參也會耗費資源。
為什麼需要inline
有些簡單的方法會被頻繁呼叫,什麼叫簡單的方法呢,舉個例子:
fun <T> check(lock: Lock, body: () -> T): T {
lock.lock()
try {
return bod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這個check方法的方法體中,不會將它的形參再傳遞給其他方法。我們呼叫一下check方法:
check(l, {"我是lambda方法體"})//l是一個Lock物件
對於編譯器來說,呼叫check方法就要將引數l
和lambda表示式{"我是lambda方法體"}
進行傳遞,還要將check方法進行壓棧出棧處理,這個過程就會耗費資源。
如果我們把check
方法刪除,直接執行check方法的方法體:
.
l.lock()
try {
return "我是lambda方法體"
} finally {
l.unlock()
}
這樣做的效果和呼叫check方法是一樣的,而且不需要壓棧出棧了,但是程式碼是寫給人看的,這樣寫明顯產生了程式碼壞味道,老司機會告訴你,這幾行程式碼需要抽成一個方法,避免多處呼叫產生冗餘程式碼。於是你就老老實實把這幾行程式碼抽成了check
方法,那麼如上所述,一旦這個方法被頻繁呼叫,壓棧出棧將會帶來效能問題。針對這個問題,kotlin引入了inline
關鍵字。我們在check
方法前加上inline
關鍵字:
inline fun <T> check(lock: Lock, body: () -> T) : T {
lock.lock()
try {
return bod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然後我們再呼叫check
方法,編譯器就會在編譯期幫我們進行優化:
將我們寫的程式碼
check(l, {"我是lambda方法體"})//l是一個Lock物件
換成
.
l.lock()
try {
return "我是lambda方法體"
} finally {
l.unlock()
}
也就是說inline
關鍵字實際上增加了程式碼量,但是提升了效能,而且增加的程式碼量是在編譯期執行的,對程式可讀性不會造成影響。
noinline
如果check
方法中的引數需要傳遞給其他非inline方法:
inline fun <T> check(lock: Lock, body: () -> T): T {
lock.lock()
try {
otherCheck(body)//會報錯
return bod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fun <T> otherCheck(body: ()-> T){
}
那麼呼叫otherCheck
是會報錯的,因為check
方法中的形參body
現在已經inline了,不是一個函式物件了,也就不能作為一個引數傳遞了,除非在body
引數前加上noinlin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