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阿里、騰訊系軟體產品體驗差距說起

從阿里、騰訊系軟體產品體驗差距說起

使用者體驗的偏面性

工作上對這兩家公司都有些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不得不承認,這個差距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很大。可以簡單把它理解成兩種不同的公司基因造成的。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銷售產品服務,為股東贏利,他們都做的很棒,如今AT市值相當,兩騎絕塵,這兩種基因無所謂好壞。所以說,從單一的UI和UE問題來評判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服務體系有些偏面。

網際網路公司都是獲取流量,變現。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AT兩家流量的變現路徑不同,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種種不同。

騰訊的先沉浸,再收費。

從QQ還很小的時候,艱難創業,前途迷茫,突然有一天挖到了增值服務這口甜水井,Pony瞬間覺得找到了網際網路的真理,並一筆筆地把它刻到了公司的每一個角落:產品體驗第一,好玩—>沉浸—>花錢—>更好玩。這條路徑直擊人性,掛太陽的成就感,換個衣服的個性展示,養個寵物的愛心表達。憑著這條真理,殺得網際網路雞飛狗跳,人人罵娘,卻欲罷不能。
緊接著,社交娛樂和遊戲的天然融合,又讓騰訊很快挖到了遊戲這口好井,盛大,網易紛紛敗下陣來。
如今,憑藉著豐富的資源,騰訊幾乎在所有產品線上複製著同樣的模式,QQ音樂幾年如一日,終於出了頭;手機QQ的iPhone版和Android版兩地分居;精品手機遊戲幾年磨一劍。

看看騰訊的財報,增值服務、廣告這兩大營收來源,都需要使用者先沉浸,爭奪更多的眼球停留時間,才能把通過廣告位置變現,或者讓使用者為了更好玩而掏錢。

阿里的買買買

零售業沒有流量變現這一說,流量就是現金,阿里要做的事情是:藉助網際網路,壓縮產業鏈長度,規模化,縮小成本,長尾需求,加快資金、商品的流轉速度,快速提高人與商品的匹配度。
要做好這些事情,就需要:運營驅動,資料支撐。在雙11的全網半價,以及幾億現金紅包面前,即使網站被降級到簡陋無比,全國人民照樣毫不猶豫的剁手!

AT的恩怨情仇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講,兩家公司走不同的路都很成功,所以不能說哪種基因就更好。就連他們自己也都覺得對方鍋裡的肉好吃,不停地互相試探。而且近年來這一趨勢又有加劇,騰訊使用者量增長速度下降,變現的慾望越來越大;而阿里的變現能力被挖掘到了極致,則越來越覺得流量不夠用,到處買買買。

創業者窘境

我們當然可以找到他們各自的無數優缺點來吐槽,打口水架,但作為從業者,還可以多關注一些。

公司因為初次的成功而產生慣性,這種慣性會通過創始人的影響,以及配套的管理體系層層深入到公司每個人的意識中,形成組織的決策習慣,這種決策習慣會反過來提高公司的動作效率。騰訊從QQ到遊戲、微信,阿里從誠信通到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都是這種決策習慣在複製著初次的成功模式。

但當進入新市場出現時,決策習慣面臨考驗,就會出現創新者的窘境。騰訊的拍拍、動盪不安的微眾銀行,阿里的來往、支付寶的朋友圈,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我們看到,網際網路企業以戰略投資、收購等形式,不停地把創新企業攬入到自己的體系當中,擴大了自己的業務邊界,也變相的改變了自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創新者的窘境。我們能說是危機感和包容性在起作用麼?